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龙岩市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

更新时间:2022-06-27 浏览次数:3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二下·龙岩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柯特别强调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历史本来只是由一些分散的事件形式呈现出来的东西,是历史学家为了呈现事件的连续性,通过分析可能会回避、抵制、消除某些东西,但却从未意识到他们已经把活生生的、脆弱的、颤抖的“历史”漏过去了。当我们进一步去审视沈从文的“乡愁”以及“乡愁乌托邦”,我们同样发现了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

    《边城》在沈从文回湘西前已创作了前6小节,后15小节是他回北京后续写的。毫无疑问,回到湘西世界的行为,对他本身的创作经验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和影响。尽管沈从文愿意以一枝诗意的笔去穷尽和表现湘西世界的所有美好,然去乡十八年,在他的真实视野下,在当时清醒的理智认识中,真正的湘西世界却是丑陋黑暗穷困堕落的。这个创作间的断裂和创作体验上的变化是我们要正视的。

    关于乡愁,关于故乡的回忆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虚构。王德威指出,关于故乡的创作实际上存在一个两难境地,那就是“再现故乡本来的面貌,重组往日生活的情境,却总无奈地带出想象与原欲、文字与世界、回忆与‘往事’间的罅隙”。因此,在对“乡愁”的抒写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原原本本地再现故乡的原貌已经是不可能的,过去与现在、当下与未来相互交织,所以他们实际上在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既看到故乡的美好又无法忽视它当下的“失落”。

    清楚了沈从文创作《边城》时在创作经验上的撕裂和矛盾的二重性后,我们就更清楚沈从文的《边城》并不单单是呈现了一个纯粹的田园视景,而是一种寓言式的悲剧性写作。关于寓言,本雅明概括为面对现代废墟而陷于震惊的人们的一种言说方式,詹姆逊则将所有第三世界的文本概括为“民族寓言”。在他看来,第三世界文本中总存在一个大写的异己读者,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以个人命运来投射整个社会文化的缩影和冲击。所以在评价鲁迅的《狂人日记》时,詹姆逊认为,如果我们体会不到文本中寓言式的共振,我们就很难恰当地欣赏鲁迅文本的表达力量。套用他的话,如果我们体会不到《边城》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我们也很难恰当地欣赏沈从文文本的表达力量。

    所以,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乡愁”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和美好想象,它可以既是一种指向未来的乌托邦表现图景,又是针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重要维度。我们所要努力探寻的是透过现象,将现象虚幻的实在内容打碎,在重新的融合中让其真理内容自在地表征出来。沈从文在《边城》中的文字充满张力,彰显着“所说”和“所示”之间的差异和断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将阅读目光停留于文本叙述中的断裂、空白和缝隙。

    (摘编自肖琼《乡愁乌托邦与沈从文<边城>中的悲剧性表达》)

    材料二:

    在传统的文化语境中,命运常常被看作不可预测、不可把握的存在,实际上,命运无常才是人生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在小说中,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是自然美与人性美的诗意叙事,一是其背后隐含的自然命运。前者为“美”,后者则体现出“真”。“真”推动了悲剧的走向,但其本身并不能构成悲剧,两者的矛盾冲突才能形成文本叙事的内在张力,也是悲剧的根源所在。根据黑格尔的悲剧美学理论,“悲惨”和“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存在于表面的、清楚明白的冲突对立,例如正与邪、好与坏;后者则是矛盾的双方都没有过错,都是独立自洽的,但由于两者间的道理相互冲突、难以调和,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在小说中,沈从文将“美”与“真”的协调和冲突同时表现到了极致,一方面,隔绝俗世的山城、原始淳朴的人性和未被现代文明扭曲的人生形式为命运的天然发展创设了真实、无碍的环境,“真”潜藏在“美”的表象之下,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命运真实而无端的前进破坏了美的外在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冲突,一步步推向必然的“悲剧”。

    但必须指出的是,悲剧虽然更体现出“真”的倾向,但也并不与“美”决然对立。实际上,“美”与“悲”是相互交织难舍难分的。结合上述黑格尔的美学理论,“美”是悲剧形成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在小说中,正是翠翠的善良美丽构成了悲剧结局的深刻性。同样的,“悲”也推动着“美”的纵深发展,成为审美中的重要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悲愁是一个重要的情感意识,尤其是对历史变幻、人生无常的感慨,在诗文辞赋中十分常见,并且与西方不同,中国悲剧意识在形式上“不是如希腊戏剧般的惨烈”,而是“一种沉郁的内在情感的柔性与韧性”。在内容上则不局限于俗世的爱恨困扰,更多地思考人生和命运等哲学意义上的问题。这种悲剧意识形成了独特的悲剧之美,即“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在和谐整饬的古典结构中透露着悲剧意蕴”,在小说中,边城的自然风物是美的,人物全部都是良善的,悲哀潜在美的表象下,没有那么浓重强烈,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忧郁感,正所谓“哀而不伤”,更具有良好的审美体验。可以说,“美”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元素,它冲淡了悲剧在形式上的惨烈,但却使悲剧更具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而以“悲”为内涵的悲剧美也提升了“美”的层次与品格。

    (摘录自吴涵《沈从文<边城>中的“美”与“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作品中“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是指在作品叙事中作家无意间遗漏的历史角落。 B . 詹姆逊认为,沈从文的乡愁抒写是民族寓言的表现形式,以此来投射社会文化的缩影和冲击。 C . 作为自然命运的“真”与“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皱褶”往往潜藏在作者的表层叙事之下。 D . 小说《边城》中的“美”“真”彼此冲突形成了文本叙事的内在张力,也成为悲剧的根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真”虽然隐藏在“美”的表象之下,但却决定着作品必然的悲剧走向。 B . 由于作者的乡愁本身是虚构的,所以读者无法在逆向的解读中触摸真实的原乡。 C . 体会到《边城》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就能欣赏到沈从文文本的表达力量。 D . 天保傩送本没有过错,但两者之间却存在难以调和的冲突,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准确反映“美”与“悲”的辩证关系的一项是(   )
      A .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坚贞,但终究不堪逼迫,双双殉情。 B .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纯美,却落得“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C . 《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美丽善良却遭受摧残和迫害,被送上了绞刑架。 D . 《玩偶之家》中纯真善良的娜拉在看清海尔茂的本质后毅然离家出走。
    4. (4) 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如何才能真正读懂《边城》。
    5. (5) 材料二中指出《边城》中形成了“独特的悲剧之美”,即“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请以主人公翠翠为例加以分析。
  • 2. (2022高二下·龙岩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苏 先 生

    马宝山

    福昌隆商号老板姓严,叫严奉衍,满族人。严老板是从沈阳故宫请苏先生来商号做账房先生的。严奉衍在小镇就有四五家商号,经营盐业、水产,还开着一家木材加工厂。他在乡下还有几千亩水旱田,又开一家烧锅,专门酿东北老烧——高梁红。

    严老板亦乡亦城,农工商做得真是得心应手,这应该说得益于他的管账先生苏雨村。苏先生经营有道,一月一结算,笔笔清楚,年尾准在腊月的最后那一天,把一年的总账簿交到老板手里,收支明晰,十年了没有半点差错。严老板十分感激苏先生,常常慨叹:没有苏先生的帮助,福昌隆不会有今天啊!

    严老板无论在乡里还是在小镇都很有名声。满洲国成立后,伪满政府和日本人硬逼着名声赫赫的严奉衍当了小镇的商会会长,懂商而不懂政的严老板,当了这个会长不知是祸是福,在那个人鬼同天的日子里,商号倒是照开着。

    一天,严老板请苏先生吃茶,严老板问:“先生来我的小号有十年了吧?”

    “回东家的话,我来贵号已经十年零三个月……”苏先生掰着指头说,“……零……零七天啦。”

    严老板呷了一口茶说:“先生来小号的时候就说好月薪二百大洋,这已经过去十年了,我想提先生的月薪,再加二百......”

    苏先生微微一笑:“老爷,您不说这个话,在下也要说这件事呢。不过,我与老爷想的不一样,我想眼下这二百大洋月薪也不要了。”

    严老板一急,手一晃,刚刚到嘴边的茶水洇了他前襟:“怎么?苏先生想离开敝号?”

    苏先生摇一摇头:“东家误会了,我是说这二百大洋的月薪我也不取了。老爷您想啊,我一个宫里的阁人,无家无业,无后无裔,我在贵号老爷供我吃的供我穿的,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呢?”

    严老板脸上灿然:“谁说钱没有用啊?这世上顶有用的就是钱,你眼下用不着钱就找一家银号存起来嘛。”

    苏先生道一声“谢了”,再笑一笑,轻轻摇头叹息。

    严奉衍一时还不解:苏先生摇头叹息是什么意思啊?

    东北光复了,严奉衍以卖国汉奸罪被抓进大牢,万贯财产、千顷良田、几家店铺都被政府没收,所有的产业眨眼之间化为乌有。

    苏先生哭红了两眼,两袖空空走出严家大院。

    败落的严家子弟各奔东西。严奉衍好不容易才从大牢里被保释出来,伴着病中的老妻凄凄苦苦过了几年。老妻去世后,他实在孤苦不过,就背一个褡裢,拄一根竹杖游走四方。

    一天,严奉衍来到辽河岸边一座小城,只见城中一座高大院落张灯结彩,鼓乐班子吹拉弹唱,大门内外人来客往,甚是热闹。

    严奉衍近前一看,只见大门两侧贴着火红寿联,门楣上挂着四盏大灯笼,灯笼下面站着容光焕发的苏雨村苏先生。严奉衍禁不住大喊:“苏先生,苏先生……”

    苏雨村循声望去,啊呀一声,急忙跑下台阶,在人群中抱住严奉衍:“老东家啊,您怎么来的?想得我好苦哇。”

    俩人相拥相抱着迈上台阶,走进高门大院,苏先生的大寿宴席就开始了。主持寿宴的是一位年轻军官。只见他跪在苏先生面前,叩三个响头,站起身来致贺词。

    年轻军官说的什么,严奉衍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他完全懵懂了,脑子想的全是:这苏先生哪里来的这处深宅大院?这个给苏先生叩三个响头的军官又是谁?

    在以后安静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大院里除了几个勤杂人员和大门口守卫的两个卫兵外,只有苏先生和严奉衍两个人。这两个往日的主仆每天客客气气地吃酒,默默地喝茶,过去那些事情似乎被岁月的风尘深深掩埋起来了,谁都不再提起。忽然有一天,苏先生说:“老东家,您不想知道这处深宅大院是怎么来的吗?”

    严奉衍躺着不动,苏先生就知道他这是要听他说呢。

    苏先生说:“老东家还记得吧,我在您商号里做到十年的时候,您说一定要给我加薪,被我拒绝了。其实这十年的薪水,我一分都没有花,全存着呢。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位年轻军官,是我老家一个村的,不是一个族姓的侄辈人,那时他还是伪满洲国的一个小连副。我看着他还算机灵,就用我的积存帮助他招兵买马,很快他就升任了连长。不久,我看到伪满洲国的败象已显现,就悄悄告诉他要留心联络政府方面的人。这个孩子是个一点就透的人。他很快就与政府军队的人取得联系,在日本人投降的前夜,拉起他那一连人马起义了……”

    严奉衍听得目瞪口呆:这真是浮生若梦,人生莫测啊,在人世间背后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玄妙与变数啊。

    “老东家,留下来吧,咱们在这里有人护卫,有人打扫庭院,一日三餐有人侍奉,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你我相依相伴,度过剩下不多的日子吧。”苏先生真诚挽留严老板。

    严奉衍叹息:“我一个落魄之人,哪里有这般福气哟。”

    这时候苏先生环视一下眼前这个偌大院落,似自言自语,又似对严老板说:“您以为这座大院送给我就是我的了吗?不是的,我不过是替他人看家护院罢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支撑几天哪。我一闭眼一蹬腿,这座院子该是谁的还是谁的。人生既是过客,不知道哪个东西是你的,哪个东西不是你的,说是你的却不一定就是你的,说不是你的说不定还真是你的......”

    在苏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严奉衍睡着了。

    睡着了的严奉衍再也没有醒来。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先生是严奉衍的管账先生,严奉衍在苏先生的帮助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当地有声望。 B . 东北光复后,严奉衍以卖国汉奸罪被抓进大牢,他从大富大贵到大灾大难,命运大起大落。 C . 为苏先生举办寿宴,让苏先生安享晚年,村侄的这些行为体现出其具有乌鸟反哺的美德。 D . 严奉衍与苏先生命运不同,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善于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如苏先生在回答严奉衍的问话时,能具体说出自己在商号供职的时间。 B . 小说叙写严奉衍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暗含了作者对严奉衍汉奸行为的批判。 C . 小说并未过多介绍苏先生过去在宫中的经历,只是通过只言片语提及其过去的身份,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 D . 小说在行文中设置悬念,如在与严奉衍再次相遇时,苏先生的境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 (3)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4) 有人在评价这篇文章时说“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命运,从他的性格中,都能找到蛛丝马迹”。请以苏先生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二下·龙岩月考)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祐八年五月)辛卯,御史董敦逸、黄庆基并罢。敦逸四状言苏辙,庆基三状言苏轼,谓轼昔为中书舍人 , 所行制词,指斥先帝,而辙相与表里以紊朝政。三省同进呈,吕大防奏曰:“敦逸、庆基言轼制词谤毁先帝,臣窃观先帝圣意,本欲富国强兵以鞭挞四裔,而一时群臣将顺太过,故事或失当。及太皇太后与皇帝临御,因民所欲,随时救改,盖事理当然耳。汉武帝好用兵,重敛伤民,昭帝嗣位 , 博采众议,多行寝罢;未有以为谤毁先帝者也。至如本朝真宗即位,弛放逋欠以厚民财;仁宗即位,罢修宫观以息民力;亦未闻当时士大夫有以为毁语先帝者。自元祐以来,言事官有所弹击,多以谤毁先帝为辞,非惟中伤善类,兼欲摇动朝廷,意极不善。若不禁止,久将为患。”苏辙因奏曰:“臣昨取兄轼所撰吕惠卿制观之,其言及先帝者,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太皇太后曰:“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大防曰:“闻永乐败后,先帝尝咎两府大臣略无一人能相劝谏。”于是斥敦逸、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苏轼以札子自辨:“臣区区之忠,盖自谓无负矣。今庆基乃反指以为诽谤,不亦矫诬之甚乎!臣恐阴中之害,渐不可长,非独为臣言也。”太皇太后令辙谕曰:“缘近来众人正相捃拾,且须省事。”轼曰:“昔东汉孔融,才疏意广,是以遭路粹之冤;西晋稽康,才多识寡,是以遇钟会之祸。臣人无二子之长而兼有古人之短,若非陛下至公而行之以恕,至仁而照之以明,则臣已下从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B . 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C . 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D . 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书舍人,别称紫微舍人,为撰拟诰敕之专官;《红楼梦》中薛家祖上曾任此职务。 B . 嗣位,继承君位,与“受禅”“践祚”含义相同,封建时代的帝位大多由嫡长子继承。 C . 言事官,即谏官。宋代设置谏院,以谏议大夫为长官,司马光曾经担任过这一职务。 D . 区区,诚恳深切之意,与李密《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的“区区”含义相近。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董敦逸、黄庆基多次弹劾苏辙、苏轼,认为苏轼在做中书舍人时,所写的诏书文辞中,有对先帝的不敬之词,并且与苏辙内外勾结,紊乱朝政。 B . 吕大防认为,先帝施政或有不当之处,同时他还指出,自元祐年间以来,言事官借谤毁先帝的说辞来弹劾官员的做法会危害朝廷,需加以制止。 C . 苏辙拿出了苏轼所撰写诏书中的原话来分析,说明苏轼并没有毁谤先帝的意思;而太皇太后给苏辙的谕令,则暗含了她支持苏轼、苏辙的立场。 D . 苏轼只是担心暗中伤害他人的做法会形成不良的风气,要坚决制止,以防其滋长,他并非为自己辩解;同时他也感激皇上能够秉公义、怀仁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庆基乃反指以为诽谤,不亦矫诬之甚乎!

      ②则臣已下从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

    5. (5) 文章写吕大防提及先帝反思永乐之败的目的是什么?
  • 4. (2022高二下·龙岩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党怀英

    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做可怜愁。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注】①底用:何须,哪用得到。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以“云步”“小凤钩”写出了织女的步履轻盈,纤足娇小,表现出织女之美。 B . “踏清秋”三字将牛郎织女相会之缠绵带过,既点明时令又渲染出环境的沉寂。 C . 词中“两悠悠”与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银汉迢迢”均含距离遥远之意。 D . 词人不说人窥月,而是月窥窗,突出了神话背景下天上神性和人间平凡的对比。
    2. (2) 本词写七夕,一改传统之观念,别有新意,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 5. (2022高二下·龙岩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临安春雨初霁》中诗人用“”两句写自己的日常消遣——练书法和品茶。表面上闲适悠然,实际上体现出诗人无事可做、消磨时光的焦灼。
    2. (2)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可乎?”,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3. (3) 古代以“水”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的诗词数不胜数,如杜甫《客至》中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二下·龙岩月考) 下列加点字意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乃以斧斤击而求之    考:考究 B . 吾小人辍饔以劳吏者  飧:早饭 C . 首而遐观          矫:举 D . 固知死生为虚诞      一:一样
  • 7. (2022高二下·龙岩月考) 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视驼所钟树,或移徙,无不活; B .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 .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D . 余方心动欲还
  • 8. (2022高二下·龙岩月考) 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齐彭殇为妄作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大石侧立千尺

    ⑤不抑耗其实而已         ⑥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⑥ C . ①②④⑦ D . ①⑤⑦⑧
  • 9. (2022高二下·龙岩月考) 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此世所以不传也      ④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⑤吾又何能为哉        ⑥今以钟磬置水中

    A . ①④/②⑥/③/⑤ B . ①③/②⑤/④⑥ C . ①③⑥/②④/⑤ D . ①/②⑤/③/④/⑥
  • 10. (2022高二下·龙岩月考)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 序,也叫做“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 B . 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石钟山记》中的“元丰七年六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即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 C . 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 .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治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责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 11. (2022高二下·龙岩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沈从文十四岁那年跟随部队走南闯北,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尝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看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可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 , 那个     的湘西小城。1934年,沈从文如愿重返故土,竟然发现这里已不复之前的      。这时,他拿起了笔,描摹了一个无比美好的边城世界。

    其实具有田园牧歌气息的美好边城并不是沈从文消极避世的避风港,而是他为      的世界盛绽的一片诗情,是他为日渐式微的乡土生活状态撰写的一曲悲歌 , 是他拿起了净化人心、重建国家、塑造品德的文学武器,是他把眼睛放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后深沉的思考,是他怀揣拳拳爱国心为       的民族寻找的一条出路。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山清水秀    朴实纯真    沧海横流    风雨如磐 B . 人杰地灵    钟灵毓秀    四面楚歌    栉风沐雨 C . 人杰地灵    朴实纯真    四面楚歌    风雨如磐 D . 山清水秀    钟灵毓秀    沧海横流    栉风沐雨
    2. (2)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尝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看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可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 B . 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看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尝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于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 C . 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看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尝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可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 D . 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看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尝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于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12. (2022高二下·南沙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新的难度动作,我每天练6个小时,一直重复练这一个动作,可能需要一个夏天才能去完成这个动作。

    ——苏翊鸣

    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刘同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泰戈尔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论述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