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玉林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历...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7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周公东征胜利后,在还政于成王之前,遵照武王遗愿,在“土中”(四方的中心地区)营建了洛邑,洛邑日后逐渐成为周王朝的政治、军事中心。周公此举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 B . 构建周人为天下大宗的体系 C . 解除周都城偏西造成的困境 D . 践行“居中国,抚四夷”理念
  • 2.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汉武帝时期,每年八月都要举行宗庙大祭,皇帝召集诸侯祭祀时,大祀日饮酌酒,诸侯献金助祭。凡诸侯所献贡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该规定(    )
    A . 利于调节各郡国之间关系 B . 加强了朝廷的权威 C . 表达了对祖先神灵的敬畏 D . 收回了地方铸币权
  • 3. (2022高一上·官渡期中) 杨联陛在《中国制度史研究》中说:“唐朝时,集市在中午以200下鼓声而告开张,在日落前七刻钟以300下铜锣声而告结束。这个规矩从9世纪逐渐松弛下来了,到12世纪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从一大清早持续到夜是很常见的。”这反映了(    )
    A . 唐朝出现了集市经济 B . 唐宋之间发生经济变革 C . 宋元新经济因素成长 D . 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 4.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异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善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对顾炎武而言(    )
    A . 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边界模糊不清 B . 应该保持天下秩序与王朝安全 C . 政权变迁与文明崩坏应该区分开来 D . 国家与天下本为一体不可分割
  • 5.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在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引资过程中,除个别江南绅商投资少量股份外,更多沙船商人的态度是“群起诧异,互相阻挠,其激烈“竞至势同水火”。其他本地商人的态度也非常迟疑,入股很不踊跃。这反映出当时(    )
    A . 经济结构受到洋务冲击 B . 绅商阻碍新式工业兴办 C . 清廷未能支持洋务运动 D . 民众观念影响企业发展
  • 6.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义和团的斗争直指外国洋人,“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见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洋钱而已”。这表明(    )
    A .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势力 B . 义和团运动思想上的落后性 C . 义和团具有强大的反帝爱国力量 D . 中西方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 7.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日本华北方面军作战纪录中说:“盘踞华北一带的共军,按照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部署”,于1940年8月20日夜,“一齐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主要为矿山)进行奇袭”,“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这场“奇装”(    )
    A . 提高了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声威 B . 成为朱德指挥的著名战例 C . 打破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企图 D . 取得了抗战以来首场胜利
  • 8.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1956年1月,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要革技术的命,叫技术革命。要搞科学,要革愚昧同无知的命,叫文化革命”,号召全党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而奋斗。这次讲话(    )
    A .   引发了社会思想文化动乱 B . 脱离了新中国的实际国情 C . 激发了知识分子工作热情 D . 加速了两弹一星研制进程
  • 9.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古希腊神话里,神主要是住在两个地方,要么是在奥林匹斯山上,要么是在神殿里。可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却认为万物都充满了神明,他甚至在自己家里的厨房门口上写下“请进,神明也在里面”,从而把神明请下了神坛。这反映出泰勒斯(    )
    A . 宗教意识淡薄 B . 思想具有理性特点 C . 注重物质生活 D . 反对智者学派
  • 10.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下面是1750--1851年英国乡村人口和农业工人数量增长统计表。

    时间

    乡村人口数(百万)

    农业工人指数(1700=100)

    1750

    2.64

    126

    1801

    3.14

    141

    1831

    3.38

    185

    1851

    3.84

    197

    据表可知,当时的英国(    )

    A . 农村资本主义因素不断增长 B . 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加速 C . 工业革命加剧人地之间矛盾 D . 农业机械化弱化劳动强度
  • 11.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残酷的战争以及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使沙皇政权土崩瓦解。列宁敏锐地意识到革命的绝好时机来了。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显然尚未成熟。但是列宁从理论上和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表明列宁(    )
    A . 凝聚了全党的政治智慧 B . 认为武装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 C . 明确了革命的奋斗目标 D . 发展创新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 12.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1945年10月,世界工会联合会成立,其宗旨是不分种族、国籍和政治见解,组织和团结全世界的工会共同斗争。1948年,英、美等国以世界工联拒绝马歇尔计划为由,相继退出该组织,另外组织成立了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由此可见(    )
    A .   世界工联的分裂带有冷战烙印 B . 意识形态差异导致世界工联分裂 C . 美苏对抗重点集中在经济领域 D . 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二、非选择题
  • 13.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众多的耶稣会士纷至沓来,加上一批中国学者的译介,才使西方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形成了第一次西学东渐的高潮。这一西学东渐也是与我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明末,我国“外寇已深,内乱将起。兵不知如何打仗,国家财政万分困难,而学者则在高谈性理,出入禅道,其无补于世艰可知。利玛窦等人适时输入西学,讲究实用,确有起衰振弊之功,起死回生之效”。中国的有识之士在这种影响下越来越注重经世致用的东西,西学派正式形成。

    ——摘编自曹蓉《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科学》

    材料二:19世纪仇外恐外的人,在一种古老的基本原理中寻求安慰,即西方科学的各种要素一定是来源于古代中国。在为西方科学训练辩护时,有的人因此宣称西方科学的基础是从古代中国的数学借鉴来的。为了避开那些恐外仇外的人,搞现代化的人的手法是把西方的东西当作中国原先已有的东西偷偷带进中国。当康有为在古代中国的三世说中找到了现代西方的进步思想时,他使这一手法完善了。因此,在搞现代化的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们必须以他们能够在中国搜集的一切类似物去对照外国的文化。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未清初西学派形成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未维新派学习西学的特点及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清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因素。
  • 14.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竺可桢《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二:东汉以后黄河曾经长期相对安澜,到唐代老百姓安居乐业,大规模农田开垦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唐末五代黄河频频决口,北宋接续了这样一种局面。北宋时期黄河向北摆动曾经夺海河口入海;两宋之交,由于人为因素,黄河曾夺淮河口入海。

    ——邓小南《生于忧患,长于忧患:我们真的认识宋朝吗?)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天时”“地利”角度,分析论证宋代“生于优患,长于忧患”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 15.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从1952年到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以反对旧司法观点和改革整个司法机关为主要内容的司法改革运动。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一部分,它上承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制建设的成果与经验,下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制建设整个历程的关节点。这次司法改革运动是反对旧法观点和改革整个司法机关的运动,它的目的是“要求彻底改造和整顿各级人民司法机关,使它从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作风上纯洁起来,使人民司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能够有系统地有步骤地建立和健全起来,以便完全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司法改革的步骤各大行政区一般都是先进行典型试验,并结合运动在省市一级司法机关逐步展开,然后自上而下推向各专区、县司法机关。

    ——摘编自侯松涛《建国初期的司法改革运动》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改革运动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改革运动的作用。
  • 16.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7年8月22日,苏联与中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从1938年3月到1939年6月,苏联先后三次向中国提供总额达2.5亿美元的贷款。中国政府用这笔贷款从苏联购买了大量的武器和军事装备,苏联还派出了援华航空心愿大队对日本直接参战等。苏联政府作出积极援华的战略决策,主观愿望是使蒋介石树立坚持抗战的信心,防止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和反共情绪的滋长:迫使日本彻底放弃其侵略苏联的“北进”计划并最终使日本对苏联实行中立;客观上则达到了苏联对其远东地区安全的基本放心以及苏联能够全力注意其西线战事的目的。1941年后,由于欧洲形势的日益紧张,特别是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对华政策迅速发生逆转,由“援华抗日”变为“疏华联日”,停止了对华援助。

    ——摘编自李静杰《苏联援华抗日及其历史启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苏联在苏德战争前对华援助。
  • 17. (2022高二下·玉林期末)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文帝即位之际问题很多,如臣重君轻、匈奴侵边、诸侯王坐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汉文帝采取了柔缓、德孝和刑威思想治理国家。在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后,他鼓励老百姓勤劳耕作,采取了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和宽简行政、平狱缓刑的措施,凡事尽量做到温和、宽厚,以柔缓思想治国。同时,他不仅要求人们在言行方面服从统治,而且要在内心顺服。于是,他增强人们的德孝意识,让人们对“德”与“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了适应统治需要,汉文帝用武力维持了较好的社会秩序,实现了国家安定,有效保障了其治国政策的顺利推行。三种思想和实践相互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汉文帝的治国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汉文帝仁君形象和西汉文景盛世形成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世霞《汉文帝治国思想及实践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汉文帝的治国思想特点与成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治国思想的历史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