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明初政府须布禁令:“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原因是政府考虑到沿海居民的胡作非为,“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者居十七”。官方的“朝贡贸易”十分兴盛,“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前来朝贡的国家有十多个,如遥罗、占城、扶桑、疏球、朝鲜等。每次使团前来带来的都是该国的贵重礼物,但因生产力落后,“进贡之物,大都草率不堪,甚者尤极不堪,而朝廷所赐增、帛、靴、帽之属……”。明朝采取“厚往薄来”的原则,回赠的物品价值往往超过对方数倍。
——摘编自李凤琼、秦超超《明朝与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
材料二:1820年伦敦商业资产阶级向国会递交一份呼吁实行自由贸易的请愿书。此后,提倡自由贸易运动在英国迅速扩张开来。19世纪40年代,为了打破欧洲国家的关税壁垒,英国首先放弃关税保护,开放本国和殖民地市场。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对外国进口谷物征收高关税的“谷物法”。接着废除航运垄断的“航海条例”,联合王国的沿海贸易对其它国家全部开放。英国完全抛弃了保护工业制度和航运垄断,实行开放贸易,自由贸易政策确立起来。自由贸易政策实施的头20年,它将英国的对外贸易和航运推到了顶峰。英国的工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制铁业、机器制造业、采煤业迅速发展。但在外国谷物的冲击下,农产品价格一再跌落,大批中小农场破产,到20世纪初农业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6%。
——摘编自宋华《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形成及其影响》
从材料中任选两次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两次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要求:明确列出两次历史事件,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1979年6月,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向中央递交了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的建议。7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指出: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从此,中国迈开了向世界开放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步。经济特区逐步建立起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它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方面先行一步,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同时,特区还有着联系港澳台地区的政治意义,为“一国两制”的设想提供了实践支持。
——摘编自王蕾《中国经济特区创办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