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

更新时间:2022-09-10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1高三上·新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民众拥有充裕的公共精神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主观条件。基本层次的公共精神体现在社会生活领域,即公民对所属社会共同体公共利益的重视与保护;更高层次的公共精神体现在政治生活领域,是公民对所属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公共利益的忠诚与追求。这两个层次的公共精神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公共精神要求个体超越一己私利的藩篱,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公共事务。公共精神与个体的利益意识并不矛盾,公共精神倡导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对公共利益的重视并不是要抹去个体利益的独特性,而是要摒弃对个人利益判断的独占性,主张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要将个体提升到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得以满足的前提,重视个体对共同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公共精神的理念与狭隘的自私自利的观念是相对的,后者关注的仅仅是和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事务,如果参与这些事务能够给其带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直接利益,他们就会对这些事务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一旦公共事务涉及面广、影响人数众多,人们常常持“搭便车”的心理,企图通过其他人的参与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坐享其他人努力带来的好处。至于那些和自己无直接利益关系的公共事务,则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缺乏参与的热情和意愿。

    提升民众的公共精神,首要的策略是通过学校大力加强公共精神的理论教育。社会化过程贯穿于每个个体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但最重要的是前20年。学校是最为系统、最为有力的社会化媒介,面对的对象也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青少年群体。因此,可以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融入公共精神教育的内容,将其作为现代公民素养培育的重要面向。其次,政府作为民众公共精神培育的主导性力量,必须大力加强公共精神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延续和强化学校公共精神教育的成果。政府的宣传教育是通过制造一种强烈的情绪感召力来达到对公众的思想进行有意识引导的活动,实质上是通过引导公共舆论来塑造一种社会氛围,从而达到影响个体的目的。相对于以灌输方式为主的学校理论教育和以感召方式为主的政府宣传教育,现实的参与实践是一种更加直接、有效的公共精神教育形式,也是公共精神的生长点所在。公民气质的养成最终要在参与实践中才能得到升华。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政治上的美德实际上就和生活中的技艺一样,都是通过练习和不断的运用而积累起来的”。公共精神的培育以学校的理论教育和政府的宣传教育为前提,但通过外界导入的公共精神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只有在民众参与的自我实践锻炼中才能够得到巩固,也才能够将外在的规范性要求不断内化为个体的自觉意识。

    公共精神是一国民众道德素养的核心部分,民众具有充沛的公共精神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学校理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民众关于公共精神内涵与价值的理性认知,政府宣传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营造尊崇公共精神的浓郁氛围,民众自我实践教育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将公共精神理念内化与升华。三种公共精神教育的形式相互配合、协同增益。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7-27《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政治领域公共精神和社会领域公共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B . 个人利益判断的独占性,决定了主张个人利益必然会损害社会共同体公共利益。 C . “搭便车”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都是缺乏公共精神的体现。 D . 公共精神是道德素养之基,民众拥有公共精神,国家治理现代化就能取得成功。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围绕“公共精神”展开论述,对公共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做了明确阐述。 B . 文章厘清了公共精神、个体利益和狭隘的自私自利观念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C .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公共精神的策略,三种形式相互配合协同增益。 D . 文章的说理方式主要以道理论证为主,从辨析概念到提出对策,说理深透。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特定的个体对所属社会共同体行为规范的遵守、声誉的爱惜和责任的承担,应该属于基本层次的公共精神。 B . 公共精神的教育过程也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应贯穿于个体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但最重要的是前20年。 C . 学校公共精神教育的重点是公共精神基本意识与观念植入,学生进入社会后参与实践锻炼才能养成公民气质。 D . 政府宣传教育重在引导舆论,可以利用条幅、电子显示屏、网络媒体等形式宣扬公共精神理念和相关典型事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 (2021高三上·新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林清玄访谈录(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我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的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的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我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的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元素,而且,苏东坡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不是我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产生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都很从容,很轻松地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定见和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的,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上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

    ②观照文学哲学中的精神,沉默是重要的,因为“敛于中而发于外”,只有最坚挚的沉默后,才有最伟大的作品。这也便是朱子所说的“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如果未经深沉默想,所发出来的也一定是浮光掠影,不足为道了。(林清玄《灵性深处开莲花》)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访谈包括林清玄的作品风格成因、作品热卖原因,林清玄对国学热的看法、对慢生活的理解、对出版界商业炒作的态度方面的内容。 B . “清净心”“欢喜心”“平常心”“柔软心”是林清玄坚守的人生心态,也是他能写出清雅的文字的根本原因。 C . 林清玄觉得作品受欢迎和被理解是两回事,受到什么样的理解和欢迎无法预期,但让人读懂比受到欢迎更有意义。 D . 访谈中记者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以直切主题、直接发问为主,兼有推问、旁问,形式有是非问、特指问。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失去快乐的成功没有多大意义,这给予人们深深的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 . 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而一旦忽视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 C . 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他认为周作人太喜欢掉书袋,缺少对古典的深沉默想,发出来的一点点意见是不足为道的。 D . 对于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
    3. (3) 从文本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2021高三上·新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 鸢(节选)

    葛亮

    隔天的代数课,凌佐出了糗。众目睽睽之下,一问三不知,这让文笙很有些意外。散了学,他追上了文笙,说,方才课上,我读了一篇文章,写得太好。走了神。说罢从书包里拿出一张《新津报》。

    文笙便说,哪里出的报纸,我怎么没听过。

    凌佐搔了搔头发,说,我也不知道。我路过南市的时候,有人塞给我的。可是这篇文章写得真的好。这个河子玉,说的尽是我心里的话。

    文笙就接过报纸翻开,凌佐点了一下。他就看到一篇文章《再告救亡同胞书》。他阖上了报纸,四望了一下。

    凌佐说,你看一看,写得很好的。特别是“百团大战”那一段。依我看,如今日本人有了真正的对手。

    文笙听到,不禁心里一动,他想起了襄城一时间甚嚣尘上的,正是冯家二小姐通共的事。于是对凌佐说,我们做学生的,尽到本分就好,这些本不是我们能管的。

    凌佐说,怎么不是我们的事?

    文笙想一想,说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凌佐于是有些恼怒,说,卢文笙,你别和我文绉绉的。汪精卫的所为,你我都知道。事不关己,将来天津就是第二个南京。

    这一夜,文笙睡得很不踏实。朦胧间,出现了母亲的脸,这张脸又变成了大姨的脸,叶师娘的脸。慢慢地,这脸愈加清晰,最后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坐在一座土堆前,沉默不语。那座土堆突然裂开,里面是一具惨白的尸骨,瞬时便立在了他眼前。

    他惊醒了。外头是一枚下弦月。月亮的光线微弱,但如刀镰般锋利,将云霾裁开,且隐且行。

    重在课堂上出现的克俞,已不复以往的精神。青白着脸色,下巴上可见浅浅的胡碴。但他仍是一个尽职的教师。一如他的艺术观念,不太存在中西的界线。上课间隙,有时会出现一个面目可疑的人,立在窗边,或者门口,看一会儿,便走了。当然,这个人并不只出现在美术课上。但他似乎对克俞的课程十分感兴趣。后来有一日,消息传过来,说这个人是日本派驻在耀先的督导,负责监督老师的教学。而他曾通过校方要求克俞反省。理由很简单,他认为克俞对日本文化抱有成见,在课上援引的画例,从古至今,西洋到中国,甚而印度,竟完全与大日本无涉,无视中日共荣源远流长。如今不向日本的艺术致敬,便是中国人自己数典忘祖。

    再到上课的时候,克俞夹了一卷纸,微笑地走进来。他说,同学们,眼下忌讳多,西洋画讲不得,中国画也讲不得,那么我就讲讲我自己的画。昨儿刚画好,没容细琢磨,见笑了。

    学生们看他展开画幅,原本眼睛都有些怠惰,这时却发亮了。原来克俞画的,正是“耀先”的校园风光。且地分四季,一时一景。西澄春晓,夏至烟波,弘毅秋色。笔意时而柔曼,时而刚劲,轻描喻于重写。最后一张是他自己的住处。颜色顿时萧索了很多,题为“万象入冬”。学生们传看间,一面赞叹,一面竟有些唏嘘。一个男生说,老师画得好,如今入了冬的,岂止是咱们的校园。大家听了,就都安静下去。

    这时克俞向外看了看,笑一笑说,诸位同学,还有一张。大家看了后,定心有戚戚。

    他将这幅版画慢慢展开来,空气顿然凝滞。文笙见旁边的男生,已经露出瞠目的模样。不同于之前几张的简劲,这张画笔意的明艳华丽,显然可见画者的心力投入。画面上是一男一女,神情亲密。女的是着旗袍的中国少女,修身玉立,手中捧着一株盛放的莲花。然而她身边的男子,却是个着和服的青年,眉宇英武,手中执一株樱花,正将一朵摘下,别在女孩的发髻上。女孩垂首,看得见喜悦的颜色。他们的周边,天地间绘着百鸟朝凤,松鹤延年,这正是中国年画的气派了。

    克俞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学生们的迷惑,甚至于不明就里的忿然。他的目光望着教室的门口。这时响起了掌声,穿着黑西装的男人走了进来。学生们看着传说中的督导先生,用激赏的眼神望着克俞。他用十分流利的中文说,画得好!中日亲善,正如这画上男女的琴瑟和同。言未尽,意已达。变通则久。若时下中国的青年艺术家,皆是如毛老师这般识时务的俊杰,支那有望,大东亚共荣指日可待。

    克俞点点头,说道:先生,这画并没有你说得这样好,不过是些心里的想法而已。

    督导摆摆手,说,过谦了,过谦了。一边走出门去,临走站定,向克俞鞠了个躬。

    待他走远了,克俞淡淡一笑,将画幅慢慢翻转过来。

    学生们的窃窃私语,忽然间如被凝固了一般。文笙定睛一看,也不禁屏住了呼吸。这幅亲善主题的版画,乾坤颠倒后,是另一幅图景。一个面目狰狞的日本兵,正举着刺刀,站在中国的地图上。他的脚下,是无数愤怒的拳头。而那跃飞而起的凤凰,是一句用花体写成的英文:Get out of China!

    教室里,响起了嘹亮而由衷的掌声。文笙想,督导先生或许听不见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有关月光的自然环境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暗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并含有一种象征意味。 B . 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叙述用语简洁凝练,不事雕琢,人物对话十分典雅,展示出各自不俗的文化修养。 C . 小说没有设置复杂的冲突矛盾,而是截取青年学子生活的横断面,以小见大,体现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 D . 小说以一幅颠倒乾坤的图画有力地揭露日寇的侵略事实,同时也对所谓的“中日亲善”予以辛辣的讽刺。
    2. (2) 小说中关于凌佐与文笙交谈的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 (3) 教师克俞为什么要向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万象入冬”图景?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4. (2021高三上·新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自雍州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久之,稍以为然,相谓曰:“斯人公卿子弟,志气若是。今人人皆云‘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吾闻王者不死,斯人再三获济,岂非其人乎?”由是渐敬密。密察诸帅唯翟让最强,乃因王伯当以见让,为让画策,往说诸小盗,曾下之。让悦,稍亲近密,与之计事。密因说让曰:“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委弃东都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

    让乃令密建牙,别统所部,号“蒲山公营”。密部分严整,凡号令士卒,虽盛夏,曾如背负霜雪。躬服俭素,所得金宝悉颁赐麾下,由是人为之用。麾下士卒多为让士卒所陵辱,以威约有素,不敢报也。李密说翟让曰:“今东都空虚,若将军能用仆计,天下可指麾而定也。“乃遣其党裴叔方觇东都虚实。留守官司觉之,始为守御之备,且驰表告江都。密谓让曰:“事势如此,不可不发。今百姓饥懂,洛口仓多积栗,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豫备,取之如拾遗耳。”庚寅,密、让将精兵七千人出阳城北,逾方山,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 , 道路相属。

    朝散大夫时德散以尉氏应密,前宿城令祖君彦自昌平往归之。君彦,博学强记,文辞赡敏,著名海内 , 吏部侍郎薛道衡尝荐之于高祖,高祖曰:“是歌杀斛律明月人儿邪?朕不须此辈。”密素闻其名,得之,大喜,引为上客,军中书檄,悉以委之。丁未,密使其幕府移檄郡县,数炀帝十罪,且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祖君彦之辞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委弃东都/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 B . 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委弃东都/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 C . 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委弃东都/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 D . 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委弃东都/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襁负,以带系财货负之于背,文中指年老与年轻的人背负兴洛仓的粮食。 B . 海内,即国境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C . 移檄,古代官方文书的合称,用于征召、晓谕和嘉奖,文中指发布文告。 D . 炀帝,指隋朝的皇帝杨广,“炀”是他的谥号,即去礼远众,逆天虐民。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密从雍州逃出来后,往来于各首领之间,向他们游说夺取天下的计谋,逐渐获得这些首领的信任与尊重,被认为有志气。 B . 因为翟让实力强大,李密拜见翟让,给他出谋划策,武力征服其他小股盗匪,让他们归顺翟让,趁机劝说翟让起兵消灭暴君。 C . 李密听从翟让的命令建立自己的营署,统帅自己的部众,他的部队纪律严明;李密将珠宝全赏赐给部下,人们乐于为他效命。 D . 李密劝说翟让攻打洛口仓,他们率领精兵从阳城北出发,越过方山,从罗口袭击,攻破兴洛仓,打开粮仓,听任百姓取粮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遣其党裴叔方觇东都虚实。留守官司觉之,始为守御之备,且驰表告江都。

      ②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豫备,取之如拾遗耳。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2021高三上·新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四镇薛侍御东归

    岑参

    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

    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

    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稀。

    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

    【注释】①天宝十四年前后,诗人供职于封常清幕府。安史之乱初起,封常清受命征剿安禄山,因仓促而兵败,被削官。这首诗就作于此时。②陇雁:飞越陇山传递家书的大雁。③柴扉: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叙事抒情,诗人泪送薛侍御东归,“独”字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 . 颔联运用反问手法,写了作为门客的诗人因得罪了将军而感到无所依靠。 C . 颈联运用梦境表情达意,“阔”字写路途遥远,“稀”字表明信息难通。 D . 诗歌语言通俗,言辞凝滞,体现出诗人的愁肠百结,读来令人满目凄然。
    2. (2)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六、情景默写
  • 6. (2021高三上·新乡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甫《登高》一诗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
    2. (2) 《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
    3. (3) 《观沧海》中,写沧海之上水波荡漾,岛屿高耸的诗句是“”。
七、选择题组
  • 7. (2021高三上·新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提起景泰蓝,可谓____________。景泰蓝即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制作技艺是“燕京八绝”之首,清末有诗日“就中绝技高天下,压倒五洲景泰蓝”,这表明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就达到了____________的地步,用这种技艺制作出的工艺品因为使用的珐琅釉以蓝色为主,故这种全属器被称之为“景泰蓝”。

    传统的景泰蓝是由铜胎制成的,中国工匠不断____________,改进工艺,研发出改良版的、更加精美的景泰蓝制品,并且将原来的70种釉彩颜色扩充到600种,极大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景泰蓝制造工艺复杂繁多,分为设计、制胎,指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只要有一道工艺稍有差池,这件作品便会成为废品。景泰蓝艺术中包含了造型艺术、装饰艺术、环境艺术、空间艺术等,所以欣赏方法___________。近年来,景泰蓝作为国礼,多次向世界展示了泱泱大国的风采。景泰蓝以其华美之姿,成为中国形象的极佳“代言人”,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独特的历史韵味和现代魅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大名鼎鼎    巧夺天工    革故鼎新    不拘一格 B . 家喻户晓    炉火纯青    革故鼎新    与众不同 C . 大名鼎鼎    炉火纯青    守正出新    不拘一格 D . 家喻户晓    巧夺天工    守正出新    与众不同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燕京八绝”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之所以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下棋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B . 父亲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萌芦的人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 C . 在亭中俯瞰这一片荷塘,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 .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用这种技艺制作出的工艺品因为使用的珐琅釉以蓝色为主,故这种金属器被称为“景泰监”。 B . 因为用这种技艺制作出的工艺品使用的珐琅釉以蓝色为主,故这种金属器被称为“景泰蓝”。 C . 因为用这种技艺制作出的工艺品使用的珐琅釉以蓝色为主,故这种金属器被称之为“景泰蓝”。 D . 用这种技艺制作出的工艺品因为使用的珐琅釉以蓝色为主,故被称之为“景泰蓝”。
八、选择 简答
  • 8. (2021高三上·新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了保质期还能不能吃?在我国,食品超过保质期后,生产厂家就不敢保证其安全性了,但不是说它一定就不安全了。从理论上讲,超过保质期的食物不应该食用,但目前没有绝对的规定。如果过了保质期,一般在食品贮存条件达标、包装完好、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也是可以食用的。

    其实,在保质期内,食物会发生很多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比如奶粉打开包装久了会出现结块的现象,饼干暴露在空气中会变潮发软等,这些食物干燥、受潮、结块等的现象都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一般不会有对人体产生影响,但是口感会差很多。食物的化学过程,主要包含脂肪的酸败、食物本身的酶催化水解等。       , 例如酸味、馊味等,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比如,食用油在酸败过程中可能产生过氧化物等,使用酸败的油烹饪食物可能会产生环氧丙醛等,这些物质可能会危害人体健康。生物变化是指微生物的繁殖,以及微生物毒素的分泌。       , 最好尽快丢掉,不可再食用了,否则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在食物超过保质期短时间内,如果食物未发生霉变、酸腐、异味等质量变化,仍可食用,但不建议食用。某些容易滋生细菌发生霉变的食物,如鱼、奶、蛋类、糕点类,尤其是油、糖含量较高的食物,如果超过保质期了,最好不要食用。

    保质期内的食品也不一定就是安全的。保质期只是生产厂家给消费者的一个食用口感和安全性的最佳承诺时期,食物的保质期与食物的贮藏条件和包装有关,如果没有按照厂家标注的贮藏条件保存,或食物在贮藏过程中被虫咬,或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等不可抗力的影响,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 (2) 根据以上文段的内容,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要求:语言流畅,简洁明了,逻辑严密,不超过50字。
九、材料作文
  • 9. (2021高三上·辽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2020年东京奥运会,于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在日本首都东京举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历史的角度看金牌。113年前,我国还未取得举办奥运的资格,但我们企盼金牌;89年前,刘长春只身代表中国参加奥运空手而归,我们渴望金牌;37年前,许海峰一枪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辉光乍现;13年前,我们举办奥运,金牌数达到世界第一,举国欢腾,却逐渐陷入对金牌的“魔怔”;2016年里约,中国金牌数大幅下滑,舆论哗然;如今,中国队金牌失落,拒绝反感者有之,亦不乏鼓励安慰之声。

    金牌的确重要。它是中国运动员优秀的表征,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望、是民族自豪和自信的来源,亦是一定程度上国家强大的体现。

    但金牌也不重要。如今我国力增强,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不必再为奥运会上得几块金牌而揪心。我们应更享受奥运的过程,更接近奥运精神的本真。

    学校拟举办一场辩题为“过程更重要/结果更重要”的辩论会请你根据以上所给材料选择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