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08-15 浏览次数:46 类型:期末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
  • 1. (2022高一下·灵宝月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近年来,国风综艺节目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国风综艺节目是扎根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用大量中国元素并辅以现代化表现手法进行呈现的节目类型。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国风综艺节目由于兼具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为观众所青睐。

    接受美学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是作品阐释的中心,作品只有通过读者,才能进入经验视野之内,实现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即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将受众的感受纳入考虑范畴,并且只有被受众接受,作品才有意义。因此,虽然其属于文学理论,但其蕴含的观点对于节目制作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国风综艺节目的兴起一则是因其符合网络大众的期待视野,二则是因为其内在的召唤结构吸引受众进行意义与价值共创。

    期待视野是指受众在接触作品之前就预先持有的观点、意见与立场,其决定着受众是否产生接触或消费行为,也影响着受众接触或消费行为的深度。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去接触媒介产品,并在接触过程中,实现对既有期待视野的强化、调整或修正。当媒介产品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期待并营造了良好的接触体验时,受众会强化既有的期待视野,实现顺应性解码;反之,则会调整、修正既有的期待视野,并影响到下一次的接触行为,更有可能引发对抗性解码,导致受众出现抵触情绪。

    “国风热”“国潮热”的背后折射的是大众审美诉求的潜在转向。目前,电视与视频网站上播出的综艺节目大多是快综艺。过多的快综艺所呈现的快节奏的节目设置、紧张刺激的竞技感以及迭起的戏剧冲突不免让观众出现审美疲劳,降低期待值。揭开快综艺热闹的表象,是意义的虚无和文化的空洞。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受众的审美诉求开始转向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皆具的国风节目。

    接受美学认为所有的作品都存在未定性和空白点,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点,为读者留下想象、丰富和补充的余地,促使读者参与对作品形象的再创造,也激励着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召唤结构便是指上述的未定性和空白点。召唤结构存在的意义便是激发受众的接触兴趣,激励他们解读作品,完成作品的意义生产。国风节目的题材与呈现形式是其召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对于观众来说,国风节目的叙事文本具有陌生感。受众在生活中与国风元素接触较少,并且诸如民乐、京剧等国风元素的庞大知识体系加大了受众的理解难度。国风题材的陌生感跳脱出了受众熟悉的日常视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受众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并以亲身实践填补作品空白。另一方面,国风节目的创新表达又赋予了节目表现形式上的陌生感,进一步激发了受众的好奇心和参与欲。如《典籍里的中国》大胆创新传统戏剧的表演舞台,通过三个表演舞台、270度环屏设计以及连通舞台的时空甬道,使场景变化更为灵活,也营造了与现实世界产生区隔的时空陌生感。但是,在创作中也需要把握好陌生化的度,过多的陌生化内容极易导致受众心生排斥。

    (摘编自张诚《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国风综艺节目》)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风综艺节目除了具有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大量中国元素的特性外,还借助现代化表现手法。 B .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兼具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是国风综艺节目被众多观众接受、喜爱的主要原因。 C . 国风综艺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考虑到受众的感受,可能更容易实现其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D .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国风综艺节目在近年来兴起的原因就是其符合网络大众原本已有的期待视野。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站在接受美学的角度,客观论述国风综艺节目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原因。 B . 文章第四段将快综艺与国风节目进行对比,突出了大众审美诉求存在潜在转向。 C . 文章第五段运用了事例论证,表明国风节目的创新表达赋予节目题材以陌生感。 D . 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紧紧围绕“国风综艺节目的兴起”进行论述,层次清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期待视野与媒介产品之间相互作用,既可能使节目为观众所青睐,也可能使观众产生抵触情绪。 B . “国风热”“国潮热”使大众审美追求由紧张刺激、冲突激烈彻底转变为了追求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 C . 国风节目的题材与呈现形式能更好地促进国风节目意义的产生,从而有助于激发受众接触、解读作品。 D . 国风节目的叙事文本、表现形式上的陌生感程度,与受众喜爱国风节目的程度成正比关系。
  • 2. (2022高二下·长春期末)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宇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显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逄,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景语》)

    1.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十分鲜明。 B . 《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富于个性化。 C . 《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 . 《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2. (2) 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 . 《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 . 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 . 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3. (3) 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 3. (2022高二下·长春期末) 文学类文本阅读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子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1. (1)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将蒋老师与学生相处的一段短暂却难忘的经历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B . 小说着重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表现蒋老师的独特形象特点与教育方式。 C . 小说语言细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蒋老师与我们养蚕的故事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 D . 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2. (2)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小说以“蚕儿”作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 4. (2022高二下·长春期末) 文言文阅读

    齐州都督齐王佑,性轻躁,其舅尚乘直长阴弘智说之曰:“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佑以为然。弘智因荐妻兄燕弘信,佑悦之,厚赐金玉,使阴募死士。上选刚直之士以辅诸王,为长史、司马,诸王有过以闻。佑昵近群小,好畋猎,长史权万纪骤谏,不听。壮士昝君谟、梁猛彪得幸于佑,万纪皆劾逐之,佑潜召还,宠之厚。上数以书责佑,万纪恐并获罪,谓佑曰:“王审能自新,万纪请入朝言之。”乃条佑过失,迫令表首,佑惧而从之。万纪至京师,言佑必能悛改。上甚喜,勉万纪,而数佑前过,以敕书戒之。佑闻之,大怒曰:“长史卖我!劝我而自以为功,必杀之。”上以校尉京兆韦文振谨直用为佑府典军文振数谏佑亦恶之万纪性褊专以刻急拘持佑城门外不听出悉解纵鹰犬斥君谟猛彪不得见佑。会万纪宅中有块夜落,万纪以为君谟、猛彪谋杀己,悉收系,发驿以 , 并劾与佑同为非者数十人。上遣刑部尚书刘德威往按之,事颇有验,诏佑与万纪俱入朝。佑既积忿,遂与燕弘信兄弘亮等谋杀万纪。万纪奉诏先行,佑遣弘亮等二十馀骑追射杀之。佑党共逼韦文振欲与同谋,文振不从,驰走数里,追及,杀之。寮属股栗,稽首伏地,莫敢仰视。佑因私署上柱国、开府等官,开库物行赏,驱民入城,缮甲兵楼堞,置拓东王、拓西王等官。吏民弃妻子夜缒出亡者相继,佑不能禁。三月,丙辰,诏兵部尚书李世勣等发兵讨之。上赐佑手敕曰:“吾常戒汝勿近小人,正为此耳。”佑之初反也,齐州人罗石头面数其罪,援枪前,欲刺之,为燕弘亮所杀。骑击高村,村人高君状遥责佑曰:“主上提三尺剑取天下,亿兆蒙德,仰之如天。王忽驱城中数百人欲为逆乱以犯君父,无异一手摇泰山,何不自量之甚也!”佑纵击,虏之,惭不能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以校尉京兆韦文振谨直∕用为佑府∕典军文振数谏佑∕亦恶之∕万纪性褊∕专以刻急拘持佑∕城门外不听出∕悉解纵鹰犬∕斥君谟∕猛彪不得见佑∕ B . 上以校尉京兆韦文振谨直∕用为佑府∕典军文振数谏∕佑亦恶之∕万纪性褊专∕以刻急拘持佑∕城门外不听出∕悉解纵鹰犬∕斥君谟∕猛彪不得见佑∕ C . 上以校尉京兆韦文振谨直∕用为佑府典军∕文振数谏∕佑亦恶之∕万纪性褊∕专以刻急拘持佑∕城门外不听出∕悉解纵鹰犬∕斥君谟∕猛彪不得见佑∕ D . 上以校尉京兆韦文振谨直∕用为佑府典军∕文振数谏佑∕亦恶之∕万纪性褊专∕以刻急拘持佑∕城门外不听出∕悉解纵鹰犬∕斥君谟∕猛彪不得见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发驿以闻”与“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相同。 B . “佑引骑击高村”与“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引”字含义相同。 C . “宠之逾厚”与“客逾庖而宴”(《项脊轩志》)两句中的“逾”字含义不同。 D . “上数以书切责佑”与“诏书切峻”(《陈情表》)两句中的“切”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佑舅舅以太宗多子为由劝他招募壮士以自卫,并推荐燕弘信。李佑见后很喜欢燕弘信,并赐给他许多黄金珠玉,让他招募敢死之士。 B . 长史权万纪弹劾驱逐被李佑宠信的昝君谟、梁猛彪,李佑却暗中召回并且更加宠信。权万纪担心被牵连,于是逼迫李佑上表自陈过失。 C . 李佑认为权万纪不仅在太宗面前出卖了他,还以“谋杀”的罪名抓捕和弹劾了他众多亲信,因此怀恨在心,发动叛乱后就射杀了他。 D . 李佑私自授官行赏,驱赶百姓入城,加强城防,后又袭击高村,村人高君状则斥责他犯上作乱是自不量力,李佑终因惭愧而没有杀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佑昵近群小,好畋猎,长史权万纪骤谏,不听。

      ②齐州人罗石头面数其罪,援枪前,欲刺之,为燕弘亮所杀。

  • 5. (2022高二下·长春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游边

    尚颜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嗅”字描写了饥饿的马匹于枯草处觅食的细节动作,暗示军队供养不足,反映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 B . 颔联写出了从广袤天空吹来的西北风,营造了阴冷、荒寂的环境,为下文生活和作战做了背景铺垫。 C . 颈联虽点明了作战激烈带来的巨大流血牺牲,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但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D . 唐朝的边塞诗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本诗反映了边地生活的艰苦现状,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 (2) 结合诗作内容,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鉴赏本诗。
  • 6. (2022高二下·长春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诗经·氓》中“”两句,女主人公回忆了少年时愉快玩耍的情景。
    2. (2)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通过写行人要穿行于星宿间来突出蜀道之高危,并刻画出行人无可奈何的情态。
    3. (3) 《陈情表》中,李密以“”两个同义成语连用,向晋武帝形容自己孤单无依的处境。
    4. (4) 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景象的句子是“”。
    5. (5)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表达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
    6. (6) 《归去来兮辞》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4分)
  • 7. (2022高二下·长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让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也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与陌生人说话”。正是在这_____________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的媒介气质。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_________,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和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的集体生活。培养主体意识、增强媒介素养,不是限制表达权利,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存有一份敬畏。这种责任和敬畏,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就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机体的公式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发展。过好“新集体生活”。(     )。张口“脑残”,闭口“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__________,无益于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_________,健康有为的新机体。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沸沸扬扬   自说自话   夜郎自大   携手共进 B . 沸沸扬扬   各行其是   闭目塞听   和谐共生 C . 人声鼎沸   自说自话   夜郎自大   和谐共生 D . 人声鼎沸   各行其是   闭目塞听   携手共进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更需要遵守规则。 B . 不仅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更需要遵守规则,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 C . 不仅需要遵守规则,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 D . 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种责任和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 B . 这种责任和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C . 这种责任和敬畏,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 D . 这种责任和敬畏,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
  • 8. (2022高二下·长春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Plos One》 杂志最近发表了一篇新研究,试图解开一个从达尔文时代起便困扰着科学家们的谜题:?在过去的150多年里,最普遍的说法是,斑马条纹在自然界中起到了伪装色的作用; ;还有的说这种独特的纹理能让斑马在野外辨认出同伴。但是,这些假设都被一个个推翻了:,因为狮子视力并不好,在远距离时主要是靠听觉和嗅觉来发现猎物。至于降温,对斑马和其他野生动物进行热成像测量后发现,斑马并不比身边的其他动物“更凉爽”。那么辨认同伴呢?事实上,纯色马可以直接通过脸和声音来辨识彼此,并不需要依赖条纹。

四、写作(60分)
  • 9. (2022高二下·长春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天下”情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杜甫的大爱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范仲淹的远大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展现了顾炎武的责任担当,“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表现了袁隆平的济世情怀……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的说:“‘天下’是那些伟人考虑的事情,我只负责照顾好自己的‘小家’。”有的说:“‘天下’对我来说太抽象,我刻苦学习,将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才比较实在。”也有的说:“做好自己的事,不给国家添麻烦就行了。”

    假如你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以“胸怀天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