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湛江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考...

更新时间:2022-08-04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2高一下·湛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从艺术史上看,“空白”的原创之功应该在中国古代绘画。受道家“以虚为本”思想的启示和熏染,中国古代绘画将有意“留白”、精心“布白”的手法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一种空灵的富有意境的绘画特征。无论是“留白”还是“布白”,其美学旨归都在于实现“空白即画”和“不白之白”的艺术效果,宗白华先生从道家思想出发对此解释十分深刻:“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

    相对而言,“文本中的空白与未定性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而是相应于或借助于已有的表达的一种无表达的表达。”就诗歌来说,“已有的表达”之所以能够形成一定的空白与未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古汉语语法的意会性和意合性,即“以意组合,略于形式,虚实自如,脉络深蕴,句法规则的控制能力显得较弱,语义语用的制约作用显得很强。”中国古代对此特征的认识已很深刻,表述也言简意赅,清方东树在其《昭昧詹言》中说:“古人文法之妙,一言以蔽之曰:语不接而意接。血脉贯续,语词高简,六经之文皆是也。”正是将冗余的语法形式尽可能剔除掉,将能省略的介词、连词、形容词、动词等尽可能省掉,将能隐去的主谓宾语等尽可能隐去,再加上大量单音词的使用,类似“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的意象组合和名词拼接才可能在构成可以理解的简洁句式的同时,又留有充沛的可以任由读者去填充和体会的空白与未定性;正是凭借语法的自由,句子成分的灵活倒错,诗歌中的时空可以任意跳跃、切换,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必明确限定而全靠读者意会等特征,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和“香稻啄余鹦鹉粒,梧桐栖老凤凰枝”这样的诗语把时空的转换和句意的顺通全部交给读者,在充分相信读者的理解力的前提下赋予其落实各种未定和空白的权利。

    从诗学解释学的视角看,“文本的空白将自身变为了想象活动的刺激物,空白在文本与读者的交流中起着自我调解的结构作用。”为什么诗歌文本特别需要利用空白来刺激读者的想象活动?归根结底还是诗歌的独特体制使然。说白了,诗歌再怎么想办法扩大自身的内容含量,在小说、戏剧乃至散文面前它也是小巫见大巫。与其这样笨拙地量化比较,倒不如索性放弃有形的文字之比,转而求助于无形的空白,让空白中包蕴的诸多未定因素去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变有限为无限,实现“以少总多”的表达效果和“化少为多”的接受效果——这真是一种无奈中的聪明之举!

    (摘编自李有光《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论诗歌空白与未定性的诗学解释学价值》)

    材料二:

    读者在解读空白结构过程中,补白的自觉意识是一大关键。人似乎有一种填补空缺,使事物完整的自觉倾向。比如,人们会把如下图这样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圆。根据圆的定义,这个图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圆,因为弧线的两端没有连接起来。但是,人们就是倾向于忽略这个空缺,或者说是填补这个空缺,而把这个图形认作是一个圆。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在对唐诗空白结构的解读过程中,空白之所以会被读者解读和接受,就是因为读者的格式塔心理在起作用。当看到空白结构时,空白结构在语义、形式等方面的空缺就类似于不完满的图形,读者会自然地产生补白的倾向。

    空白结构作为一种有所省略、话不直说的表达方式,给诗歌留下了有待填补的空白。可以说,空白是诗人特意留下欲与读者交流的内容,是实现表达者与接受者互动的一种手段。从诗人的创作到读者的补白,这个解读过程本身就说明空白结构是一个创作再创作,需要读者参与的文本结构。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说:“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力。”这种再创作能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参与的喜悦和乐趣。

    在对诗歌空白的解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在理解诗人的用意,也由于个人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给作品增添了自己的个人色彩。这些独特的解读方式可能并不是诗人的本意,但是作为诗歌意义的诠释却又未尝不可。可以说,这样的再创作扩充了诗歌的表意容量和内涵空间,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当然,读者的再创作不是毫无依据、任己所欲的再创作。再创作的因子完全来源于诗歌本身,是空白结构隐藏着的内容。读者只能以空白为依据,在不影响诗歌理解的前提下,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再创作。

    (摘编自朱雯雯《唐诗空白结构的修辞研究》)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空白的艺术受到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其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道家思想,其实诗歌抑或绘画,实现空白都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段。 B . 古汉语语法有意会性,给予了诗人创作诗歌很大的自由,在保持基本语义的前提下,尽量简洁灵活,也给读者充分的自由空间。 C .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读者在面对结构空白时,由于语义、形式等的空缺引起的大脑皮层紧张活动,会自觉地产生补白的意识。 D . 空白结构给读者再创作的机会,读者在理解作者本意的基础上,可以凭借个人的经验自由创作,增添自身的乐趣与作品的艺术价值。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宗白华和笪重光以道家思想来观照绘画中的空白,品味其意境时能读到“虚”中之“实”。 B . 诗歌内容含量小,决定了它在读者的心中无法与其他文学相媲美,必须在空白处另辟蹊径。 C . 诗人在诗歌创作时留下空白,是因为知道读者能自觉产生补白意识,实现双方的交流互动。 D . 读者在解读诗歌空白意义时不可或缺,如若读者经验单调,解读也会意义单薄,价值不高。
    3.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清代学者谭献于《复堂词录序》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B . 明末清初批评家金圣叹:“不会用笔者一笔只作一笔用,会用笔者,一笔当作百十来笔用。” C . 陈延焯《白雨斋词话》卷六:“风诗三百,用意各有所在,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故能感发人之性情。” D . 鲁迅评《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诗作为曲终的留白,正好体现了诗歌的空白艺术。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白居易的这两句诗是如何体现诗歌的空白艺术的。
  • 2. (2022高一下·湛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①凤姐儿听说,便回身和李纨、探春、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个凑趣儿的,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个女清客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倒不理会;凤姐儿却听着是说刘姥姥,便笑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儿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大奶奶相干,有我呢。”

    ②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有丫鬟挨人递了茶,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挨着我这边坐。”众人听说,忙抬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了,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姐妹三人一桌,刘姥姥挨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塵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塵尾来拂着。丫鬟们知他要捉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④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⑤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文本二:

    刘姥姥是丑角吗?

    王昆仑

    ①一提起这位刘姥姥:眼前就会看到一个“村气”十足的老妈妈头上插了满头的花朵,喝得酩酊大醉,层出不穷地闲笑话。“刘姥姥进大观园”已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语言。

    ②那么刘姥姥是不是个大傻瓜呢?作者一入手就说她是一个“久经世故的老寡妇”。看她初次见到贾母,会立刻想出一个奇特的称呼,她说:“请老寿星安!”多么巧妙而恰当。此后,和贾母的许多对话又多么得体。鸳鸯与凤姐设计取笑她,她果然在筵席上说出:“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起全场狂笑。但事后她对凤姐说明:“你们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

    ③原来她有意与凤姐鸳鸯配合着“哄老太太开心”,心里是雪亮的,不过是装傻罢了。她为贾母和众姐妹讲乡村故事,什么下雪天一个红衣女孩抽柴草,什么九十多岁的老奶奶抱孙子等,她完全为了迎合宝玉和贾母诸人的好奇心。像这样见风转舵,信口开河,投其所好,真叫人怀疑她是不是纯粹的农民老妇人所能擅长!

    ④按照性格,刘姥姥也许是出身于城市居民,她曾有都市生活见闻与磨炼。小市民固然常是身居下层的,但也常会具备庸俗、投机、狡猾、向上爬的品质,否则怎么有胆量到那“天堂”式的贾府去探险?她所谓到城里去“闯运气”“丢老脸”,总是多少有些估计的。当她初闯大观园,必然有些眼花缭乱手足失措的过程,可是略经摸索,就窥见了一些门径。自己目的是明确的,内心是沉重的。人家要她充当一个鼻子上抹着白粉的“女清客”,见机而作的刘姥姥也就自愿接受任务,粉墨登场,见庙烧香,博得大家的欢笑。结果不但大吃大喝,酒足饭饱,还得到许多礼物的恩赐,满载而归。从这方面看来她是具备丑角的条件的。

    ⑤但是并不在于贾府上对一个乡下老太婆“出洋相”的嘲笑。当时林黛玉就不欣赏刘姥姥那一套粗俗的表演,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刘姥姥来此大吃大喝的本质。曾讽刺她为“母蝗虫”,黛玉又叫惜春画一张“携蝗大嚼图”,嘲笑贾府贵人们兴趣之卑俗。从我们读者看来,刘姥姥既不是一个油嘴滑舌的骗子,也没有像某些贪利受辱的人们在凤姐面前“跪着打磨旋儿”。二进荣国府的时候,王熙凤要刘姥姥为她的女儿巧姐取名字,靠靠她的福。这是作者预先安排的,将来荣国府溃败,巧姐被卖而去投靠了她的故事。到那时候,只有一个刘姥姥是有义气,敢担当的。那时候,刘姥姥的面貌就一点儿不滑稽了。这是作者既揭出了刘姥姥自觉扮丑角为人帮闲凑趣的一面,也指出刘姥姥平常生活并非丑角的一面。

    ⑥刘姥姥在《红楼梦》主题中看来不重要。就是不写这个人物,对于整部故事的发展也不产生什么影响。作者用这样一个乡村老妇人和那么多的城市贵妇人相比,刘姥姥就成为贾府的一面镜子。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贾府饭桌上的一场笑剧是由凤姐和鸳鸯为了讨好贾母而巧妙设计和默契配合共同完成的,笑后或许会感到沉重与苦涩,但也展现了人间百态。 B . 文本一第④段中“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以小见大,体现贾府吃饭用的筷子都如此讲究,凸显了贾府的奢华。 C . 文本一第⑤段中“发怔”细节传神又真实,为后面众人大笑作铺垫;薛姨妈笑喷茶这个细节前文也有铺垫,小说前后照应的地方很多,体现作者行文细腻,构思精巧。 D . 在刻画众人大笑的场面时,作者注重独像刻画,将黛玉、宝钗等主要人物的各自不同,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同时又注重群像塑造,使主要人物和辅助人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2. (2) 丑角是戏剧表演中扮演打诨逗乐的滑稽角色。文本二说刘姥姥“是具备丑角的条件的”,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概括作者这么说的理由。
    3. (3) 请结合《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贾府的描写片段,简要分析塑造刘姥姥这一形象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 3. (2022高一下·湛江期末) 文言文阅读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弩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 , 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B .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C .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D .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以,文中表示“……的原因”,现在也用于表示因果关系,但多用在后半句表示结果。 B . “世之蔽者”的“蔽”指受到蒙蔽,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意思相同。 C . 合从即合纵,本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联盟战略,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合纵。 D .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宗”“太祖”。
    3.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斯认为驱逐客卿,放弃人才,等同于帮助敌国去成就他们的霸业,这就好比是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 B . 有才能的人外表上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和治理国家都超出常人。 C . 古代的人君认为骐骥和驽马可以通过拉重车、走平坦的路时的表现看出优劣,人在适当的位置也能试出优劣。 D . 天下那么大,说没有人才,王安石是不相信的,他觉得人才是有的,关键在于上层的人的寻求和使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②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5. (5) 甲、乙两文都涉及人才观,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 4. (2022高一下·湛江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注】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作此词前三年曾两次遭罢官。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湖边”指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引出下文的“东风”“杨柳”。 B . “问讯”即问候,表明词人是主动前来游览三塔湖;“重来”说明词人是再次来此,即有意重访,旧地重游。 C . 词人注情于物,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D . 结尾两句以动衬静,沙鸥飞翔更衬托出三塔湖水天一色,宁静优美,同时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悠长。
    2.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5. (2022高一下·湛江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 (2) 《答司马谏议书》中“”赞扬盘庚坚守义理的精神,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3. (3) 《红楼梦》中的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4. (4)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5. (5)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古代文人描摹洞庭湖、岳阳楼景色的诗词屡见不鲜,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 6. (2022高一下·湛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不仅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延续力,而且历史悠久。以学术而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新学此起彼伏,相承不辍;以文学而言,由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发其端,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续其绪,高峰迭起,波澜壮阔。而一代代人延续中华文化的主要方式,就是读书。

    历史上,对读书,我们有读《易经》“韦编三绝”的先贤孔子,有“头悬梁”的孙敬和“锥刺股”的苏秦,有    的匡衡,有映雪读书的孙康,有借萤读书的车胤……他们(   ),也为世代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

    二十几年前,读苏轼写的《又答王庠书》中关于读书的论述,感慨颇深,大意是:读书实无捷径可谈,要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看来读书没有捷径,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    地不断坚持、积累才能有所受益的艰苦过程,读书是要扎扎实实、    地下功夫的。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延续力。 B . 对于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来说,不仅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延续力,而且历史悠久。 C . 对于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来说,中华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极强的延续力。 D . 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中华文化不仅有极强的延续力,而且历史悠久,
    2. (2)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B .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兰、菊花、山茶、蔷薇……各季的鲜花都在这里聚齐了。 C .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D . 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 (4)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一个句子,要求前后衔接,语意通顺,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 7. (2022高一下·湛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用《劝学》阐述了学习意义、应持有的态度和可采取的方法等方面,勉励人们学习;一千多年前的韩愈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风气,他用《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请你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