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世界统一于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人的意识和动物的感觉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
④人的意识是劳动与社会的产物
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④社会发展规律是多变的
①物质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
②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又是可以被认识的
③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分割的
④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
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②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
③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④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动物本能反应是形成意识的物质基础
③纯粹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形成意识
④意识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映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受人们观念的影响
②构成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④人们不能随心所欲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②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④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①是对各种具体物质形态共性的概括 ②与各种具体物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③与各种具体物质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可知性
③存在就是被感知
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③物质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④存在是本原,决定于思维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③科技人员的超强意识,能直接创造客观事物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①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的派生物
②世界的本原是水,没有水就没有万物
③人的理性使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④自然界中的事物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①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主观世界
②人能够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
③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①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没有坚持客观与主观统一
③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不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摆脱规律制约的前提
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③科技创新提高了人们利用规律的水平
④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才能改造客观规律
①世界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②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路线图因时而变是“变”的一种特殊状态
④“变”具有相对性,“不变”具有绝对性
①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③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④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③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①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前,我国正在推进14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在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也就是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格局是我国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当代中国发展最鲜明的底色。《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十四五”开局之年,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正在开启。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我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远景目标的合理性。
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当前,要在长期碳中和愿景导向下,系统制定“碳中和国家”建设方略路线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继续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者。各地各部门要参照方略路线图,根据具体情况实现差别化和包容式低碳转型,不断改革创新,推动全社会经济体系、能源体系、技术体系等转型升级。(“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我国承诺2060年前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制定和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步伐。回顾过去,从1956年航天事业创建之初至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我们的航天事业有了“主心骨”。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步履维艰。老一辈航天人几乎“一无所有”——工业基础薄弱,设备不足,资源、人员短缺,西方技术封锁,前苏联技术断交。然而几代航天人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中,始终坚持系统工程科学方法,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逐步建立起了科学完善的航天器研制体系,也砥砺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说明航天人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绩的。
材料二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以百年精神谱系为指引,正确预见和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锻造奋斗新征程的能力,提高本领,迎接挑战,不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实践力,延续好百年党史精神谱系,在新时代创造出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将之写入宪法确定为基本国策。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先后作出单独两孩、全面两孩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了积极成效。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在人口结构转变的关键时期,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积极回应社会期待,适时作出重大决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立足国情,遵循规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积极应对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风险,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