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日照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校际联合...

更新时间:2022-06-30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书法学习中,“天然”更多地体现为书家的禀性与天资,“功夫”更多地体现为书家对古法和书体的学习,“天然”与“功夫”在书家习书时同样重要。

    书法因天资而革新。一个书家的天资往往能引领一个时期的艺术风尚。金农作为清代前碑派书家的典型代表,他在书法上的天资表现为有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敢于叛逆当时帖学的笼罩,形成自己标新立异、面目繁多的书法风格。金农的这种天资还表现在他在书法上的广收博取。他开掘古代书法中的倒薤笔法,吸取飞白用笔中的扫刷,并且能大胆地卧笔作书,留心于刻工的木板字体,并将整洁、光滑、装饰化的用笔特征引用到书法创作上来。金农以开阔的视野从古代传统中开拓出的全新的笔法,展现出前无古人的全新面目。

    当然这种有天资的书家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书家都循规蹈矩,甚至泥古不化,书法面貌中往往没有自我的体现。这样的书家也能对书法的技法掌握精熟,得到时人的称赞,但是终究在书法史上被逐渐隐没。

    一个书家的禀性与天资可以赋予书法新的审美趣味与自我面貌,但是学习的用功是个人的天资所不能替代的。书法因用功而有规矩的体格。习书过程中书家的功夫在审美上表现为对古人经典审美的不断追求,即学古用功:在形式上表现为对基本的用笔操作娴熟有致,即法度森严。书家的自我面貌的形成是离不开功夫的,而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才能用笔精熟,将章草的发展由质朴推向精美,使书法成为更加纯粹的艺术,人称“草圣”;由陈入隋的书家智永,相传闭居阁楼数十年而不下,潜心书法。有“退笔冢”“铁门限”的故事,因此苏轼评其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致,反造疏淡。”总之,书家的功夫是书风成熟必不可少的因素。

    “天然”与“功夫”的统一是书家形成自我风貌的关键。书法中的“天然”是书家情性的自然流露,是书家独有的禀赋。这种“天然”表现在书法上即书风的革新与创变,它体现了一个书家的创造力和自我意识。另一方面,所谓的“功夫”是书家对书法基本法则的把握。“功夫”是由书法的传统决定的,也是书法基本体格的表现。倘若一味地追求“天然”而漠视“功夫”,书法则会信笔为体,流于野俗。反之,只是盲目地临仿古人,忽视“天资”,不求创变,书法则会泥古不化,失去自我。董其昌曾言“字须熟后生”。这里的“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古的过程,即“功夫”;这里的“生”则是书家的自我体现,也是由书家的“天然”决定的,是“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总之,没有“功夫“则书法缺乏体格,失去“天然”则书法缺少灵动,“熟后求生”即是天然与功夫辩证统一的最好注解。

    “天然”与“功夫”在书法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二者相辅相成,这两方面应该构成我们当下的学书态度,即“功夫”与“天然”并举,资学兼重,斯为至理!

    (摘编自刘永军《书法中的“天然”与“功夫”之辨》)

    材料二:

    当代书法创作虽形式丰富多样,但内涵苍白无力。书法家们只追求所谓视觉上的冲击力,但没有思想上的感染力和精神上的穿透力。这就是书法创作缺钙的病灶,也是当下书法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一个重要原因。

    书法艺术的钙质源于思想的充盈和精神的指向。《兰亭序》既是书法艺术的名典,也是文学史上的名篇。之所以成为经典,既是由于王羲之书法的优美,还在于王羲之文辞的蕴涵。颜真卿《祭侄稿》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二行书”,不在于这篇“急就章”表现出了多高的书法技巧,而恰在于文稿表达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读之令人感佩感怀,书法因文字承载的情怀而焕发神采,光耀千古。书法一旦离开了文字所表达出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就如同艺术只剩下技术而毫无风骨气韵可言。书法艺术唯有思想上的充盈,文学上的滋润,文化上的传承,心灵上的寄托,才能彰显出打动人心的魅力。可以说,历史上那些最好的书法作品也都是经典的华章。

    反观今日书坛,书法家们不缺少良好的创作环境,不缺少技法的磨砺,而缺少思想的深意和艺术的灵气。当下参展参赛的作品多为抄写古人诗词名句,即使那些规定必须要有原创的内容,也只是一些生硬无味的造句,缺少文学的蕴含和艺术的新意。观众和读者很难产生美的共鸣,故而书家虽多,作品形式丰富多彩,却难深入人心,像《兰亭序》和《祭侄稿》那样,能够标志今天时代高度的杰作几近为零。众多在各种比赛展览中早早夺冠或成名的书家,亦难进入大家之行列。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其虽技法娴熟,但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深度,从而陷入书写惯性化和表演性的困境中。如此,只能是抄写经典的诗词话语,难有思想的突破和境界的提升。

    (摘编自罗杨《唯思想是书法的钙和精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法史上大多数书家缺乏像金农一样的天资,大都循规蹈矩,自我往往难以在书法面貌中体现。 B . 学习的用功使书法具有规矩的体格,书家的功夫表现在审美上的学古用功和形式上的法度森严。 C . 当下书法作品虽然众多,但缺乏杰作,其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思想上的感染力和精神上的穿透力。 D . 《兰亭序》和《祭侄稿》能成为书法名典,不在于书法本身,而在于其蕴涵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农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全新笔法,是因为他敢于革新,具有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开阔的视野。 B . 书法学习重视“天然”才会形成书家个性,不致失去自我;重视“功夫”才会书风成熟,不致流于野俗。 C . 当下书家保持“功夫”与“天然”并举的学术态度,就能在立足书法传统的基础上革新与创变一代书风。 D . 当今书坛书家虽技法娴熟,但缺乏文化修为,不能创作文学作品,导致只能抄写经典诗词话语参展参赛。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书法以结构形式的内在规定性和“字势”的抽象性,与欣赏者产生共鸣从而被接受。 B . 一件书法作品可以通过短期的技法训练写就,但创作主体的思想高度不能短时抵达。 C . 书法作品格调情怀为第一性,创作技法乃第二性,唯思想性是书法作品的第一要素。 D . 书法艺术以抽象自然美和人格精神构成其基本内涵,而情感是沟通二者的主要媒介。
    4. (4) 材料一在开篇提出论点后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某大学书法学专业开设课程中有《隶书临摹》《楷书临摹》《行书临摹》《古汉语》《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格律及楹联基础》等,请结合材料分析设置这些课程的意义。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堤

    巴金

    我们游了三潭印月回到船上,月亮已经从淡墨色的云堆里逃出来了。水面上静静地笼罩了一层薄纱。

    船向博览会塔驶去。张忽然指着我背后的方向问道:“前面是什么地方?”

    “那是苏堤。”黄接口说。我知道他们说的是那一带被黑黝黝的树木遮掩了的长堤。

    那里没有灯光,只有一片黑影表示了岸与水的分界。

    “要是能够上去走走也好!”张渴慕似的说。

    “那里灯也没有,又没有码头,不好上岸。”船夫用干燥的低声回答我们,这样的声音表示他并不愿意把船往那边靠去。“那里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什么好玩的,你们先生还是明天去玩吧。”他还絮絮地说。

    “不要紧,那里可以上去。”黄坚持说,他似乎曾经这样上去过,“你只顾摇过去好了。”

    “我说不好上去,你们先生不肯相信。那里有很高的草。我不会骗你们先生。”船夫不高兴地分辩说。

    “不行,我们一定要上去。你看现在月亮这样好。机会万不可以失掉。”张热心地说,仰起头望月亮,我想他大概被他理想中的胜景迷住了。

    船到了苏堤,船夫停了桨,说:“你们先生看可以上去吗?”

    这一带尽是树木,并不很密,树丛中也有可走的路。

    “等我试试看。”黄马上站起来,手挽着树枝,使船靠得更近些,就拣了干燥的地方走上去了。他站在树丛中,回头叫我们。

    “先生,我不划了。请你把钱给我,让我回去罢。”船夫说。

    “为什么不肯划呢?”我惊讶地问,“我们还是照钟点算钱,上岸去玩一会儿,你不是可以多得点钱吗?”

    “我不划了,你们把船钱给我。”他生气地说,向我伸出了手。

    “黄,下来,我们不要上去了。”我听见船夫的话觉得扫兴,便对着黄大声叫道。

    “上面好得很,你们快点上来。先游了这里,等一会儿再到博览会塔去!”黄在堤上兴致勃勃地大声说。他又转身往前面走。

    “我不等了,你们另外雇船罢。”船夫明白地说。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容易生气。

    “我们在上面并不要玩多久,马上就要回去的。你沿着堤荡桨,把船摇到那边等我们。”

    “你们上岸去,又不认识路,说不定把路走错了。会叫我等三五个钟头。”他忍住了怒气说。

    我气愤地对站在堤上的黄叫道:“黄,不要去了。他不肯等我们。他疑心我们不给他船钱,就从岸上逃走……”

    船夫咕噜地分辩着,并不让我把话说完。

    “你快点上来,不要管他。”张这样催促我,他也许被前面的胜景迷住了,并不注意船夫的话,也不注意我的话。

    我没法,只得把脚踏上岸去。船夫忽然抓住我的膀子。我吃惊地看他一眼。虽然是在树阴下,月光被我们头上的树叶遮住了,朦胧中我看不清楚他的脸,但是我却仿佛看见了一对忍受的、苦恼的眼睛。

    “先生,请你看清楚这只船的号头。请你放点东西在船上……”

    我不再听下去了。我明白一切了。他还是不相信我们。我一定要使他明白自己的错误。如果我留下东西,岂不是始终没有机会向他证明我们并不是骗子吗?

    我短短地说了“不要紧”三个字,就迈着大步走上去了。

    我们已经走出了树丛。现在是在被月光洗着的马路上了。眼所触,都是清冷、新鲜。密密的桑树遮住了两边的景物。偶尔从枝叶间漏出来一线的明亮的蓝天——这是水里的天

    “好极了!竟然有这么清凉的境界!”张仰起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赞叹说。

    “你还叫我们不要上来,你几乎受了船夫的骗。”黄得意地对我说,“你看这里多么好,比三潭印月好得多!”

    我只是笑。我觉得我笑得有点不自然。我在赶走我脑中的另一种思想。

    我突然被一种好奇心抓住了。我想要是我们果真就在堤上坐了车回旅馆去呢?他会不会后悔不该随便怀疑人,会不会因为这笔快要到手却又失掉的钱苦恼?我的脑子里出现一个后悔的、朴实的脸庞,还带着一对忍受的、苦恼的眼睛。我的耳边又接连地响起了自怨自艾的话,叹气、哭泣和咒骂。我差不多完全沉醉在这个想象中了,我的脸上浮出了满足的微笑。我的心开展了。

    过了一些时候,我开始感到心里空虚了。刚才的满足已经不知道消失在什么地方去了。它来得那么快,飞去也是这般速。依旧是月光下的马路,依旧是慢慢下着脚步的我。可是我这颗心里却缺少了什么东西。这时候我再想到逃走的打算,觉得毫无意义。我只感到一种悲哀,一种无名的悲哀。

    走过了最后的一道桥,我们走完了苏堤。

    船摇过来了。

    我不由自主地看他的脸。他无意间把头往上面一仰,月光在他的脸上掠过。我看见那是一张朴实的、喜悦的脸。我觉得自己也被一种意外的喜悦感动了。

    船在水面上淌着,比先前快了许多。我觉得现在的他跟先前的他完全不同了。先前的一个是苦恼的,现在的一个是快乐的,而且现在的比先前的似乎还要年轻些。

    最后我们没有去博览会塔,直接回到了湖滨。我在他应得的船钱以外,多付了一半给他。他非常喜悦、非常感动地接了钱。

    我问他:“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吗?”

    “只有一个女……十多岁的女儿……她在家生病……我现在就要去买药……”他断续地说,他的喜悦在一刹那间完全消失了。

    我呆呆地立在码头上。我想不到会从他那里听到这样的答话。我不知道究竟怎样做才好,我也想不到应该拿什么话安慰他。

    他忽然拔起脚就跑,一转眼间就消失在人丛中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船夫的百般推托,“张”和“黄”坚持上岸游苏堤,可见他们是刚愎自用、不肯随意妥协的人。 B . 船夫谎称苏堤“不好上岸”,又让“放些东西在船上”,说明他的戒备心很强,曾有过被骗的经历。 C . “我”感到一种“无名的悲哀”,既悲哀于自己竟然有逃走的打算,又悲哀于船夫对我们的不信任。 D . “我”得知船夫的境况后“想不到应该拿什么话安慰他”,表明“我”对船夫的说谎行为耿耿于怀。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用双线结构行文,明线是“我”游览苏堤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暗线是我们租船游览苏堤的行踪。 B . 小说以船夫的女儿生病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匠心。 C .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D . 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我”“朋友”“船夫”之间的对话展现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和当时人们的生活境况。
    3. (3)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4. (4) 巴金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良心”,即能够关注现实,反思自我,倡导真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晋愍帝建兴元年,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晋元帝大兴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出入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豹兵逐之,弃担而走。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悉获之。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逖牙门童建杀新蔡内史周密降于后赵。后赵王斩之,送首于逖曰:“叛臣逃吏,吾之深仇。将军之恶,犹吾悉也。”逖深德之。自是后赵人叛归逖者,逖皆不纳,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四年秋七月甲戌,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八月,豫州刺史祖逖以戴渊吴士,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雍容统之,意甚怏怏。又闻将有内难,知大功不连,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B .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C .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D .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祭酒,官职名,亦指各类首席、主管。军谘祭酒指首席军事参谋。 B . 互市,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间进行往来贸易的通称。 C . 感激,文中指感动奋发。现指对人好意或帮助产生感动和谢意。 D . 士女,古代指男女或已成年而未婚的男女。文中是普通百姓之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逖力主北伐。他积极向左丞相建言,在缺少兵器兵员的情况下,自铸兵器,自行招募士兵,开始北伐。 B . 祖逖善用计谋。他把布袋装上泥土伪装成米袋,又故意让敌人抢去真米,来迷惑敌人,使敌人感到恐惧。 C . 祖逖宽厚仁爱。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全力安抚新归附的人,严禁部将侵犯后赵百姓,使边境安宁。 D . 祖逖忧愤病逝。他嫉妒戴渊的才能,不满其接收自己收复的土地,又感到北伐大业难以完成,忧愤而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悉获之。

      ②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5. (5) 后赵王为缓和与祖逖的关系,采取了哪些措施?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 , 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作者退居洛阳。君贶。司马光的朋友。潞公,曾任率相的文彦博。②丕构:大厦。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大处着笔。将潞公的居第置于嵩山、伊浦的背景下,意境高远阔大。 B . 第三四句写近景,以动衬静,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庄园山水图画。 C . 以渡河为喻,说明辅弼大臣须仰仗皇帝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D . 全诗感情抑扬有致,起初平和舒缓,然后气势轩昂,最终变为消极无奈。
    2. (2) 尾联运用萧何的典故,有何用意?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在《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直接印证这一说法的句子是“
    2. (2)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国时,用事实来证明晋侯言而无信的句子是
    3. (3) 杜牧《阿房宫赋》中写建筑依地势而建造、结构交错精巧的句子是“”。
    4. (4) 《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若想对抗强秦,必须重视人的作用,对有智谋的大臣,要大加封赏;对有才能的人,则需“”。
    5. (5)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水,“”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壮歌“刀放头上不胆寒”……革命先烈的话语虽              却感人至深,只言片语却              , 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价值立场。品读红色家书,仿佛              , 时光回溯,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一封封红色家书,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虽经岁月流逝,依然              。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平淡无奇   言简意赅   斗转星移   历久弥新 B . 平淡无奇   微言大义   沧海桑田   古老厚重 C . 朴实无华   言简意赅   沧海桑田   古老厚重 D . 朴实无华   微言大义   斗转星移    历久弥新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B . 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C . 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D . 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中,每个主子房间里都放着各式各样的茶具,从茗碗瓶花、净漆茶盘到十锦小茶盄等,贾府的太太、小姐、老爷、少爷,甚至连丫鬟们都用茶解渴。可见,             

    名门大户中喝茶的规矩多,比如第一盅是漱口,第二盅才是品茶。《红楼梦》里也多次出现茶漱口情节。用漱口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饭后用茶漱口。如第三回,黛玉饭后用茶漱口。第五十四回,元宵入夜,贾母等吃夜宵,“用过漱口茶,方散”。另一种是              。如第五十一回,宝玉半夜醒来要吃茶,麝月“先倒了一钟温水,拿了大漱盂,宝玉漱了一口”。第五十六回,宝玉做梦被袭人推醒,“早有人捧过漱盂茶卤来漱了口。”

    (      ),而且饭后漱口茶,从现代人的卫生角度看仍是科学的。茶中的氟与牙齿的主要成分接触后生成氟磷灰石,这种氟磷灰石能降低牙齿对冷热刺激的敏感性,并抑制细菌对牙齿的作用,可预防龋齿。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古代封建贵族家庭把饭后漱口茶作为家宴排场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B . 古代封建贵族家庭的家宴排场之一是饭后漱口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C . 饭后漱口茶作为古代封建贵族家庭的家宴排场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D . 把古代封建贵族家庭的家宴作为排场之一的饭后漱口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建党百年主题MV《信仰的光》发布,歌词唱道“即便前方荆棘密布,用生命也要换来那抹最初的光亮。她用生命染红了东方,为你我留下永恒的信仰,龙的脊梁顶天立地不倒下,长城般的意志面对危险不会退缩……照耀吧,信仰的光,爱让希望无限生长:壮大吧,骄傲的太阳,会让万物绽放。向前闯,年轻的后浪,信仰的光为你保驾护航”。

    读完以上歌词,你得到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