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中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8-22 浏览次数:5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下列研究远古社会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应是(   )
    A . 神话传说 B . 考古遗存 C . 文献史料 D . 族谱家训
  • 2. 春秋战国时期,引起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 . 铁农具和牛耕为标志的社会经济发展 B . 列国纷争 C . 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诸侯变法行动 D . 百家争鸣
  • 3. 西周铭文记载中已有“戎”、“夷”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纷争不断,但无论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 大一统成为时代潮流 B . 生产工具迅速发展 C . 已出现文化认同观念 D . 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 4. 下面是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图片,其根本着眼点在于(   )

    A . 消除六国遗迹 B . 方便商品流通 C . 巩固国家统一 D . 完善经济体制
  • 5. 汉武帝设置的刺史“秩六百石”,监视的是二千石的郡国守相。刺史就职掌而言是刺察,而不是治民,就其身份而言是以卑临尊。可见,汉代设置刺史旨在(   )
    A . 宣扬中央权威 B . 管理地方财政 C . 加强地方控制 D . 协助地方官吏
  • 6. 秦汉之际,威胁中原政权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
    A . 犬戎 B . 匈奴 C . D . 东胡
  • 7.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绩斐然。其中最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是(   )
    A .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B . 《九章算术》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C .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 8. (2022高一下·深圳期中) 东晋初期,琅玡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 . 士族专权取代皇权政治 B . 出现了权力制衡机制 C . 势力均衡有利于政权稳固 D . 士族专权威胁皇权
  • 9. 观察右侧古代大运河图。它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该运河开通于(   )

    A . 秦朝 B . 隋朝 C . 北宋 D . 元朝
  • 10. 秦朝“威振四海”却“二世而亡”,隋朝“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而“国祚短促”。在本质上能反映出(   )
    A . 历史发展常常有相似的一幕 B . 封建帝王决定王朝命运 C . 人民力量的伟大 D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趋势
  • 11. 下列改革中,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的是(   )
    A . 商鞅变法 B . 王莽改制 C . 北魏孝文帝 D . 北魏分裂
  • 12.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    )

     

     

    A . 播种方式的变革 B .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 .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 13.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 . 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 B . 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 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 .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 14. 小明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内容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后完成 B .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C . 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D .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15. (2020高一上·鹤岗期末) 下表为当代学者统计的中国古代状元地域分布表,据此表可以推知 (    )

    地区

    五代

    北宋

    南宋

    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共计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A .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尚不完善 B . 理学兴起推动考试内容变化 C . 政治形势对科举制影响较小 D . 经济重心变化影响文化发展
  • 16.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外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 .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实行集体负责制,最终集权于皇帝 C . 宋代设置参加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 . 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 17. 内阁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以下关于内阁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明太祖时设立 B . 拥有“票拟”权 C . 代皇帝“批红” D . 长官相当于宰相
  • 18. 明代内阁的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由此可见,明代内阁(   )
    A . 没有统治实权 B .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C . 成为中央合法机构 D . 使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 19. 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辅佐皇帝办理机要大政。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由此可知,清朝军机处(   )
    A . 有军国大事决策权 B . 与内阁共享行政权力 C . 地处内廷秉旨办事 D . 统领中央和地方官员
  • 20. (2022·陈仓二模) 奏折出现于康熙年间,但在奏者范围、传递方法、疏奏内容及朱批等方面,都还没有制度化,雍正帝明确了奏报人的职责,又扩大了它的范围,还定立了一套保密制度。雍正朝的许多重大政事,就是与地方官员通过奏折反复筹商而最后定下来的。雍正朝奏折的制度化(   )
    A . 削弱了六部权限 B . 扩大了地方权力 C . 避免了决策失误 D . 提高了行政效率
  • 21. 郑和下西洋时,在瓜哇岛上被麻喏八歇国西王误杀170人。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并请求赔偿六万两黄金。郑和将实情上禀皇朝,放弃赔偿要求,这就是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的“麻喏八歇国六万两黄金”的故事。这反映了明朝(   )
    A . 实行薄来厚往的贡赐贸易 B . 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 C . 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 D . 体现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
  • 22. 清朝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决定。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涉,一切命令、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这一规定(   )
    A . 适应了西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求 B . 放宽民间船只出海贸易的限制 C . 严格约束外商在广州活动与贸易 D . 导致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 23. 自秦朝开始,中国诸多封建王朝皆修长城以防游牧民族侵扰,长城成为“夷夏之防”的标志;康熙帝当政时则断然否决官员修缮长城的建议,并决定不再修理、派兵驻防。康熙时期的这一做法表明(   )
    A . 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 B . 北方边患危机彻底消除 C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D . 重陆轻海传统遭到了摒弃
  • 24. (2021高一下·德清开学考) 清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其中,“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一成果的取得直接依靠(   )
    A . 外交谈判 B . 外国调停 C . 经济交往 D . 民族交融
  • 25. 明清时期,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是著名的产棉区,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据此判断,明清时期(   )
    A . 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C . 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 D . 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 26.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反映了明代(   )
    A . 工商业者的地位大幅提高 B . 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 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 D . 理学不再是官方正统思想
  • 27.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全国经济总量增加,但人均经济量下降;工农业生产力长期没有突破性发展;商品市场关系难以向深层扩展;在赋税、人身关系上对工商业者有所解禁和宽松,但保障私有财产、维护个人收益方面并无制度创新。该学者旨在说明当时(   )
    A . 人口增多造成人地矛盾非常尖锐 B . 传统社会制约经济变革 C . 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无法并存 D . 生产工具和技术承古萌新
  • 28. (2021高一下·德清开学考) 明清之际涌现出的著名思想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是(   )
    A . 王守仁 B . 李贽 C . 黄宗羲 D . 顾炎武
  • 29. 17世纪初,中国士大夫徐光启在与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的西方数学巨著《几何原本》的序中写道“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这可以反映(   )
    A . 东西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B . 实学思潮已经兴起 C . 西方科技得到社会认可 D . 中学突破传统窠臼
  • 30. 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材料说明了王阳明(   )
    A . 猛烈抨击了圣人之道 B . 认识到知行的辩证关系 C . 强调加强个人的修养 D . 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40分。
  • 31. (2021高一上·甘谷期末) 海外贸易的变化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前期中国皇帝认为“富足的中华上国无需外来货物,仁慈的皇帝允许通商乃是一种对洋人赐恩的标志及使其感恩戴德的手段”。(清朝)广州贸易的特征,是朝廷授权“十三家”称为行的商号,作为惟一的对外贸易代理人。

    ——选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中国国力昌盛,经济对外依赖较小,因此可使政府实施大量对外贸易政策也无法显著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虽然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当时对外贸易有一定影响,但其出发点却并非发展本国经济,朝贡贸易所得商品大多为奢侈品,不利于市面流通。西方国家发生工业革命时最主要的原材料为铁、煤炭等物品,由于海上运输局限性,上述商品无法大量输入中国,因此我国错失大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

    ——摘编自张恋绮《明清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特殊浅析》

    1. (1) 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促使南宋海外贸易发展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的海外贸易具体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南宋相比,清代前期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简述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 (4)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错失大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的原因。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大批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唐代已经实行科举,但被门阀贵族操纵,取士很少。北宋初年,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即使“工商、杂类”及其子弟,只要有“奇才异行”也可应试授官,甚至僧、道有时也可应试。宋太祖时取士较为严格,朝廷下令:考试及第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以防止形成宗派。进士及第要经过皇帝亲自“殿试”考选,从此成为定制。殿试后并在殿前“唱名”,由皇帝“赐及第”。宋太宗时,录取人数逐渐增多,一科进士可多到三、四百人,诸科多到七、八百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代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初科举会试取士中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宣德、正统年间,又分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后来,虽在比例上有所增减,但其制不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唐代相比科举取士的不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代科举取士的特点。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科举取士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