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 记载 |
《夷坚支癸》卷5 《神游西湖》 |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廂佣,负担远适”。 |
《夷坚支景》卷5 《郑回客》 | “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 |
嘉靖《惟杨志》卷8《户口志》 | 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右四年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o,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 |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①“西学中源”说是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接触时的一种文化观
② 黄宗羲未认识到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的本质不同
③“西学中源”说肯定了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西方的先进
④伴随西学不断传入,“西学中源”说逐渐被中国学者质疑
年限 | 1年以下 | 1~2年 | 2~5年 | 5~10年 | 10~15年 | 15~20年 | 10年以下 |
阁臣数(人) | 30 | 37 | 42 | 25 | 12 | 15 | 4 |
占比(%) | 18.63 | 22.98 | 26.09 | 15.53 | 7.45 | 6.83 | 2.49 |
叙述 | 出处 |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 《清圣祖实录》 |
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 《清世宗实录》 |
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几之劳勚。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 《清高宗实录》 |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年代 | 中国 | 日本 | 印度 | 英国 | 西班牙 |
1534 | 1:6.363 | — | — | 1:11.50 | 1:12 |
1596 | 1:7.50 | — | — | 1:11.90 | 1:12.12 |
1622 | 1:8.00 | 1:14.00 | 1:12.50 | 1:13.13 | |
1677 | 1:9.00 | — | 1:14.131 | 1:15.36 | |
1741—50 | 1:11.77—12.5 | — | — | 1:14.93 | |
1791—1800 | 1:15.40 | — | — | 1:15.42 |
材料一: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三百多个州分为十道,中央根据事务的需要,临时任命如观风俗使、巡察使、安抚使等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或督导。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设立固定的采访使,下设判官、支使、典依等僚佐人员。为防御少数民族的骚扰,先后在北方边境线上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在所辖区域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力。节度使所辖地区也称道,是监察区的道内的一个特殊部分。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在道内采军政合一的管理方式,道实际上拥有所属州的军政、行政大权,长官称节度使,成为州之上的一级实体单位,由十五道增加到四十多道。唐代的节度使虽然可以割地称雄,但不至于拥有推翻中央的实力,形成中央政府与藩镇共存的局面。
——摘编 自张小稳《历代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微博橙子辅导》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简称大区)。六大行政区管辖的范围与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六大军区大体上是一致的,大区的领导人大都又是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也是各大党中央局的主要领导人。......1953年中共中央准备对党和国家领导机构进行大幅度调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决定:为了中央直接领导省市,减少组织层次,增加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为了节约,并适当地加强省、市的领导,撤销大区一级机构,是完全必要的和适时的。到1954年底,六大区相继撤销,至此实现了中央对省、市、自治区的集中统一领导。
——摘编自吕春子《建国初期六大行政区政府的建立与撤销》
材料一:我国古代对煤的认识及煤炭开采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秦汉时期,而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则最早记述了煤的地理分布。西晋时煤产量已相当可观,南北朝时已有关于用煤炼铁和取暖炊饭的文字记载。欧阳修关于发香煤饼的故事,曾在文人学士中传为佳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煤量日增,煤炭开采规模日益扩大,开采技术不断进步。到宋代,煤炭开采与加工利用技术发展到一个高潮。宋代煤矿遗迹表明当时已动用了先内后外、逐步撤退的“跳格式”采煤方法。明代统治者把解决燃料问题看作是关系社会安定的大事,采取了一些鼓励开发煤炭的措施,如放宽对煤炭开采的管制、对受灾煤窑进行抚恤等。煤炭成为市场上的重要商品,成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微博橙子辅导中国通史》
材料二:英国是煤炭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主要产煤区附近都分布着河流或紧靠海边,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英国人能方便地将煤炭送往全国各地。13世纪时煤炭主要是用作家庭燃料而非工业用途。16世纪后随着人口大幅增长、工业飞速发展以及国家需要,煤炭作为一种容易开采、燃烧值高的新型燃料闪亮登场。18世纪中期,英国人对焦炭炼铁实现了多次重大技术突破,从此煤炭开始大规模运用于冶炼行业并改变了整个英国的能源结构。随着对煤炭需求量的增加,蒸汽机被发明出来用于为矿井抽水。有了取之不尽的煤炭,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棉纺业和毛纺业随之发达,为了运输这些产品,运输业也就发展起来。到1800年时英国生产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余地区合在一起生产的还多,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油画包含了重要的文化信息。观察该油画,确定历史时期,提出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论从史出,史实充分,逻辑严密)
材料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