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2-08-07 浏览次数:36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 (guǒ)    争(jìng)    色(sūn)    风(sāo) B . (zhāo)    田(pú)     禁(gù)    留(zhì) C . 哑(yīn)      丝(lǔ)     衣(suō)    斗(lì) D . 抖(chàn)    望(níng)    疲(juàn)    息(qī)
  • 2.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xié)        留滞        词(yú)        怒不可遏 B . (jué)       根深底固   抽(yè)       纨绔 C . 偻(yǔ)        招徕         害(zèn)     颠沛流离 D . 据(jié)        恃才放旷   归(jiù)      相形见拙
  •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哎呀嘞,江西山美水更美,丰收光景最是美……9时15分许,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节目在《丰收再唱哎呀嘞》中开场。 B .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 C . 在这个硕果累累的秋天,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也迎来了祖国母亲的生日——国庆节。 D .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身边需要有两、三个知心好友。
  • 4. (2020·惠山模拟)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愿天下儿女,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灵。

    ② 《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③ 除了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

    ④ 有了恭敬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会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自会恭谨周到。

    ⑤ 常思养育之恩,孝老爱亲才不会为难。

    ⑥ 给父母好的脸色,关键是要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

    A . ③②⑥④⑤① B . ③②⑥⑤④① C . ⑤③⑥②④① D . ⑤③②⑥④①
  • 5. (2018七上·广州期中) 下列各句中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 我今天的发言非常重要,希望大家洗耳恭听 B . 荣幸地获得了区里作文竞赛的一等奖,恭喜你。 C . 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D . 学校举行书法展示活动,同学们邀请你当场挥毫,你退让不过,说:“那我只好献丑了。”
  • 6. (2020八下·潮南月考)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不仅要落实到位,而且要宣讲到位。(“宣讲到位”,“落实到位”互换位置) B . “百度”“美团”“饿了么”这三家外卖平台的全国日订单量大约在700万单左右。(去掉“大约”或“左右”) C . 近年来,微信里的各类美食群和代购群,是不少在美华人最活跃的社交。(“活跃”改为“便捷”) D .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真谛。(去掉“在……中”或“使”)
  • 7. (2017·河南模拟)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把今年冬天的极端天气归咎于全球变暖。

    ②因为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就出现过冰川大规模融化导致的全球变暖,而近年的气温上升很可能只是地球正常的周期性气候气变化的一个阶段。

    ③也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对飓风、暖流、风暴、洪水及干旱等极端天气现象的作用被远远夸大了。

    ④气候变化在全球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⑤这些人认为,气候是复杂的地球整体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究竟能起到多大程度的作用尚无明确证据。

    A . ④②①③⑤ B . ①③②④⑤ C . ①③④②⑤ D . ④①③⑤②
  • 8. (2019九上·黄埔期末)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今年广府庙会上,那________的人流,叫人________的美食都让人们印象深刻。听古仔、唱粤剧、行花街,老人小孩都________。时代虽在变迁,但传统文化始终是________历史的精神坐标。

    A . 络绎不绝    垂涎三尺    怡然自得    标注 B . 络绎不绝    垂涎三尺    忘乎所以    标榜 C . 车水马龙    眼花缭乱    怡然自得    标榜 D . 车水马龙    眼花缭乱    忘乎所以    标注
二、语言表达
  • 9.       同学们课外收集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班级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了一次交流会,班主任、语文老师、部分学生家长也参加了这次会议,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设计一段开场白或一段结束语。文字限在100字以内。
                                                                     

  • 10. 仿写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与上下文结构一致,意思连贯,所用修辞方法相同。

    在生活的困境中,牵挂是温暖的春风,抚慰受伤的心灵;在人生的旅途中,在家庭中,牵挂是美丽的玫瑰,创造幸福的人生。

三、文言文阅读
  • 11. (2019·枣庄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著,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1) 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
    2. (2)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来问讯       咸:

      不知有汉     乃:

      ③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

    3. (3) 下列各组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复出            且置土石?(《愚公移山》) B . 不知有汉          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 . 后遂无问津        所识穷乏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D . 太守即遣人随往    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 (5) 本文中的“黄发垂署,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1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 (1) 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似 与 游 者 相 乐 ②今 天 下 三 分

    2. (2) 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心   ③潭中鱼百许头

    3. (3) 下面加线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山不加增 B . 其境过清    塞忠谏之路也 C . 岸势犬牙差互    真无马邪 D . 乃记而去   宋地方千里
    4. (4) 翻译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5. (5) 两段多次出现“乐”,联系文段分析比较,柳宗元的“乐”与欧阳修的“乐”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四、现代文阅读
  • 13. (2020九上·昆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4月21日)

    1. (1) 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的“均等”一词?
    2. (2) 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 14. (2017七上·上海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 , 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蓝,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唠唠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蓝挎在臂弯,腾出右手,12.1.15 敬启者:匆此先复,余容后禀。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达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当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了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的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的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地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稻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1. (1) 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母亲“喜不自禁”的原因是;第⑦段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的原因是
    2. (2) 第④段开头写“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震颤”的原因是
    3. (3) 文章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次牵手,这两次分别是①;②
    4. (4) “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

      ③牵着母亲过马路

    5. (5) 第⑥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采用了写作手法,作用是
    6. (6) 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 这篇散文的重点是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候母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的情景。 B . 文中的母亲,不仅仅是“我”的母亲,也是包括读者在内的大家的母亲,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C . 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精选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将炽热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语言平白如话,质朴无华。 D . 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了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到表露了母亲欣慰、满足和喜悦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诗歌鉴赏
  • 15. (2017九下·姜堰月考) 阅读孔尚任的《甲午元旦 》,完成小题。

    萧疏白发不盈颠②,守岁围炉竟废眠③。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④。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⑤。

    鼓角梅花添一部⑥ ,五更欢笑拜新年。

    【注释】①元旦,即现在的春节。孔尚任,山东曲阜人。写这首诗时诗人已六十六岁,辞官在家乡闲居。②颠,头顶。③废眠,整夜未眠。④买春钱,过新年给亲属分赠喜钱,示庆贺新春。⑤偏,不尽。⑥鼓角,泛指乐器。梅花《梅花落》,乐曲名。一部,一曲。

    1. (1) 《甲午元旦》所写的春节习俗,在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的一项是(    )

      A . 鞭炮声声迎新年,妙联横生贴门前。 B . 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C .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D .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2) 请赏析“守岁围炉竟废眠”中“竟”字的妙处。

    3.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六、综合题
  • 16. (2021九上·新邵期末) 语文综合性学习。

    小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们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人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班级准备开展“走进小说天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1) 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标语。
    2. (2) 班级开展“走进小说天地”活动,请仿照下面活动形式再设计两项活动。

      A.竞猜歌词,走进小说世界       B.评说人物,神游人物画廊

      C.D.

    3. (3) 如果闰土、于勒、杜小康等小说人物就在你面前,你将会对他说些什么?
    4. (4) 如今喜欢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喜欢看名著类电视剧、电影的越来越多,这种喜欢读图,不喜欢读文的现象,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有人说这是社会的浅薄表现。你是如何看待的?
七、写作题
  • 17. 按要求作文

    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

    请以“读书,给我带来     ▲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书写规范工整,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学校等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