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三: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之林。而孙中山则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均受自由平等之幸福”,“界无分乎军、学、农、工、商,族无分乎满、汉、蒙、回、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五: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就陆续获得了制度上的重构以及政治权利的保障,“由压迫到解放”是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关键。所以说,在这一时期提高每一个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地位,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权利,成为当时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主导方式。
——摘编自张英魁《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材料六: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站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914年-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时期之一。在此期间,社会主义力量出现,帝国主义殖民力量削弱。大萧条、极权主义政权(通常指某一人以独裁的方式垄断政权)以及全球性的冲突接踵而至。对于欧洲文明来说,这一历史时期不啻于一场噩梦。到1945年.欧洲对世界事物的支配权已严重动摇。随着西方霸权的衰落,世界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要求:依据材料提炼观点,结合六件重大史实加以论述,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清晰流畅,字迹工整,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