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锦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质量检...

更新时间:2022-09-15 浏览次数:8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 1. 学习隋唐史后,你认为下列表述中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
    A . 政权分立 B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 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2. 杜甫在《春望》中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导致“国,破”的直接原因是爆发了(    )
    A . 玄武门之变 B . 安史之乱 C . 黄巢起义 D . 陈桥兵变
  • 3.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宋太祖任用文臣做知州,其共同目的是(    )
    A . 巩固边疆 B . 整顿吏治 C . 创新管理制度 D . 加强中央集权
  • 4. 岳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将领,他的事迹数百年来一直被民众传颂。如示意图能够反映他所生活时代的是(    )
    A . B . C . D .
  • 5.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指他(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C . 开通京杭大运河 D . 实现国家统一
  • 6. (2021七下·清远期中) 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这可以推测出唐太宗(    )
    A .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B . 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 . 注重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D .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 7. 某同学学习历史时的课堂笔记上记有“供人们娱乐的场所‘瓦子’”;“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杯酒释兵权”三项内容,它所反映的朝代是(    )
    A . 唐朝 B . 宋朝 C . 明朝 D . 清朝
  • 8.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东京城的繁荣景象。下列现象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
    A . 锦帛铺临街开店 B . 小酒馆悬挂招牌 C . 书店售卖活字印刷书 D . 说书人讲述窦娥的故事
  • 9.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材料说明北宋时期(    )
    A . 四川地区经济领先全国 B .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C . 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D . 纸币完全取代了铁钱
  • 10. 下图是某书的目录节选,这反映了北宋(    )

    A . 开创科举制度 B . 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 . 分割宰相权力 D .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 11. (2022七下·禅城期末) 制作卡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制作了资料卡片(如下图)。他学习的是(    )

    A . 澶渊之盟 B . 宋金对峙 C . 蒙古崛起 D . 明朝建立
  • 12. “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它的生产技术曾在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中详细介绍,该书是(    )
    A . 《本草纲目》 B . 《天工开物》 C . 《农政全书》 D . 《牡丹亭》
  • 13. 下列地图从图1到图4呈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 . 由分裂走向统一 C . 中央集权加强 D . 经济发展逐渐繁荣
  • 14. (2021七下·长兴期末) 这座城市的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这座城是(   )
    A . 杭州城 B . 南京城 C . 西安城 D . 北京城
  • 15.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明朝八股取士的危害是(    )
    A . 禁锢思想,扼杀人才 B . 中断了儒家思想的传承 C . 使科举考试失去了公平性 D . 打击了汉族知识分子
  • 16. 用年代尺梳理历史事件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下列年代尺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    )

    A . 开展对外交往,促进经济发展 B . 加强控制地方,巩固专制制度 C .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D . 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 17. 据史书记载,1628年陕西北部“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由此,直接导致了(    )
    A . 元末农民起义 B . 明末农民起义 C . 满洲的兴起 D . 吴三桂降清
  • 18. 下列选项中,对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概括准确的是(    )
    A . 盛世繁华与危机潜伏 B . 帝国统一与儒术独尊 C . 民族交融与政权并立 D . 国门洞开与危机深重
  • 19.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许在广东停泊交易。不得赴广东以北如宁波等地,“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掉至广(指广东),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反映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 . 闭关自守 B . 重农抑商 C . 重文轻武 D . 全面开放
  • 20. 清朝有部小说,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小说可能是(    )
    A . 《三国演义》 B . 《水浒传》 C . 《西游记》 D . 《红楼梦》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 21. 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 , 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从东汉后期起,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加上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南方进入经济开发时期。两宋时,南方经济总量超过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1. (1) 材料一中是隋朝开凿的什么水利工程?起到什么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使农民“衣食有余”而采取的措施?历史上把他的统治称作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归纳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4. (4) 请根据以上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 22.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中外交流成为主流,边疆稳定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德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尤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网之。”

    ——《中国通史》

    材料四:

    1. (1) 材料一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处应该填写的人物是?
    2. (2)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宋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这时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四,图一中所示的两名人物都名垂青史,请分别写出他们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光辉伟业。
    5. (5) 图二中清朝政府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在①③处设立的管辖机构分别是什么?清初时,在②处发生的抗击殖民侵略的史实是?
  • 23. 中国古代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制度。它们均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从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材料三:

    朝代 组织机构 作用
    明朝 A 是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
    清朝 B 是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 (1) 材料一中“改用考试的方法”的制度是什么?并简要指出该制度的积极作用(写出两点即可)。
    2. (2) 材料二反映了元朝为加强统治,所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3. (3) 请写出材料三表格中A、B所代表的组织机构名称。
  • 24. 科技是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

    材料二: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 , 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

    ——杨亮《海上新“思路”》

    材料三: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一卷第13章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材料一所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重大发明?其发明者是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发明的两大突出的优点。
    2. (2) 说一说材料二中海上丝绸之路“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技术原因。(答出一点即可)
    3. (3) 根据培根的评述,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火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4. (4) 当前我国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此你有何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