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作者旨在强调“周人统治的机制”( )
文献 | 记载内容 |
《竹书纪年》 | 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
《尚书·诏诰》 |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监于有段 |
《国语·周语上》 |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
《左传·哀公七年》 |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
《左传·宣公三年》 |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
材料 | 内容 | 出处 |
甲 | 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治理"民 | ;西周"何尊铭文 |
乙 |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 《诗经.大雅》 |
丙 | 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夷."戎.对举的记载 | 《左传》 |
丁 | 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仪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仪也:岂系于地哉 | ;唐"皇甫提《东晋元魏正闰论》 |
据表可知,"中国”观念( )
杜虎符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点燃烽火"之事,虽 毋会符行殴;也": | 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
材料一:下图为欧洲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斑纹陶文化聚落复原图。
——摘编自(美)布赖恩.费根《世界史前史》
材料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以及交换的经常化,部落首长和家族长便利用担任公职的便利条件,在对内分配产品和对外交换中,把一部分集体物品据为己有,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生产劳动日益个体化,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从而进一步瓦解了氏族部落的公有制,使父系大家族公社日益走向解体,个体家庭逐步成为社会基本经济细胞。这种父系氏族、父系大家族的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个体家庭所有,使私有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到这时,私有制终于基本形成。
——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
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
铭文:“让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缩,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
文字:“迁陵洞庭郡” |
材料三: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四: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一般地说。自秦王朝建立之后。就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是。在学术界和理论界有一种说法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即认为自秦始皇消灭东方各诸侯国之日的公元前221年起。就完成了统一。这实际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认识。也是与历史发展不相符合的。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除去其在春秋战国的社会母胎中孕育的时期外。自秦王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出现到真正完成统一。应历经几个时期:首先。秦始皇创建的秦王朝。乃是统一中国的开始。其统一仍停留在制度上的层次;其次。由秦至汉则是统一的继续。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才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
——摘编自林剑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须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