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道路支撑
②中国日趋增强的综合国力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的理论支撑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的文化支撑
①第一阶段是从2020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②第一阶段是从2020到203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第二阶段是从2035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④第二阶段是从2035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①“户户分田包地”收入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②“人人持股分红”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
③收入分配方式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④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水平
①中共中央公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②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编纂民法典的目标,为我国的民事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
③基层党组织向人民群众宣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④党组织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带领基层群众为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努力
①中国以其鲜活的理论自信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②伟大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大踏步赶上和超越时代的重要法宝
③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顺利开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①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新时代
②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③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④明确党的性质宗旨,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①实现了对入驻职能部门的监督全覆盖,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
②践行了数字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
③保障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提高了地方社会综合治理效能
④回应了群众的期盼与诉求,有利于整合部门资源提升办理效率
①中央文件起草组充分调研,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形成《建议草案》
②国家发改委起草《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十四五”规划的建议》
④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纲要》
①人民政协在发挥参政议政的功能
②我国各民主党派积极建言献策,为脱贫攻坚作贡献
③各民主党派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我国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道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
①形成自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②促进乡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③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④发挥村委会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实现中国梦,维护人民当家作主地位
③坚持和巩固人民主体地位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①政府运用法治思维满足人民对教育公平的所有需求
②政府机关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③党中央加强教育生态建设,查处培训机构经营行为
④学校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更好发挥育人主体功能
①社会纠纷已经不再发生
②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
③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
④公民的一切权利都受法律确认与保护
①科学立法为维护公平正义奠定基础
②坚持依法独立公正审判防止冤假错案
③健全追责问责机制纠正执法乱作为
④坚持以事实为准绳,以法律为依据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在顶层设计上强化了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的统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集资源、促进竞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能源和生态环境市场,加快构建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体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行业进入壁垒,着力推动营商环境改善。
结合材料,请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三楼第九展厅的“小康宝鼎”镌刻的32字铭文,记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以民为本,吾党所向。民族复兴,百年担当。摆脱贫困,全面小康。惠此中华,以利四方。”曾经的贫困县、贫困村,产业兴了,出行易了,房子新了,环境美了,人气旺了。一个个山乡巨变,一幅幅锦绣画卷,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不变追求。历史性的抵达,往往也意味着开创性的进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易地搬迁群众从山沟搬出来了,还要“稳得住、能致富”;贫困群众脱贫了,但一些乡村的产业基础仍相对薄弱,还需要努力让群众增收的路子多起来;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群众还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党和国家为人民“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的原因。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在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上升为国家政策的过程中,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代表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2017 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201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由民法总则与经过常委会审议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并形成的民法典草案,并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民法典草案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今年两会期间,根据各方面意见,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10余处。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民法典的颁布,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面依法治国持续推进的生动写照,也是我国民法理论和话语体系不断发展的有力见证。
专家指出:民法典的编纂是我国科学立法的典范。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立法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说民法典的编纂是我国科学立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