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2月教师...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4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南京零模) 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新出土了一批包括青铜礼器、仪仗用具等在内的精美文物。有专家指出,这批文物“有很多是来自中原地区夏商王朝风格的遗物”。这些考古新发现(   )
    A . 可以说明分封制加强了对四川的统治 B . 充分证明中原礼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 C . 表明古蜀地区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形成 D . 有助于揭示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特点
  • 2.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唐朝中后期,随着广州入海夷道的发展,对外交通重心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道,广州、扬州、泉州三大港市成为外商云集之地。据此可知当时(   )
    A . 外贸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B . 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 . 中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 D . 传统丝绸之路走向衰落
  • 3.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多次东巡,其中关东是巡游的重点地域,每次都抵达东海之滨。他首次东巡最为隆重,登临泰山等文化名山、举行封禅大典、立碑刻石以颂秦德。秦始皇第四次东巡时,曾举行祭祀舜帝和大禹的典礼,祭拜华夏先王。由此可知,秦始皇东巡( )
    A . 旨在学习齐鲁先进文化 B . 消弭了关东士民的敌对情绪 C . 扩大了秦朝的统治疆域 D . 利于建构秦王朝的国家认同
  • 4.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西汉晁错提出“贵粟”政策,凡是向官府缴纳粟米的百姓,同家根据其所纳粮食的多少,授予其高低不等的爵位或免除其刑罚。文帝接受并实行了这一政策,商人们竞买爵位,国家粮储大增,农民的生活亦有改善。这说明西汉(   )
    A . 粮食生产虚假繁荣 B . 商人垄断了粮食买卖 C . 政府重农而不抑商 D . 农民劳动积极性下降
  • 5.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起于开元盛于天宝。据载,该曲为唐玄宗立足传统清商乐,融合边防将领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进行了再创造。这反映出(   )
    A . 盛唐兼容并蓄的气象 B . 三教合一趋势不断加强 C . 中原与边疆交流频繁 D . 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 6.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14世纪后期,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执政官萨卢塔蒂提倡,人应有亲情和家庭责任,要爱护自己的家庭、孩子、亲戚和朋友,同时也要热爱祖国,关心城市和社会。这一主张(   )
    A . 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B . 体现了现世主义和积极人生 C . 传播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D . 冲击了封建王权的专制统治
  • 7.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1783年底,英国福克斯—诺思内阁失去议会多数支持,国王乔治三世利用这有利时机宣布解散内阁。自1776年罢免罗金厄姆内阁后,乔治三世再也没有不顾宪法惯例随意罢免过任何一位首相。这些都说明英国(   )
    A . 首相不再由国王任命 B .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C . 内阁制得到一定发展 D . 议会控制内阁程度减弱
  • 8. (2024高三上·铁力期末) 1917年底至1918年初,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部先后将大战前若干年和大战期间俄国同英、法、意、日等国的幕后交易和盘托出,其中包括列强在中东和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或进行瓜分的密约。苏俄政府此举(   )
    A . 遏制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野心 B . 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C . 打击了帝国主义主导的国际秩序 D . 旨在扩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力
  • 9.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姬发按照夏商两朝的惯例,对尧、舜、禹和纣等的后代实行分封。直到周公旦完成东征之后,才通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逐步完善分封制,这就是“周初大分封”的由来。这说明“周初大分封”(   )
    A . 有利于周天子权势的上升 B . 体现了部落向国家的过渡 C . 使国家可以有效控制地方 D . 是对武王分封原则的继承
  • 10.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在宋代,科举制之所以能够受到重视,是因为它可以决定士大夫们的身份地位,官僚政治内部的竞争主要以真才实学为标准,而非身份地位。这说明宋代(   )
    A . 主张人人平等的观念得到拓展 B . 维护平民利益参与政治生活 C . 完善官僚政治稳定统治秩序 D . 取消等级观念缓和矛盾
  • 11.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曲辕犁(如下图)这种“江东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它的发明说明了(   )

    A . 手工业生产得到发展 B . 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发展 C . 符合政府的统治需要 D . 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 12.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发展到唐朝,中国已经形成了海上和陆上两条丝绸之路,与中亚相连。可到了宋朝,却仅剩下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陆上丝绸之路则被逐渐废弃,主要原因是(   )
    A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 . 宋朝政府重视海洋贸易 C . 政府实施开放的对外政策 D . 社会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 13.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关税有关条例时表明要遵照西方惯例,没有给予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国条款。据此可知,清政府(   )
    A . 朝贡外交体系瓦解 B . 外交原则艰难转型 C . 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D . 与日本的平等外交
  • 14.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失败是因为它没有认识到当时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陈独秀意在强调(   )
    A . 学习制度的缓慢性 B . 必须宣传西方思想 C . 思想转变才是关键 D . 全盘西化的必要性
  • 15.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张謇是热心救国的实业家,他曾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仅是在第一次大战期间,之后就每况愈下了。以下是1840—1956年我国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图,符合南通大生纱厂形态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16.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人口比例也发生显著变化。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市镇人口比重与市镇非农业人口比重皆大幅度上升。这反映了我国(   )
    A . 经济政策的正确性 B .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 . 农业地位下降 D . 城乡人口结构不合理  
  • 17.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据《世界文明史》对罗马法的研究,“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的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这说明罗马法(   )
    A . 注重内容重于形式 B .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C . 体现罗马法的实用性原则 D . 忽视司法环节的权威性
  • 18. (2024高一下·衡阳月考) 菲律宾马克坦岛北岸有一座奇特的纪念亭,亭中耸立着一块石座铜碑,一面的碑文是纪念菲律宾的一位勇士,因为他杀死了殖民头子麦哲伦。另一面是纪念麦哲伦,因为他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于新航路的开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使东西方贸易开始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的控制 B . 摧毁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传统文明 C . 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开启了美洲的“新历史” D . 为中国必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创造条件
  • 19.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十六世纪初某思想家指出教育的普及不单要使对象涉及到所有人,还要在内容涉及全方面,把教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张(   )
    A . 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B . 发展了路德思想 C . 符合理性主义思想 D . 形成了近代民族国家
  • 20. (2023高三下·古城月考) 1787年制宪会议按照“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举产生,每州2名,任期6年;众议院由选民根据各州人口比例普选产生,任期2年”的方式建设国会,这一做法(   )
    A . 维护了新生的联邦制度 B . 为日后埋下了战争隐患 C . 保证了美国独立与繁荣 D . 表明不妥协的伟大胜利
  • 21.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双重威胁,1919年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取代。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 计划经济无法推动国家发展 B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适合俄国 C . 改革必将遭受强大外部阻力 D .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
  • 22.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社会风云人物通常是政府政策的直观反映。18世纪90年代,亚当·斯密身价倍增,一跃成为当时英国的风云人物;二战后人们争相购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常供不应求;到了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大黑马。这反映了(   )
    A .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 B . 西方找到经济危机的根源 C . 社会主义发展成历史必然 D . 政府的经济政策举棋不定
  • 23.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与苏联的竞争涉及军事、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但美苏对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所以他认为如果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失败,那么在其他领域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毫无意义。这种认识(   )
    A . 导致了局部战争的出现 B . 改变了美国的对苏政策 C . 影响了美苏的文化交流 D .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 24.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世界近现代史上,作为宿敌的法德两国矛盾不断,二战后,法国企图在最大程度的剥削和限制德国。但在1948年法国开始改变政策,对德国采取合作的态度。这说明(   )
    A . 欧共体的强大作用 B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C . 法德和解指日可待 D .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 25.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下表是民国初年部分大事记,表中大事集中反映的是(   )

    时间

    大   事

    1914年

    民族工业新设企业102家,新增资本14 868 000元。

    1915年

    上海工人参加国民大会,到会约4万人,会上议决反对“二十一条”,要求北洋政府终止与日谈判。

    1918年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A . 中国早期近代化起步 B . 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 D . 民主革命孕育新转机
  • 26.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广播电视网的记者到越南实地拍摄纪录片,每周通过电视作一次有关越战的专题报道,不仅报道国家的越战政策,也报道了美军在战争中不人道的方面,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国内群众反战运动。这主要表明(   )
    A . 影视艺术推动战争进程 B . 民众运动促使冷战和缓 C . 科学技术还原历史真相 D . 电视媒体影响政治舆论
  • 27.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鞍山钢铁公司工人王崇伦于1953年发明了“万能工具胎”,使一台刨床能顶6台插床使用,一年完成了几年的生产任务,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图中邮票图案是王崇伦边使用机床边讲解时的情景。图文信息反映出(   )

    A . 工业化建设中出现急躁冒进的倾向 B . 公私合营激发了工人的主人翁精神 C . 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D . 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 28.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春,从海外归国的留学生和学者人数达到3000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外留学生和学者总数的一半。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A . 国家重视国防科技的发展 B . 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C .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D . 建设新中国的爱国热情
  • 29.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1990年4月,当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干涉中国内政时,邓小平说,这让他联想到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这反映出(   )
    A . 中国面临着与百年前类似的局势 B .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 . 邓小平高度重视历史的重要作用 D . 中国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的调整
  • 30.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雅典的民主政治,“就法律而言是民主政体,但由于教育和习俗的缘故,治理方式偏向寡头统治”。这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   )
    A . 缺乏广泛的公民基础 B . 以习惯法作为法律基础 C . 适应了当时社会形势 D .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31.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人文主义者虽然强烈批判教会,但他们仍然与教会和教皇保持密切关系,其作品没有完全超越宗教的范畴,并且大多数是为教会服务的,在行动中仍然遵守教会的规定,希望把自己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这可以用来论证(   )
    A . 时代特征对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B .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爆发的必然性 C .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虚伪 D . 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 32.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1990年,时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出席联合国第四十五届大会。会议期间,他川流不息地分别会见了60多个国家的外长或领导人,阐述了中国对海湾问题的立场,不赞成大国对海湾地区的军事卷入。这主要体现出中国政府(   )
    A .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 . 坚定反对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C . 努力推进大国国际合作 D . 重建冷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33题12分,34题16分,35题12分,36题12分,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33.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古代中西文化】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中西方文化既有内在的共通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材料:中国和欧洲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分别是以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为起点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文艺复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价值,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影响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能力。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材料观点。

  • 34.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中国的边疆治理与国家统一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保护涉及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建构》

    材料二: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具有强大生命力。要求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支持和推动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富强的伟大荣光。

    ——摘编自《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措施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香港“基本法”在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说明“一国两制”构想与解决港澳台问题之间的关系。
  • 35.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追寻红色印记】

    材料: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决定将红色文化旅游内容进行拓展,将1840年以来170多年之间的中国近现代史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选择地纳入红色旅游范围,这就更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你认为可以纳入红色旅游范围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 36. (2021高三上·榆树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新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的治国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加快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1. (1) 根据材料,指出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浅谈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