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事件 | 外交谈话提要 |
2013年 | 博鳌亚洲论坛 |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
2014年 | 中法建交50周年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2015年 | 巴基斯坦议会演讲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2016年 | 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 | “信则立,不信则废” |
2017年 |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 |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
2018年 | 博鳌亚洲论坛 |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
习近平外交思想( )
1944年7月 | 1947年10月 | 1949年8月 | 1950年11月 | 1951年7月 |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 | 《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 |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
记述 | 出处 |
“废五铢钱,铸‘开通元宝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便之。后盗铸渐起” | 《通典》 |
“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ˈ钱……仍置钱监于洛、并、幽、益等州。……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 | 《旧唐书》 |
“铸‘开元通宝ˈ……得轻重大小之中……盗铸者论死,没其家属” | 《新唐书》 |
——摘编自包娟《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历程
时间 |
内容 |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进行第二次起草工作,虽完成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
20世纪九十年代 |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继制定 |
||
21世纪 |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并提出争取到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
||
材料一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一方面,先秦时期文化认同意识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先秦时期开始有“南蛮”的叫法,是中原民族对南方(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民族的称呼,主要是针对楚国。
——摘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 秦汉以来,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不断深入。此后,自东汉一直到清朝,比郡属国制、羁縻府州、土司制等仍是处理中央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间关系的重要形式。由此可见,文化差异性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具有显著的影响。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级各极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朝时四川和贵州发生土司叛乱,叛乱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
——摘自《百度文库》
材料: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
年代 | 主要热词 |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1号、喇叭裤 |
20世纪90年代 |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
21世纪初期 |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