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 | 古代埃及 | 古代西亚 | 古代印度 | 古代希腊 |
青铜器 都江堰 | 太阳历 金字塔 | 《吉尔伽美什》60进制 | 种姓制度创造从1到9的数字 | 城邦民主政治帕特农神庙 |
所译书籍的来源 | 侧重的领域 |
波斯 | 文学 |
古希腊 | 科学、哲学 |
印度 | 数学、天文学、医学 |
基本特征 | |
表现一 | 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连成一体,跨国公司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成为了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 |
表现二 | 贸易国际化的程度空前发展 |
表现三 | 国际投资迅速增加,范围遍及全球,国际金融市场异常活跃,金融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 |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殖民当局减少了对印度的商品倾销,客观上有利于印度民族经济的发展。20年代,国大党改变以往同英国合作实行宪制改革的立场,主张用和平和合法手段,实现民族自治目标。1920年印度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拟订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甘地领导的不合作运动与哈里发委员会结成联盟,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在共同的反英斗争中团结起来,并肩战斗。1921年不合作运动同印度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民族斗争的高潮。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1922年到1924年,孙中山在数次讲演中一再谈到甘地领导的印度反英斗争。他充分肯定并赞赏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是,在民族斗争的具体策略问题上,孙中山与甘地存在分歧。例如,在抵制帝国主义"经济压迫,方面,孙中山把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作为经济问题解决的前提。孙中山对甘地及非暴力斗争的看法反映了东方民族主义和民族运动的统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征。
—摘编自尚劝余《20世纪2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国的甘地研究》
材料一:冷战期间美苏的粮食贸易始于1963年10月。尼克松上台之后推行对苏缓和,美国对苏粮食出口量得到大规模提升。除了卡特政府期间短暂的中断外,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出口一直延续至苏联解体。在这一时期,美国在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中采用"联系战略",将经济议程与其它议程联系起来,通过相互"挂钩"的方式以绑定经济交易和政治交易。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成就了苏攻美守的冷战对峙格局,为苏联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但同时掩盖了苏联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并形成了苏联经济单一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至1984年时,能源出口的收入已经占到了苏联外汇收入的54.4%。之后苏联的外汇甚至有三分之二要依靠向西方国家出售石油;而与此同时,粮食已经占到苏联进口商品的四分之一。"石油—外汇—粮食"构成了苏联粮食贸易的脆弱链条,而苏联对粮食进口的极度依赖,又必将威胁苏联的国本。
材料二:1985年8月,里根政府实施了"逆向石油冲击"战略,迫使中东产油大国沙特阿拉伯猛然将产量提高了一倍多,这导致国际油价在不到五个月时间里从每桶三十美元跌至每桶十二美元。苏联短期内损失了一百亿美元的硬通货,并忍受着油价每下跌一美元就要损失五至十亿美元的绝境。然而此时苏联来不及通过增加产量来弥补损失,1988年苏联石油产量达到峰值之后就开始下降;与此同时,苏联也没有其它可以替代石油的外贸产品了。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苏联不得不向西方求援以获得粮食援助和贷款,以至于要通过政治改革来满足西方的附加条件,最终走向了改革失控和解体。
—摘编自《冷战中后期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与美苏博弈》
材料一:G8(八国集团)是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由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大国被动接受);又有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
—据陈伟光、曾楚宏《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结构》整理
材料二: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上帝创造的人是不同的,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媒体报导:这样的大场面,在世界政党史上可谓罕见。在中共十九大后开这样的会是非同寻常的,也是内涵深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