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武平县第一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在我们太阳系,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别的生物所具有的充其量叫作“感觉”。根据考古,人类的历史只有数百万年,也就是说意识的出现也只有短短数百万年。即使我们把生物的感觉算作广义的意识,距今大约6亿年地球上才出现动物生命,而宇宙已有138.2亿岁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世界统一于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人的意识和动物的感觉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      

    ④人的意识是劳动与社会的产物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这主要得益于它坚持( )

    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④社会发展规律是多变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3.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下面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物质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

    ②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又是可以被认识的

    ③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分割的

    ④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4.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抗美援朝精神    ②生产关系   

    ③月蚀    ④十四五规划纲要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5.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2021年是航天大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这说明了(   )

    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②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

    ③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④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6.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2021年2月21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确保十年禁渔令有效落实。国家这一系列举措的哲学依据是(   )
    A . 自然界的可知性 B .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 . 自然界的物质性 D . 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
  • 7.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黑格尔说:“像某些动物,他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和和谐性,却没有透进他们的头脑。”这表明(   )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动物本能反应是形成意识的物质基础

    ③纯粹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形成意识     

    ④意识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映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8.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是渐进的过程,以发展和社会财富扩大为前提,社会福利的提高不能超越阶段。无论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要求。这是因为( )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受人们观念的影响

    ②构成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④人们不能随心所欲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9. 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情意、思想内容)和象(景象、画面)的结合,“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只有“意与境相浑、心与境相契”,才能构成美的诗词境界。这些观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的反映               

    ②景与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③情对景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景具有的能动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③④
  • 10. (2023高二上·泸县月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蕴含的哲理是(   )

    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②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④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1.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哲学上的物质(  )

    ①是对各种具体物质形态共性的概括            ②与各种具体物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③与各种具体物质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2.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天文学家通过对四大洲8个虚拟望远镜网络观测点的数据综合分析,获得了黑洞第一张“正面照”,人类终于有幸目睹黑洞真容。黑洞的存在再次佐证了( )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可知性

    ③存在就是被感知           

    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3.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又有新发现。在多学科、多机构的专业团队支撑下,构成了传统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对6座“祭祀坑”的文物进行发掘、保护、提取和修复。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看(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③物质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④存在是本原,决定于思维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4.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带领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在观测中取得的进展,新发现了201颗脉冲星。这些脉冲星的发现和观测可以用来探测来自遥远星系的低频引力波,可用于建立脉冲星时间和空间基准还将会成为检验引力理论的绝佳利器。这表明(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③科技人员的超强意识,能直接创造客观事物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5.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泰勒斯说:“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列宁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世界物质性的是(   )

    ①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的派生物      

    ②世界的本原是水,没有水就没有万物

    ③人的理性使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④自然界中的事物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6.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已故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谈到“人死后意识去哪儿了”这一问题时说:“我觉得大脑就像计算机,意识就像软件程序。你关了电脑,程序也就终止运行了。”霍金的回答符合以下哪些哲理( )

    ①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主观世界           

    ②人能够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

    ③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17.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 永恒运动性 B . 客观规律性 C . 客观实在性 D . 客观存在性
  • 18.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
    A . 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 . 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C . 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 . 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 19.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2021年3月24日,H&M发布声明表示,将不与位于新疆的任何服装制造工厂合作,也不从该地区采购产品/原材料。央视网评表示,H&M的声明无中生有、别有用心,充斥着偏见,暴露了无知。H&M的错误在于(   )

    ①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没有坚持客观与主观统一

    ③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不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0.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的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快速发展,突破了资源自然条件限制,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拓宽了农业生产的时空分布,为城乡居民持续提供丰富的新鲜瓜果蔬菜。这表明(   )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摆脱规律制约的前提

    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③科技创新提高了人们利用规律的水平

    ④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才能改造客观规律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1.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2021年4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铁路调图,既是在“变”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挖掘更大的潜力,追求更大的进步;也是在“不变”中坚守初心,体现担当。这说明(   )

    ①世界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②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路线图因时而变是“变”的一种特殊状态

    ④“变”具有相对性,“不变”具有绝对性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 22.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对这一最美公交车标语,从哲学角度看(   )

    ①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③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④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A . ①④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③④
  • 23.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下述文字是某同学在听课时所撰写的课堂笔记。下列说法能够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的正确顺序是(   )

    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③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①→④→③   C . ①→③→②→④ D . ④→③→②→①
  • 24. (2024高二上·深圳月考) “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无人成功种植蔬菜。我国某农学专家坚信,粮食作物能生长的地方一定能种蔬菜。他在总结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收集雨水、提高土壤墒情、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等措施,在埃塞俄比亚成功种植了大白菜、茄子、辣椒等蔬菜,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他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25.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写真地理》上违规发表的“熟蛋返生孵小鸡”“物体穿瓶越壁”等荒谬“著作”,引发了读者群嘲和央媒怒批。这启示我们(   )
    A .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 .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 .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D . 探索世界奥秘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材料分析题
  • 26.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前,我国正在推进14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这在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也就是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格局是我国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当代中国发展最鲜明的底色。《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十四五”开局之年,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正在开启。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我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远景目标的合理性。

  • 27.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当前,要在长期碳中和愿景导向下,系统制定“碳中和国家”建设方略路线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继续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者。各地各部门要参照方略路线图,根据具体情况实现差别化和包容式低碳转型,不断改革创新,推动全社会经济体系、能源体系、技术体系等转型升级。(“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我国承诺2060年前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制定和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

  • 28.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步伐。回顾过去,从1956年航天事业创建之初至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我们的航天事业有了“主心骨”。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步履维艰。老一辈航天人几乎“一无所有”——工业基础薄弱,设备不足,资源、人员短缺,西方技术封锁,前苏联技术断交。然而几代航天人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中,始终坚持系统工程科学方法,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逐步建立起了科学完善的航天器研制体系,也砥砺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说明航天人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绩的。

  • 29. (2021高二上·武平月考)     材料一  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党的建设还存在四大危险,面临四大考验。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全面从严治党的态度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尺度不能松;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内部变质、变色、变味,丧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背离党的宗旨而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保持对“腐蚀”的警觉,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以建党100年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增强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能力,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材料二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以百年精神谱系为指引,正确预见和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锻造奋斗新征程的能力,提高本领,迎接挑战,不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实践力,延续好百年党史精神谱系,在新时代创造出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态度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尺度不能松的合理性。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价值的理解。
  • 30. (2024高二上·南宁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将之写入宪法确定为基本国策。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先后作出单独两孩、全面两孩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了积极成效。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在人口结构转变的关键时期,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积极回应社会期待,适时作出重大决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立足国情,遵循规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积极应对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风险,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变化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