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2023届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调研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07 浏览次数: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演进大致经历了由笔记小说到志人志怪小说,再到话本小说,最后到章回小说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章回小说在形式体制上最大的特点是分章分回叙事,故称为“章回小说”。

    宋元时期的说话人据以讲唱的底本,也就是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元末明初时期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讲史小说,使章回小说初具规模。这些小说分卷分节,每节有单句回目。至明嘉靖、万历间,章回小说更加成熟。这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是分卷分节,而是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成双句,通常一般每回开头有“话说”、结尾有“且听下回分解”等固定的形式。清代以后,章回小说的体制进一步完善,回目也更讲究对仗和创意。这种具有很强中华民族特色的形式,也使得章回小说更加成为中国读者喜爱的文学样式。

    章回小说的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因此结构安排上一般都体现了首尾照应、完整精妙的特点。如《三国演义》的开头一句奠定了故事的结构框架——分、合。然后以四十回为界,形成四十一四十一四十的结构,以此结构表明了作者的历史循环观和历史虚无观。《红楼梦》的结构为天界一僧一道因对无用之石头的感慨将其幻化为玉,游历人间富贵温柔之乡,最后皈依佛门,实现了欲望——无欲的佛家回归,也完成了无用——有用——无为的道家回归。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是章回小说的特殊结构形式。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每回多以对偶的句式做回目,揭示本回的内容。其回目形式成熟的标志是清初毛宗岗修改《三国演义》时,对小说内容改动很少,但对回目却大刀阔斧,把原不对仗的回目一律改为对仗的两句。这以后,长篇小说回目采用两句对仗的形式,直至《红楼梦》最终确立了八言回目的完整体例。

    传统章回小说在一回的末尾往往有“不知……,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结束语,而下回的回首常以“话说”之类的套语来承接上回。这种说书套语的使用有利于回末与回首之间过渡性的加强,将全书各回紧密衔接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另外,章回小说文中也会使用一些程式化套语来引出表达的主体内容。最常用的两类为用于提起话题的“常言(道)……”或“自古(道)……”,用于概括上文的“正是……”或“有诗为证……”。

    章回小说的形式与结构虽然存在明显的模式化特征,但是在不同的作品中,小说的形式与结构模式又不尽相同。在语言描绘、情节叙述以及人物刻画的具体操作中,不同的作品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弥足珍贵,能够体现出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

    章回小说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使其在形式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超越了话本小说。作为成熟的古典文学的典范,章回小说终于能够与中国的诗词曲赋并肩而行,走向自己独立文体发展的康庄大道。

    (摘编自康凯《试探章回小说的形式与结构体制》)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唯一形式,它在形式体制上最大的特点是分章分回叙事。 B . 章回小说回目在明代发展成双句,回目成熟的标志是毛宗岗修定的《三国演义》回目。 C . 章回小说分章叙事,每回的故事都是独立成篇,因此要分回标目来概括每回的内容。 D . 章回小说中的每一则套语既有利于回末与回首过渡,又能提起话题,还能概括上文。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以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演进史引出话题,并对章回小说进行了概念界定。 B . 第二段概括介绍了章回小说发展的雏形、初具规模、更为成熟和完善这几个阶段。 C . 文中具体介绍了章回小说在结构安排、回目体例和程式化套语这些形式方面的特点。 D . 文中重点论述了章回小说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人们全面、辩证地认识章回小说。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红楼梦》“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等回目看,清代章回小说的回目很讲究创意。 B . 章回小说中回末、回首的说书套语有利于各回的紧密衔接,也表明章回小说和宋元话本有传承关系。 C . 《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章回小说的篇幅较长,结构安排上一般都有首尾照应、完整精妙的特点。 D . 章回小说能超越话本小说,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根源于章回小说形式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元宇宙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年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中。小说描绘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数字世界——“元界”。现实世界中的人在“元界”中都有一个虚拟分身,人们通过控制这个虚拟分身来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事实上,当前科技界对元宇宙并无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

    胡闻认为,元宇宙概念在今年大热不是偶然,经过多年酝酿,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通讯、可穿戴设备等底层技术的应用日渐成熟,这些技术的结合运用使打造元宇宙成为可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左鹏飞认为,元宇宙热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到顶并开始消退,元宇宙作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的载体,蕴含着社交、内容、游戏、办公等场景变革的巨大机遇,传统数字科技企业和新兴初创企业都想抓住未来赛道机遇。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2020-2021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认为,2020年是人类社会虚拟化的临界点,为2021年成为元宇宙元年做了铺垫。一方面疫情加速了社会虚拟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下,全社会上网时长大幅增长,“宅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线上生活由原先短时期的例外状态成为常态,由现实世界的补充变成了与现实世界的平行世界,人类现实生活开始大规模向虚拟世界迁移,人类成为现实与数字的“两栖物种”。

    虽然前景诱人,但多数受访人士认为,当前元宇宙产业整体上还处于早期阶段,从算力条件、网络技术、扩展现实等现状来看,产业还需要10至20年的发展时间。

    (摘编自新华社《元宇宙到底是个啥,离我们还有多远?》)

    材料二:

    元宇宙的出现,将会整合并推动技术创新,最终实现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深度融合。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VR、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始终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难以发挥集成作用。元宇宙不仅要给用户提供更真实的体验,还要整合虚拟现实技术成果,构建一个平行的全息数字世界,实现实体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深度联通。要想成功构筑这样一个复杂的虚拟世界,需要包括交互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及运算技术和电子游戏技术在内的六大支撑技术。

    因此,元宇宙概念的火爆,建立在人们对技术迭代的高度自信之上。尽管目前很多技术并不成熟,甚至距离元宇宙的构想还有一段距离,但仅从2021年元宇宙引发的市场关注及资本追逐来看,新技术的整合应用将很快得到推进,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也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

    元宇宙的出现,将会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并引发生活方式的深度改变。如果说元宇宙点燃科技圈的热情是因为技术创新驱动的力量,那么,元宇宙成功“出圈”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就是源自元宇宙所描绘的场景一旦实现,将改变每个人的生活。

    过去,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互联网新媒体,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都是平面的,然而,元宇宙会让人真的“身临其境”,通过立体多维的方式重新认识和看待世界。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以更直观的方式进入主观世界,人的意识得以极大拓展;与此同时,虚拟人也在形成新的社会关系与情感连接,并将自身在虚拟空间获得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反馈到现实世界。现实与虚拟的实时交互,必将引起传统社会科学体系的突破与重构,也将推动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改变,如信息科学、量子科学、数学和生命科学的交互融合。

    元宇宙的出现,将会引发对虚拟世界运行规则的深度探讨。在元宇宙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生命概念、时空概念、能量概念、族群概念、经济概念都可能被改变,甚至被颠覆。

    首先,元宇宙规则由社区群众自主决定的现状,可能带来文化侵袭和价值错位。当更多人进入元宇宙之后,价值取向、制度选择和秩序层级等文明规则该如何设计?虚拟世界中如何实现不同文化的交融?谁来维护这些秩序和规则?

    其次,虚拟世界也存在贫富分化风险。元宇宙中不存在传统的产业结构,“观念经济”将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形态。处于雏形的元宇宙经济体系,可以移植和试验所有数字经济创新成果,如合作经济、共享经济和普惠金融。但从长期来看,元宇宙独立的经济系统,也应纳入宏观经济调控范畴,避免平行世界出现另类的两极分化。

    此外,现实世界存在的垄断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冲突是否会渗入元宇宙等都是问题。这也提醒人们,依靠数百万甚至数亿人通过游戏娱乐、内容创造、人际互动等方式共同创造的元宇宙,必须建立和谐共存的运行规则。

    (摘编自王明姬《冷静面对“元宇宙”热潮》)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首先提出元宇宙的概念,在他的小说《雪崩》中,现实世界的人在“元界”中都可以控制一个虚拟分身。 B . 沈阳教授认为,元宇宙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是现代网络进一步发展之后形成的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C . 虽然目前很多虚拟现实技术并不成熟,但元宇宙概念依然大热。市场的关注和资本的追逐,有利于丰富应用场景,提升用户体验。 D . 人们对元宇宙高度关注,是因为它或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元宇宙可以让我们体多维地认识世界,形成新的社会关系与情感连接。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传统数字科技和新兴企业若能抓住元宇宙产业发展的机遇,或可以化解移动互联网盛极而衰的危机,得以持续发展。 B .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认为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其依据是社会虚拟化加速,上网时间增长,线上生活成为常态。 C . 要构建与实体世界平行并深度联通的虚拟世界,需要对还没有发挥集成作用的新技术进行整合,并推动其不断创新。 D . 元宇宙规则由社区群众自主讨论决定,这种无序的方式会使虚拟世界产生众多问题,必须建立和谐共存的运行规则。
    3. (3) 在对元宇宙发展的认识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说明。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 , 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的。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 , 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黢黢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的行文节奏缓急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表现出了作品丰富的意蕴。 B . 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了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C . 小说开头描写翠湖边的梨花,接着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使小说具有诗化美。 D . 小说语言轻灵有张力,富于生命力,叙事温润平和又舒畅自然,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追求。
    2. (2)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部分。
    3. (3) 《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匠人祖孙。作品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

    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 , 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B .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C .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D . 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 . 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用“衣冠”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指士大夫。 C . 吏部,为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 辟召,亦称“辟”,“辟”是指由皇帝下诏征聘或由公府、州郡长官等向朝廷推荐。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太宗认为如果官员们能“各当所任”,国家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在音乐杂艺方面才华突出者,不可越级授予他们官职爵位。 B . 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关于未发现特别优秀人才的推脱,认为古代明君都是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没有到其他朝代借用人才的道理。 C . 唐太宗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在当朝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这件事就停止了。 D . 唐太宗不愿把自己的文章结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②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五、古代诗歌阅读(9分)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见”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犹是”突转,回归现实,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 B . 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 . 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 D . 本诗诗风淡雅直露,感情平易炽热,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2. (2) 试分析本诗尾联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六、情景默写(6分)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2. (2) 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蕙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表现了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高尚美德。
    3. (3) 《诗经•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的诗句是“”。
七、简答题组(20分)
  •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自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先民就在这里居息和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数不尽的上苍馈赠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无不闪耀着        的光彩。这是一片豪迈的土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穿林海、爬雪山、过草地、飞夺铁索桥……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英雄们不朽的传奇。红军的脉搏,跳动在康巴大地,激励着康巴儿女踏上脱贫攻坚新的长征路。康巴儿女不愿再守着旅游的资源丰富受穷,而是用美丽战胜贫困的口号在全州上下叫得山响!康巴大地从一滴水到一条河,从一株草到一棵树,从一块石头到一座山,处处是风景。康巴的领导者深知,只有用双脚丈量,才能探明它们的价值,才能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让这些养在深闺的靓丽景点展示在世人面前。当他们走遍康巴的山山水水,一个全国领先的“全域旅游”构想        , 一场史无前例、        的精准扶贫伟业拉开帷幕。

    1. (1) 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意和标点上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      , 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

    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      , 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      。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
八、材料作文(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认为,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

    有网友认为,“yyds”“绝绝子”等个性化用语主要是青少年群体在使用。实际上,近几十年来,每一代青少年在表达上都追求语言的个性化。就像曾经的80后使用的“狂汗”“886”“顶”“灌水”等网络用语,90后创造的由字母、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等组成的“火星文”一样,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无可厚非,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yyds”“emo”“绝绝子”“爱豆”等个性化语言的大量使用,不仅可能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更重要的是会伤害母语的纯洁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