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2-10-28 浏览次数:5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 1.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据考古资料,在浙江好川墓地和温州老鼠山墓地以及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等,都发现了与良渚文化晚期玉壁和玉琮上图案一致的台形镶嵌玉片﹔在更晚时期的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这说明新石器时代(    )
    A . 以玉器开发使用为主要特征 B .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 C . 具有高度的同源同向性特征 D . 神权与王权结合阶级社会到来
  • 2. (2022高一上·杭州期中) 通过观察图1到图2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A . 旧石器时代文明发展程度较低 B . 新石器时代农耕经济极为发达 C . 中华文明起源呈螺旋上升趋势 D . 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趋势
  • 3.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史料记载,周厉王为了恢复王室实力,实行“专利”政策,取缔了贵族和公社成员在山林川泽之地开辟的私田,重新垄断山林川泽之利而受到了舆论指责。这说明西周晚期(   )
    A . 分封制已趋于瓦解 B . 土地国有观念已发生动摇 C . 土地私有得到公认 D . 统治者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 4.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有学者认为周朝“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缚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作者旨在强调“周人统治的机制”(    )

    A . 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 . 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C . 利于权力的高度集中 D .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 5.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下表是古籍中有关我国早期国家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    )

    文献

    记载内容

    《竹书纪年》

    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尚书·诏诰》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监于有段

    《国语·周语上》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左传·哀公七年》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宣公三年》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A . 历史文献记载必须经考古验证 B . 夏商王朝依天意而立国 C . 夏朝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D . 我国首创君主集权制度
  • 6.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周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分封到地方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 加强了周王的君主专制 B . 实现了中央的高度集权 C . 突破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 D . 强化了对诸侯的控制和管理
  • 7. (2022高二上·沈阳月考) 大禹治水,联合各部落的力量,“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据此可知,大禹治水(    )
    A . 利用早期国家的管理功能 B . 依靠血缘亲情加强部落联系 C . 促进分封制度的普遍流行 D . 依托奴隶制国家的政权建设
  • 8.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论语》记载:“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五六年里,孔子为中都宰“西方之诸侯则焉”,为司空“物各得其所生之宜”,为大司寇“男尚忠信,女尚贞顺”。这反映出(   )
    A . 孔子对他的学说充满自信 B . 孔学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 C . 儒学主动迎合统治者需要 D . 早期儒学治理社会成效显著
  • 9.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礼记》中有"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墨子》中有.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从中看出三者均主张(    )
    A . 倡导社会和谐 B . 具有民本思想 C . 加强道德修养 D . 推行平等理念
  • 10.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墨子.鲁问》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墨子谓曰(·子之为鹊也,不如翟之为车辖;车轴两头的插销":'.据此可知,墨子意在强调(    )
    A . 公输子发明缺乏创新性 B . 科技发明应注重实用性 C . 车辖制作技术的进步性 D . 经验总结推动科技发展
  • 11.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古代文献中的"中国.有多重含义,既是地域概念,也是文化概念。政治概念。民族概念:

    材料

    内容

    出处

    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治理"民

    ;西周"何尊铭文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诗经.大雅》

    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夷."戎.对举的记载

    《左传》

    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仪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仪也:岂系于地哉

    ;唐"皇甫提《东晋元魏正闰论》

    据表可知,"中国”观念(    )

    A . 西周中期开始形成 B . 加强中原统治力量 C . 产生源于华夏认同 D . 基本内涵不断拓展
  • 12.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由卫人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下列选项与材料中商鞅观点一致的是(    )
    A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B .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D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13.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会盟形式确立盟主,通过会盟明确与各方权利义务,建立各国的利益交换和平衡机制。齐桓公以尊王为号召,以尊礼守信为核心,建立以霸主为核心的列国政治体系。这一现象显示出春秋时期( )
    A . 新生力量日趋多元化 B . 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C . 天子权力的逐步集中 D . 国家政治秩序的重建
  • 14.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这里的师生大多是战国名士,他们在学宫内“不治而议论”。他们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奴颜媚骨,绝不迎合齐王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据此可知,稷下学宫的学者(   )
    A . 显示出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 B . 创造出了出色教育的典范 C . 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D . 践行了道家“无为”的思想
  • 15.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顾栋高曰:“春秋之世,楚之经营中国,先北向而后东图,其所吞灭诸国,未尝越洞庭湖以南一步。盖其时湖南与闽、广均为荒远之地,惟群蛮、百濮居之,无系于中国之利害,故楚也有所不争也。”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    )
    A . 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彻底瓦解 B . 南方群蛮、百濮的实力强大 C . 经济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 D . 楚国雄心壮志,欲统一中国
  • 16. (2023高二下·吉林期末) 春秋后期和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纷纷抛弃“用贵治贱”的陈旧观念,礼贤下士,甚至“与其分土”,形成了“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的繁荣景象。这反映出当时(   )
    A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 学术下移促进思想解放 C . 社会转型推动人才流动 D . 社会动乱鼓舞养士之风
  • 17.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下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件文物(    )

    杜虎符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点燃烽火"之事,虽

    毋会符行殴;也":

    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A . 表明了调兵方式的严重弊 B . 说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 C . 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延续发展 D . 凸显了秦朝太尉的军事权力
  • 18.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置长沙郡,派人管辖北起洞庭,南逾五岭的广袤区域。观察下图,当时这一设置(    )

    A . 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B . 消除了诸侯割据的物质基础 C . 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国理念 D . 加强了边远地区的管辖控制
  • 19. (2023高一下·肥东开学考)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外服异姓方国居多;西周“封邦建国”,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废分封、行郡县。这反映出商朝至秦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   )
    A . 传统等级制度的瓦解 B . 财产地域观念的淡化 C . 政权组织的日趋严密 D .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 20.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据研究发现,秦朝官员的分布大致还是“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即大多是战国时秦国故地的人出任将军领兵打仗,而文官除了秦国本国的贵族外,还有大量来自原东方六国的士人、客卿。这表明秦朝(    )
    A . 军功爵禄制已名存实亡 B . 贵族阶层队伍日益壮大 C . 严格防范六国复辟势力 D . 官员选拔地缘特征明显
  • 21.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有学者认为,焚书坑儒,是一个用真实的焚书和虚假的坑儒巧妙合成的伪史。编造的目的,在于将儒家的经典抬举为圣经,将儒生们塑造为殉教的圣徒,为儒学的国教化制造舆论。这说明(   )
    A .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B . 历史事件永远无法确定其真实性 C .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 . 历史叙述真实性取决于作者态度
  • 22.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官吏在一年中因生病不能正常办公达三个月以上者,要被免职;病愈后,要被任命为新地吏(原来秦国以外的新占领地区的官吏)或被派去成边,同因为犯有过错被免职、废黜而任新地吏的官吏一样。这种做法(    )
    A . 意在解决官吏渎职的问题 B . 促进了中央集权统治形成 C . 给秦朝地方治理埋下隐患 D . 表明秦朝重视疆域的治理
  • 23.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    )
    A . 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 . 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 C .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 .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24.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下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

    A . 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 . 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 .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 . 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 25. 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 . 体现以农为本 B . 服务于汉初战事 C . 意在藏富于民 D . 解决了财政危机
  • 26.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下图所示为东汉画像砖(影印件),其画面呈现了井盐生产、庄稼收获、戈射狩猎的情形。该文物可用于研究东汉时期(    )

    A . 小农经济的全面普及 B . 工场手工业发展情况 C . 政府对矿冶业的重视 D . 封建庄园经济的状态
  • 27.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中央派驻的国相手中,这客观上(    )
    A . 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 . 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 . 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 . 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 28.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主张盐铁专卖)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庶几其成功。""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反映了(    )
    A . 君主权力受到学者的很大限制 B . 正统思想与现实经济需要的矛盾 C . 法家思想为统治者所唾弃 D . 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 29.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公元前206年,刘邦人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惟萧何独先人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萧何的做法,不仅使得这些重要的书籍档案幸免于项羽火烧秦都之难,更为日后西汉确立治国方略和律令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由此可见,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 .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 .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C . 继承秦朝文书制度 D . 了解秦朝规章制度
  • 30. (2023高三下·唐山月考) 汉武帝时,以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用于监督、制约邯守权力,刺史仅限于"六条问事","非穴条不察",越权要受到恶处。设司求校尉,监察除一公之外的中央、京师及京师附近的百官。在水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汉武帝的这些做法(    )
    A . 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B . 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 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D . 将选官和用人权收归中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 31.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欧洲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斑纹陶文化聚落复原图。

    ——摘编自(美)布赖恩.费根《世界史前史》

    材料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以及交换的经常化,部落首长和家族长便利用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和对外交换中,把一部分集体物品据为己有,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生产劳动日益个体化,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从而进一步瓦解了氏族部落的公有制,使父系大家族公社日益走向解体,个体家庭逐步成为社会基本经济细胞。这种父系氏族、父系大家族的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个体家庭所有,使私有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到这时,私有制终于基本形成。

    ——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该文化遗址中呈现的经济和生活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 32.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让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缩,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四: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 (1) 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
    2. (2)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四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 33. (2022高一上·湖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地说。自秦王朝建立之后。就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是。在学术界和理论界有一种说法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即认为自秦始皇消灭东方各诸侯国之日的公元前221年起。就完成了统一。这实际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认识。也是与历史发展不相符合的。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除去其在春秋战国的社会母胎中孕育的时期外。自秦王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出现到真正完成统一。应历经几个时期:首先。秦始皇创建的秦王朝。乃是统一中国的开始。其统一仍停留在制度上的层次;其次。由秦至汉则是统一的继续。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才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

    ——摘编自林剑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须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