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更新时间:2022-09-13 浏览次数:8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 1. 西汉初年,政府明令禁止杀牛,重惩盗牛。东汉末年,“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以上举措(   )
    A . 折射出牛耕在全国普及 B . 适应了农业发展的要求 C . 可以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D .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导向
  • 2. 汉代儒学家对宗法制度进行了再解释:天子,诸侯的继统属于君统,卿大夫、士的继统属于宗统;宗法制度只是卿大夫、士的继统法,与天子、诸侯无关。因此有“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的说法。这反映出汉代(   )
    A . 宗法制度得到严格承袭 B . 政治伦理逐渐弱化 C . 儒家思想确立独尊地位 D . 君主专制程度加深
  • 3. (2024高一上·南宁期中) “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 . 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 . 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 . 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 . 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 4. 西汉初年,全国设立54郡,中央直接管辖15个郡:人口在450万左右,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3。而诸侯国中“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反映(   )
    A . 西汉仍处于分裂的状态 B . 诸侯国完全动摇了中央的统治 C . 郡县只隶属于中央政府 D . 西汉没有实现有效的中央集权
  • 5. 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 . 体现以农为本 B . 服务于汉初战事 C . 意在藏富于民 D . 解决了财政危机
  • 6.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有学者认为,焚书坑儒,是一个用真实的焚书和虚假的坑儒巧妙合成的伪史。编造的目的,在于将儒家的经典抬举为圣经,将儒生们塑造为殉教的圣徒,为儒学的国教化制造舆论。这说明(   )
    A .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B . 历史事件永远无法确定其真实性 C .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 . 历史叙述真实性取决于作者态度
  • 7. 清人赵翼曾感叹汉人“上书无忌讳”和“汉诏多惧词”,士人上书往往肆直无忌;而君主诏书中又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一类谦辞。士人规谏形式的政治批评,构成了制约皇权、调节政治的机制。这是基于(   )
    A . 儒家学说被奉为治国理政指南 B . 黄老之学被推为元气恢复圭臬 C . 法家理论被视作国运衰亡原因 D . 墨家学说被用作制约君权利器
  • 8. (2023高二下·海南期中) 如图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据此可知,该画像砖(   )

    A . 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 B . 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 C . 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 D . 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
  • 9. (2022高一上·蓬溪月考) 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   )
    A . 贯彻了“推恩令”政策 B . 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C .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 . 稳定了汉初边境形势
  • 10. (2022高三上·恩施月考)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及刘姓诸王联合发动政变,将吕氏集团一网打尽,迎立刘邦诸子中“仁孝宽厚”的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文帝。这一事件(   )
    A . 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B . 导致了诸侯王势力的膨胀 C . 是王朝内部势力的重新洗牌 D . 改变了西汉治国基本理念
  • 11. 据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记载,自武帝崩后霍光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继位后亲信昌邑旧臣,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霍光遂废刘贺。这说明刘贺被废主要是由于(   )
    A . 继位之事违背宗法传统 B . 与权臣的权力斗争失败 C . 诸侯国的势力再度膨胀 D . 个人在位期间昏庸无道
  • 12. 如图1、图2是西汉不同时期的侯国分布图。这两幅图反映出(   )

    A . 郡国并行制度彻底废除 B . 侯国最终摆脱王国控制 C . 国家地域控制政策调整 D . 异姓侯国数量逐渐增加
  • 13.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篇幅普遍较长,称大赋;汉末以来,小赋流行,篇幅更加精简,文风更加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汉赋的变化说明(   )
    A . 汉末文人的家国认同有所下降 B . 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 C . 汉末的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 D . 小赋比大赋更加具有时代性
  • 14. 论及古代某一科技成就,有学者称:“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下列关于这一科技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秦汉时期,以纸张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 B . 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发明纸张“蔡侯纸” C .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D . 经由波斯传到西方,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条件
  • 15. 建安元年(16年),曹操挟汉帝都许后,在许下招民屯田,当年即“得谷百万斛”。于是,从许下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认为,与此同时,针对当时“户口耗减,十裁一在”的情况,大力采取措施迁徙人民,充实冀、雍州等地。上述举措(   )
    A . 大大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B .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C . 抑制了门阀士族势力的膨胀 D . 推动了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 16. 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材料二   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完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完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

    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材料三   “历史有什么用呢?”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来回答这一问题。

    1. (1) 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2. (2) 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
    3. (3)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要:从“能力或方法”“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三、论述题
  • 1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先秦到秦汉人殉与俑殉盛衰情况曲线

    ——摘编自王元朝《先秦秦汉从人殉到俑殉习俗演变与比较研究》

    上述曲线是学者对先秦、秦汉时期历史现象发展轨迹的分析,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并进行简要阐释。(趋势可以从一个或多个阶段进行分析概括,阐释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