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漳州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2-08-25 浏览次数:5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一题2分,共10分)
  • 1. (2022高二下·漳州期末)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吾道也    ②学于师    ③眄庭柯以颜   ④学而遗    ⑤非能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益圣,益愚     ⑦引以为觞曲水     ⑧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A . 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 . 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 . 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 . 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 2. (2022高二下·漳州期末)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舆马者也(借助)   而江河(横渡)   今之众人(许多人)       尔植(勉励) B . 而幼孩 (养育)   乘化以归尽(姑且) 慈父背(被)   坐其次(排列) C . 责臣慢(逃避)   茂林竹(修整) 金砺则利(接近、靠近)   省乎己(检验) D . 形影相(安慰)   群贤至(全,都) 则刘病日(病重)   感慨之矣(连接)
  • 3. (2022高二下·漳州期末)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度,用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 .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十个月。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C . “先妣”,过世的母亲。古时称已去世的母亲为“妣”,称已去世的父亲为“考”。成语“如丧考妣”中“考妣”就是此意。 D . “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以指代成童,可以学习各种技艺了。“束发”与“及笄”都指15岁。
  • 4. (2022高二下·漳州期末)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恨晨光熹微      胡为乎遑遑欲何 B . 既自心为形役      木欣欣向荣 C . 风飘飘吹衣      泉涓涓始流 D . 将有事西畴      遂见用小邑
  • 5. (2022高二下·漳州期末)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刘夙婴疾病

    A . 则告诉不许 B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 . 故不我若也 D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 6. (2022高二下·漳州期末)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

    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北方耕、耙、耱(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墒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墒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河流水质普遍下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二十四节气”理念主要告诉人们要特别关注农时,即尊重自然规律,什么时候耕地、播种、中耕除草、收获与贮藏等,都要遵循一定之规。“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

    传承“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板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城乡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双向的、良性的,不能因为工业化而让乡村失去了它应有的韵味。“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人们,城市不能离开乡村。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当中国人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时,西方一些国家很不适应,认为这是中国试图主导世界的行为。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而不是征服理念,“一带一路”是用玉帛替代干戈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实际上是无意间送给中国人的大礼。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排除干扰,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摘编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对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对中国承担保护职责的信任。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有序推动二十四节气的各项保护工作。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实践,是古代天文学和农学同步发达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爱护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十四节气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始于西周,于春秋战国基本定型,于西汉完成记载。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度为其推广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通过官方推行,二十四节气才被普遍用于指导国计民生。2000多年以来,二十四节气既是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也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日用,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不仅传承着二十四节气内在的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文艺作品。

    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有助于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摘编自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张勃《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有删改)

    【链接材料】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随着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冬奥会开幕式缓缓开启。从雨水开始,至立春结束,一幅幅节气的美丽画面对应着中国古典诗词或谚语,将中国元素与冬奥会完美融合,惊艳了世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以把握农时为第一步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B . 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渐形成,“天人合一”哲学与“三才”思想由此产生。 C . 西欧农业模式的产物——农药与化肥的副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D . 利用好二十四节气这张文化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应传承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有机肥料,建立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 B . 二十四节气是天文与农学两方面知识高度配合的体系,只能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产生,是中华文明体在早期优于其他文明体的证明。 C . 长期以来,二十四节气被全国各地采用,为多民族共享,各族人民通过创造性利用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 D . 只有采取更加有组织、有计划的措施,使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日常农业生产,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才能保障国计民生。
    3.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农业。 B . 《吕氏春秋·审时》有言:“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C . 游牧文明的发展仅需要了解四季这种较粗的时序概念,没有细分节气的需求。 D . 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 (4)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原因。
  • 7. (2022高二下·漳州期末)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抱孙

    老舍

    难怪王老太太盼孙子呀;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也不能怪儿媳妇成天着急;本来嘛,不是不努力生养呀,可是生下来不活,或是不活着生下来,有什么法儿呢!就拿头一胎说吧:自从一有孕,王老太太就禁止儿媳妇有任何操作,夜里睡觉都不许翻身。哪里知道,到了五个多月,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了两次眼睛,小产了!难道这还算不小心?哼,他竟自死了。命该如此!

    现在,王少奶奶又有了喜,肚子大得惊人,看着颇象轧马路的石碾。看着这个肚子,王老太太心里仿佛长出两只小手,成天抓弄得自己怪要发笑的。王老太太可不只是祷告烧香呀,儿媳妇要吃活人脑子,老太太也不驳回。半夜三更还给儿媳妇送肘子汤,鸡丝挂面……儿媳妇呢,点心就能吃二斤翻毛月饼:吃得顺着枕头往下流油,被窝的深处能扫出一大碗什锦来。孕妇不多吃怎么生胖小子呢?婆婆、儿媳、娘家妈对于此点都完全同意。

    收生婆已经守了七天七夜,压根儿生不下来。偏方儿,丸药,子孙娘娘的香灰,吃多了;全不灵验。

    到第八天头上,少奶奶疼得满地打滚。王老太太急得给子孙娘娘跪了一股香,娘家妈把天仙庵的尼姑接来念催生咒;还是不中用。收生婆施展了绝技,却一无成绩。

    有人说,少奶奶得上医院。王老太不同意。洋鬼子,二毛子,懂什么;王家要“养”下来的孙子,不要“掏”出来的。娘家妈也发了言,催生咒还没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又耗了一点钟,少奶奶直翻白眼。王老太太眼中含着老泪,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媳妇死了,再娶一个;孩子更要紧。她翻白眼呀,正好,一狠心把孩子拉出来。告诉了收生婆,拉!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女儿是女儿。上医院吧。

    一到医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还得挂号?生孩子又不是买官米,给钱就结了,挂哪门子号,你当我的孙子是封信呢!咳,为孙子,忍了。

    医生来了。一见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男大夫!男医生当收生婆?我的儿媳妇不能叫男子大汉给接生。这一阵还没炸完,又出来两个大汉,抬起儿媳妇就往床上放。老太太连耳朵都哆嗦开了!这是要造反呀,人家一个年青青的孕妇,怎么一群大汉来动手脚的?“放下,你们这儿有懂人事的没有?要是有的话,叫几个女的来!不然,我们走!”恰巧遇上个顶和气的医生,他发了话:“放下,叫她们走吧!”

    王老太太咽了口凉气,咽下去砸得心中怪热的,要不是为孙子,至少得打大夫几个最响的嘴巴!县官不如现管,谁叫孙子故意闹脾气呢。抬吧,不用说废话。

    果不出王老太太所料,得用手术。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大夫说:孩子太大,用手术,大人小孩或者都能保全。不然,全有生命的危险。王老太太一个字没听见。掏是行不开的。“那么你不要孙子了?”果然有效。

    等了不晓得多么大的时候,眼看就天亮了,才掏了出来,好大的孙子,足分量十三磅!王老太太不晓得怎么笑好了,拉住亲家母的手一边笑一边刷刷的落泪。亲家母已不是仇人了,变成了老姐姐。大夫也不是二毛子了,是王家的恩人,恨不得马上赏给他一百块钱。

    好容易看见大夫出来了。王老太就要求媳妇和孙子出院,理由是头胎孙子要办三日宴,医生不同意,再三相劝无效后,怒道“莫非三日宴比人命重要”?

    王老太确是以为办三天比人命要紧,可不便于说出来,因为娘家妈在旁边听着呢。“叫她躺着招待客人,不必起来就是了。”大夫还是不答应,“你自己看看去,她能走不能?”

    儿媳妇在床上放着的一张卧椅上躺着呢,脸就象一张白纸。娘家妈哭得放了声,王老太太到底心硬,只落了一半个泪,紧跟着炸了烟:“怎么不叫她平平正正的躺下呢?”“直着呀,肚子上缝的线就绷了。”大夫说。“那么不会用胶粘上点吗?”王老太太总觉得大夫没有什么高明主意。好吧。先把孙子抱走。“头大的孙子,洗三不请客办事,还有什么脸活着?”

    到底把孙子抱出来了。王老太太抱着孙子上了汽车,一上车就打嚏喷,一直打到家,每个嚏喷都是照准了孙子的脸射去的。到了家,赶紧派人去找奶妈子,孙子还在怀中抱着,以便接收嚏喷。

    不错,王老太太知道自己是着了凉;可是至死也不能放下孙子。到了晌午,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身上慢慢的热起来。王老太太更不肯撒手了。到了下午三点来钟,孙子烧得象块火炭了。到了夜里,奶妈子已雇妥了两个,可是孙子死了,一口奶也没有吃。

    王老太太只哭了一大阵;哭完了,她的老眼瞪圆了:“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跟医院打官司!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全是医院的坏,二毛子们!”

    (摘编自老舍《抱孙》,写于1938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中,王老太太将抱孙愿望的屡次落空归结于“命该如此”,这既表现了她想抱孙而不得的无奈,也为她在产子风波中的行为、态度做出铺垫。 B . 在本次孕产事件中,医生的处置科学合理、充满智慧,但最终孩子死了,医生自己也可能惹来官司,如此安排,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悲哀和愤慨。 C . 小说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营造出一种“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这可以淡化悲剧意义,使作品不至于“赶尽杀绝”,体现出老舍的宽厚和同情。 D . 老舍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组织成悲喜更迭的曲折情节,本文既有对当时社会观念的讽刺,也能引起读者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思。
    2. (2) 有人认为,小说中“娘家妈妈”这个角色是多余的,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3. (3) 老舍的作品以充满喜剧性著称,请以本文为例,分析其喜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8. (2022高二下·漳州期末) 文言文阅读

    纪瞻,字思远,丹杨秣陵人也。祖亮,吴尚书令。父陟,光禄大夫。瞻少以方直知名。吴平,徙家历阳郡。察孝廉,不行。后举秀才。永康初,州又举寒素,大司马辟东阁祭酒。其年,除鄢陵公国相,不之官。召拜尚书郎,与顾荣同赴洛,至徐州,闻乱日甚,将不行。会刺史裴盾得东海王司马越书,若荣等顾望,以军礼发遣。乃与荣及陆玩等各解船弃车牛,一日一夜行三百里,得还扬州。元帝为安东将军,引为军谘祭酒,转镇东长史。帝亲幸瞻宅,与之同乘而归。以讨周馥、华轶功,封都乡侯。石勒入寇,加扬威将军、都督京口以南至芜湖诸军事,以距勒。勒退,除会稽内史。时有诈作大将军府符收诸暨令,令已受拘,瞻觉其诈,便破槛出之,讯问使者,果伏诈妄。寻迁丞相军谘祭酒。及长安不守,与王导俱入劝进。及帝践位 , 拜侍中,转尚书,上谏诤,多所匡益,帝甚嘉其忠烈。明帝尝独引瞻于广室,慨然忧天下,曰:“社稷之臣,欲无复十人,如何?”因屈指曰:“君便其一。”瞻辞让。瞻才兼文武,朝廷称其忠亮雅正。俄转领军将军,当时服其严毅。虽恒疾病,六军敬惮之。瞻以久病,请去官,不听,复加散骑常侍。及王敦之逆,帝使谓瞻曰:“卿虽病,但为朕卧护六军,所益多矣。”乃赐布千匹。瞻不以归家,分赏将士。贼平,复自表还家,帝不许,固辞不起。诏曰:“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屡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诚朕深明此操重违高志今听所执其以为骠骑将军常侍如故服物制度,一按旧典。”遣使就拜,止家为府。寻卒,时年七十二。册赠本官、开府仪同三司,谥曰穆,遣御史持节监护丧事。

    (节选自《晋书·纪瞻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屡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诚/朕深明此操/重违高志/今听所执/其以为骠骑将军/常侍如故/ B . 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屡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诚/朕深明此操重违/高志今听/所执其以为骠骑将军/常侍如故/ C . 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屡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诚/朕深明此操/重违高志/今听所执/其以为骠骑将军/常侍如故/ D . 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屡以年耆/病久逡巡告诚/朕深明此操重违/高志今听/所执其以为骠骑将军/常侍如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秀才,这里指科举时代进入府、州、县学的生员,获得此资格方可参加乡试。 B . 祭酒,原意是祭祀或宴会时,由年高望重者一人举酒祭神,是一种荣誉。东汉时成为学官名,隋以后称国子监的主管官为国子监祭酒。 C . 践位,特指皇帝登临皇位。此外,古代表示君主即位的词语还有“践祚”“践极”“践帝”等。 D . 疏,本义是条陈,即逐条陈说。这里指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纪瞻端方正直。他从小就凭正直而闻名,因战乱严重而不愿就任尚书郎﹔敢于上奏谏诤,对朝政多有匡正和补益,皇帝十分欣赏他的忠贞。 B . 纪瞻深受倚重。晋元帝曾亲临他家,与他同车而归;晋明帝单独召见他,称他为“社稷之臣”,在他要求辞官后,还派使者前往他的府第拜职。 C . 纪瞻文武双全。他在假造大将军府符案中明察秋毫﹔曾击退石勒,还曾在皇帝请求下,率领六军作战,协助皇帝平定了王敦之乱。 D . 纪瞻不慕名利。他一生多次不接受封官、多次辞官,且在得到皇帝赏赐的布匹之后,没有带回家里,而是把它们分给手下的将士。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刺史裴盾得东海王司马越书,若荣等顾望,以军礼发遣。

      ②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5. (5) 纪瞻晚年因病屡次请辞,为什么屡屡不被准许?最后皇帝采取了怎样两全其美的办法?
  • 9. (2022高二下·漳州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

    黄庭坚

    簿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嚚讼百虫鸣。

    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

    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

    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首句“簿领文书千笔秃”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诗人每天批改文书,公务十分繁忙。 B . “公庭嚚讼百虫鸣”写诗人每天要处理各种案件,忙到夜晚百虫争鸣之时还不能够休息。 C . 诗的颔联写诗人忙里偷闲,他在吃饭时听到隔壁的学子在吟诵《论语》,内心十分高兴。 D . 诗的尾联写晚上诗人问案完毕,退出公堂之后,点燃灯火,拿出《论语》进行讲述评论。
    2. (2)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10. (2022高二下·漳州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虚地说,自己的树之所以种得好,原因在于:“”。
    2. (2) 《石钟山记》一文,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来否定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名字来历的看法。
    3. (3) 《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诗是:“。”
    4. (4) 在《客至》中,杜甫盛情招待崔明府,频频劝饮,但是“”,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5. (5)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两句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6. (6)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的“ ”一句点出了当前局势的危急,为全篇定下了苍凉的基调。
四、语言文字表达(共14分)
  • 11. (2022高二下·漳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晚会,堪比移动的端午文化小讲堂。其首创的“网剧+网综”形式,让观众在欣赏晚会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__________的影响。早在年初,河南卫视春晚就应用5G和AR技术,让古典舞蹈《唐宫夜宴》在一众春晚节目中__________。“飞天壁画活了!”“每个表演都__________,为中华文化点赞!”……热评背后是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根植传统文化,以年轻人__________的方式,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厚重古朴的传统文化,在匠心和科技的助力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年轻人喜欢的并非都是“偶像剧”,传统文化也不应总是“高冷范”和“夫子腔”。向年轻人全面展现传统文化之美,让他们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需要直观、时尚的创意表达。我们倘若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传统文化那么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而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耳濡目染  崭露头角  美轮美奂  脍炙人口 B . 潜移默化  崭露头角  美轮美奂  喜闻乐见 C . 耳濡目染  脱颖而出  精彩绝伦  脍炙人口 D . 潜移默化  脱颖而出  精彩绝伦  喜闻乐见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倘若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那么传统文化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而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B . 倘若我们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那么传统文化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而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C . 我们倘若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那么传统文化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D . 倘若我们能不断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那么传统文化也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自觉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3. (3)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那时候/天青/水绿/鸟飞/鱼游/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 B . 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 C . (她)不容辩驳的目光射向我:“这应该叫——距离美。”“距离美……”我玩味着。 D . 她已经吓得发了慌,转身对丈夫说:“我……我……我把福雷斯蒂埃太太的项链丢了。”
  • 12. (2022高二下·漳州期末) 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叶酸是一种维生素,是蝶啶的衍生物。叶酸,还存在于肉制品和奶制品中,但因为它是从绿叶蔬菜中被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叶酸。

    叶酸可用于治疗由叶酸缺乏症引起的贫血,是。因为在新生儿的神经管畸形病例中,超过一半病例是孕妇怀孕初期叶酸不足造成的。另外,衡量身体是否健康的指标参数同型半胱氨酸(HCY)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相关,HCY浓度高,,适量地补充叶酸,可降低血液中HCY的浓度,大大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

    但叶酸的摄入是需要一定量的,研究表明,叶酸摄入过多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如会导致一些与自闭症相关的神经组织的损伤,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五、写作(60分)
  • 13. (2023高一上·江门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说,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在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弱而死去。

    其实,这样盲从的场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并不罕见。孔子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论语》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 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立意应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