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诏安县桥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2-09-09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鸿篇巨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近几年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中,比较受青睐的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一是跨媒介阅读,旨在通过引入《红楼梦》相关影视作品、戏剧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比较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一是跨媒介学习视域下的创意读写,比如绘制“红楼朋友圈”“群芳谱”,评选“最美丫鬟”等,旨在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写作或跨学科融合创作中完成对人物个性和人物关系的把握;一是把教材中规定的六大任务进行分解设计,主要集中在前五回分析,人物形象与人物命运、诗词解读,青春红楼等。

    这些教学策略以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整合能力,却集中在人物品评;从人物入手研读《红楼梦》固然有助于理解主题,但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抽取出来之后,无数描写琐碎生活的小情节要如何安放?要如何解读这些大情节、小情节才能贴合主题,助力整体阅读观的发展呢?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当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情节”方面着力不足。在西方叙事学中,从古典情节观到传统情节观,再到经典情节观,都强调情节需要“安排与组织”。情节的安排与组织不可避免承载着创作者意图,或指向人物形象,或指向主题演绎,中国古典小说亦如此。

    《红楼梦》情节交错,人物众多,突破了古代小说的线性结构,编织出艺术水平极高的网状结构,加之作为世情小说,情节上少了些惊心动魄,多了些琐碎日常。这种因缺少波澜、多线并行的情节往往被追求阅读速度的学生“嫌弃”,阅读的搁浅甚至放弃是常态。“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也是读者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需关注之处,是进入研讨、鉴赏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应该先突破《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故事情节。关注情节艺术更有助于学生培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发展整体阅读观,更契合整本书阅读的内核。

    (苏远勤《叙事艺术:<红楼梦>整本书有效阅读的支点》,有删改)

    材料二

    选项

    小计(人)

    比例

    完全未读

    11

    3.55%

    读了一部分

    98

    31.61%

    粗略读完,了解大致情节

    145

    46.77%

    认真读完一遍,情节较熟

    40

    12.9%

    读了不止一遍,情节很熟

    16

    5.1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10

     

    某中学高一年级对《红楼梦》阅读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

    材料三

    “整本书”的“整”,突出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是针对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的片段阅读、片面阅读导致的支离破碎的“语文”体验,所提出的一种纠偏正误的补救办法。这对于弘扬我们的母语文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十分明显。“语文”原本是一门很美的学科,但不当的应试教学,把完整的美篇碎片成字、词、句,文字的意境、美感就在这样的分解中丧失殆尽。更可怕的是“微时代”带来的微文、微信息,每天都在冲击、充斥我们的视界,我们的阅读能力在方寸视屏中渐趋退化。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带来的是暂时的愉悦与虚假的成就感,无助于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良好习惯。

    “整本书阅读”就是要读原著。感受那些文字,读懂整个的故事情节,认识故事中鲜活生动的人物,想象他们的举止言谈,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而认识当时的社会人生,思考名著的主题,对名著的语言文字做多元化的审美鉴赏。

    如何进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

    首先要确定阅读的内容和重点,还需要设置阅读任务。任务的构成应该包括:正确地选择版本,通读前言和回目;重点阅读小说的前五回,勾画主要人物关系图表;以两条情节主线为核心,通读相关情节并归类,认识小说的主题;深度阅读关键情节,理解它们在全书中的不同作用;体会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命运遭际,试做点评;品赏小说的语言,撰写评析短文,或练习仿写。

    当然,仅有“阅读”和小写作也还是不够的。新课标该项学习任务的全名可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研讨是增加中学生主体参与和体验难度的重要渠道。什么样的研讨才是有效的?一种好的研讨需要教师课前设计,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思考,要求学生小组开展互助式学习、讨论,推举小组代表课堂汇报交流;教师应善于从交流中发现闪光之处,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那些奇思怪想需要纠偏指误,不能因为学生观点新异,就一概视为“创新思维”予以认同,那显然是更为有害的误导。

    (俞晓红《<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与实践》,有删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充分肯定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对学生整合能力的强化,也指出了这种方式只集中在人物品评上的不足。 B . 不管是西方叙事学还是中国古典小说,都强调情节的“安排与组织”,而时下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C . “整本书阅读”必须要读原著。无论是简洁版、连环画版,还是电影、电视剧、戏曲等,都对“整本书阅读”毫无助益。 D . 材料三中,强调“整本书阅读”中的一个“整”字,突出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否定的是阅读的片段性和片面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运用跨媒介阅读教学模式,其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引入《红楼梦》相关影视、戏剧作品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B . “情节”是小说的核心要素,是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应关注之处,是研讨、鉴赏的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红楼梦》的情节。 C . “微时代”的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导致人们阅读能力渐趋退化,对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习惯没有帮助。 D .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对“整本书阅读”推行予以了肯定,也都对当前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3. (3) 结合材料,对如何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做法的阐述,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引导学生在跨学科融合创作中完成对人物个性和关系的把握,可采取“跨媒介学习视域下的创意读写”的教学模式。 B . 教师可以《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为突破点,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故事情节,培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发展整体阅读观。 C . 要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首先应确定阅读内容和重点,然后再设置阅读任务,最后认真落实,这样就能做好这项工作。 D . 在指导学生研讨时,教师可运用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思考,小组互助式学习、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等方式,并注意纠偏指误。
    4. (4) 从材料二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该结论形成的原因。
    5. (5) 周汝昌先生认为,“世人看《石头记》,多赞其写大排场,大局面举重若轻,笔力十分可观。我谓雪芹之笔能大能小,大则如屋椽,小则如绣针,大固可观可佩,而小却更觉有情有味”。请你就雪芹之笔“能大能小”各举一例,并作简要说明。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一课

    王熙章

    16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一有空我便溜到与中心相邻的“创世纪”网吧上网玩游戏,几个月下来,我微机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经常玩个通宵达旦。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网民中,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儿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把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黑地。

    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哟!”

    这话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城里极少能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章子,精彩,来,继续玩!”

    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不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3分钟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

    一晃7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

    这时,我的衣袋中只剩下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400元钱给我做生活费,我却将它们全都消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了口。

    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

    一听这话,我的脑袋便“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说他在城里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

    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他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

    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个小时内不缴清欠费,就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胆战心惊。

    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80元钱买给我的手表作抵押,谁知网吧老板竟然不屑一顾。父亲指着他身上那件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网吧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没钱玩什么游戏?乡巴佬!”

    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感觉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的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似的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去借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如见了瘟神,慌忙离去。

    “天哪,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弄钱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种害人的游戏!”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

    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

    (选自《当代微型小说精选》)

    1. (1)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塑造出方伯伯这一形象丰满的人物,使小说情节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B . “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一句中“神情古怪”一词表现了父亲看到“我”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惊诧感觉。 C . 小说中“我”对学习微机课程感到枯燥,却对网络游戏非常痴迷,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思考。 D . 这篇小说以“父亲的一课”为题,意在表现父亲对“我”的一次教育。小说以“我”沉溺网络游戏为开端,“我”到处筹钱替父亲还债是小说的高潮。
    2. (2) 小说为了营造情节的戏剧性,采用了什么手法?请分析这一方法使用的好处。
    3. (3) 小说描写了一位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这种方式,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异议,你的看法怎样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冯元字道宗。高祖禧,唐末官广州,以术数仕刘氏。传三世至父邴,广南平,入朝为保章正。元幼从崔颐正、孙奭为《五经》大义,与乐安孙质、吴陆参、谯夏侯圭善,群居讲学,或达旦不寝,号“四友”。进士中第,授江阴尉。时诏流内铨取明经者补学官,元自荐通《五经》。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邪?”对曰:“达者一以贯之。”更问疑义,辨析无滞。补国子监讲书,迁大理评事,擢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王旦闻其名,尝令说《论语》《老子》,群子弟侍听,因荐之。天禧初,数与查道、李虚己、李行简入讲《易》于宣和门北阁。迁太常丞兼判礼部、吏部南曹。皇子为寿春郡王,王旦又荐元宜讲经资善堂。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会遵度卒,擢左正言兼太子右谕德。仁宗即位,迁户部员外郎,为直学士兼侍讲。与孙奭以经术并进讲论,自是仁宗益向学。历会灵观副使、同判国子监。故事,国子监多宿儒典领,后颇用公卿子弟,任均管库。及奭、元并命,士议悦服。同知贡举,进龙图阁学士,预修《三朝正史》。为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兼群牧使,四迁给事中。元性简厚,不治声名,非庆吊未尝过二府。执亲丧,自括发至祥练①,皆案礼变服,不为世俗斋荐,遇祭日,与门生对坐,诵说《孝经》而已。多识古今台阁品式之事,尤精《易》。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无子,以兄之子譓为后。

    (节选自《宋史·冯元传》)

    【注释】①祥练,丧期或丧服。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B . 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C . 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D . 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 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是唐至清时期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C . 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北宋翰林学士承袭唐朝制度,仍掌制诰。 D . 谒通常指拜谒,也指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通名时使用的一种简易的名片。文中指拜谒。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冯元面对质疑,依然充满自信。他自我推荐精通《五经》,因年轻遭到谢泌的质疑,但是对于那些疑难经义,他能清晰流畅地进行辨析,后来被补为国子监讲书。 B . 冯元通晓经术,深得重用赏识。他和孙奭一同进宫为仁宗讲学,后来二人又一同进入国子监讲学,使国子监那些长期钻研经术的大儒们心悦诚服。 C . 冯元淡泊名利,性情简朴至孝。除了庆吊他不曾因他事去过二府;为亲人办丧事,只是根据礼仪规定穿戴衣服,遇到祭日,就只是和门生诵读《孝经》。 D . 冯元学识渊博,终日诵经不辍。他通晓《五经》,并且对古今台阁规格标准都有着很深的了解;直到他晚年的时候,大约三日还诵读一次《周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邪?”

      ②王旦又荐元宜讲经资善堂。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

    5. (5) 冯元淡泊名利,性情简朴至孝,体现在哪些方面?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乡子①

    【清】纳兰容若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 , 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注释】①本词为作者经塞外古战场时所作。②龙战地:指古战场。龙战,《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本指阴阳二气的交战,后代指群雄割据的争战。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中的“吴钩”原指吴国所制的弯形宝刀,这里是借代,泛指武器。 B . 上阕写景,通过古战场昔日之塞草霜风与今日之荒凉,传达哀伤之情。 C . 下片抒怀,历经残酷血战建立的霸业很快消失了,而英雄也终将老去。 D . 结句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蜀道难》中,写蜀道的开凿过程的句子是“。”
    2. (2)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警句“,可乎?”告诫人们对事物下结论前,要注重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不可妄加臆断。
    3. (3) 《客至》写招待虽寒酸简单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海棠花比较喜欢酸性土壤环境。因此,我们配置土壤时,。腐殖土本身是酸性的,加到土壤里,能够疏松透气,还具有丰富的营养,非常适合种植海棠花。

    , 比在室内养护效果更好。即便是在阳台,也要让它尽可能接触到室外的阳光和空气,并保证空气的流通和充足光照。

    此外,还要及时对海棠花进行修剪。海棠花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如果任由它生长,整体看起来会比较杂乱,影响美观,而且一些枯枝、弱枝、病虫枝的存在, , 导致没有充足的营养供给花朵,开花数量会变少。(     )。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有时常修剪,才能够让它造型美观,长势良好 B . 只有时常修剪,才能够让它长势良好,造型美观 C . 时常修剪,不仅造型更加美观,长势也会更好 D . 时常修剪,不仅长势会更好,造型也更加美观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2年春节期间,从央视春晚到各地方春晚,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的亮点节目并不少,大有______之势。除了《只此青绿》,央视春晚还推出了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戏曲荟萃节目《生生不息梨园情》、景观太极《行云流水》、武术短剧《乳虎啸春》、舞蹈《金面》等,从戏曲到武术,从名画到国宝,______

    国风热,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普遍提高,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化复兴带动了大众审美的提升。我们深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各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这是文化幸事,也是民族幸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宝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中华民族______的美学精神。只有把传统之美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______,作品才能传之久远,中华文化才能保持生命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火如荼     精彩纷呈     一脉相承     相辅相成 B . 争奇斗艳     精彩纷呈     一脉相承     相得益彰 C . 争奇斗艳     应接不暇     一以贯之     相辅相成 D . 如火如荼     应接不暇     一以贯之     相得益彰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各地春晚既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又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 B . 各地春晚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保持以往特色的爆款作品 C . 一大批爆款作品被各地春晚相继推出,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D . 各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作文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最近,高校传媒联盟向全国1021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80.8%的受访者表示,“有过事情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的经历,许多大学生过上了“倍速生活”。比如,49.36%的调查对象看电视剧等视频会倍速播放,81.39%则会边吃饭边做别的事,34.97%有过边洗澡边玩手机的经历……有受访者就表示,“高效率地完成一项任务,其实是一件很有快感的事情。”也有人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获不及预期”。对“倍速生活”,你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谈一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