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2-09-12 浏览次数:24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国际歌》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影响巨大。毛泽东在1930年7月所作的《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词中就有“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的文字,显示了《国际歌》对中国革命带来的巨大震撼。这首歌在与自我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上,生动地体现了其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作用。

    1923年在中国传唱的《国际歌》,其中“让思想冲破牢笼”要求青年们从思想上解放自我,极大地促进了青年对自我主体性的认同。我们在研究信仰问题时可以发现,青年通过信仰使得自己有了一种明确的指向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称为“立志”。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不是指学习一般的客观知识,而是青年的一种通过对终极理想的追求,以求获得自我主体性的指向。这种追求和指向就是一种信仰的象征。

    《国际歌》还鲜明地提出“是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人民”是共产党人的“上帝”;“人民至上”应该是青年信仰形成的根本理念。对青年来说,所谓信仰就是站在人民面前的良知与敬畏。信仰的形成是经验的与实践的,信仰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本身,是我们生存的价值所在,信仰的核心在于人的生命中的一种对于崇高的知觉,如孔子的仁、孟子的良知、老子的道,一种与超越个体生命的绝对价值的密切关联。因此,信仰更多是人的个体与终极理想的相遇,是对人和人类的解放。人与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是共产主义革命世界性的体现。青年的信仰是与世界意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世界理论。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也是世界性的。青年的视野当以世界为基本单位,以世界衡量世界,以世界衡量国家。在近代历史上,德国、日本、俄国、中国等国的年轻人对于国家意识的觉醒,以“青年”的身份对现代国家形成的积极参与,构成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国家形成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从信仰的角度来看,青年现象虽然是一个群体现象,但实际上是年轻人作为个体对世界的全面关怀,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历史的终极目标的认识和认同。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因此,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在这青春化的时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上培养青年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摘编自吴端《试论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从理解《国际歌》的信仰意义中展开》)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际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影响巨大,决定了年轻人国家意识的产生。 B . 《国际歌》促进了中国青年在思想上的自我解放,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震撼。 C . 《国际歌》让青年获得了自我主体性的指向,对青年信仰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D . 信仰的核心是人生命中的一种对于崇高的知觉,也是我们生存的全部价值所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了《国际歌》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作用。 B . 文章通过对孔子“志于学”的分析,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志”的内涵。 C . 第三段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人民的关系,并指出了青年信仰形成的根本理念。 D . 第四段引用报告论证了现代国家形成的重要特征是青年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指出了历史由劳动群众创造的唯物主义观点。 B . 青年首先要在思想上求得自我解放,才能通过自己的信仰来立下明确的人生志向。 C .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青年要坚持“人民至上”,站在人民面前要有良知与敬畏。 D . 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离不开青春化的时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新京报:这本书的书名叫《史记的读法》。你讲《史记》为什么要从司马迁写《史记》的视角出发?

    杨照:司马迁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他处在一个特别的时代,有着特别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他有着特别复杂的心灵结构。在阅读《史记》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真切地认识到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我们就没有办法确切地了解《史记》。这是我多年探究《史记》所得到的结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阅读《史记》。这是一种特别有收获的读法。

    我提倡读《史记》需要“历史式的读法”。我们要了解司马迁和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司马迁写《史记》的历史观。我们一般读《史记》基本上用的就是“文学式的读法”——我们喜欢读《史记》里精彩的故事,对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有所认同。不过,因为司马迁的作者意识太强大了,所以除了“历史式的读法”和“文学式的读法”之外,我们还要对司马迁的心灵和精神再多一点认知。

    新京报:司马迁写《史记》基本以人物为中心。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对中国古代的历史书写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到现在,很多人对历史的理解还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杨照:这种现象是一种遗憾。这起源于大家对于司马迁的误会。纪传体是被纳入到中国正史的书写体例,而《史记》被放在正史第一的位置。这中间经历了很多波折。中国正史中的纪传体,其实和司马迁写的纪传体是不一样的。

    二十四史里面的大部分史书,一定有本纪和列传。可是,司马迁不是这样架构他的《史记》的。《史记》里有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司马迁之后的史家没真正把握司马迁写纪传体的精神,这是令人遗憾的。二十四史里许多正史里并没有志书。《汉书》还继承了志书。志书是脱离人物的制度史。《史记》之所以有志书这种体例,是因为司马迁太了解历史上有太多东西不能用人物来解释。在司马迁所记录的时代里,有着许多种计算时间的方式,所以这时我们需要“表”才能够厘清历史脉络。书和表在《史记》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司马迁笔下的本纪,并不是有着帝王将相的史观。对司马迁来说,本纪只是《史记》的一部分。他把本纪放到《史记》的最前面,不是因为本纪最重要,而是为了方便。司马迁用本纪来进行断代,并展开该时代的主要政治事件。这并不是替帝王立传的写法!

    汉高祖的事迹被大量地记载在《高祖本纪》上。但是,如果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并理解刘邦,至少还要看《项羽本纪》。其实,刘邦的许多事迹写在了《留侯世家》《陈相国世家》和《淮阴侯列传》里。因此《高祖本纪》并不是刘邦的传记。这是个误会。

    之所以有人会认为,以人物、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史观是来自于司马迁,这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割裂的方式去读《史记》。一般来说,我们读《史记》只读几篇本纪和列传,这并没尊重司马迁创作时搭建的架构,也没有理解司马迁背后的野心。司马迁不是为了歌颂帝王将相,恰好相反,他抒发的是官吏的抗议。《史记》的构架和背后的史观、心灵和精神,在班固之后都没有被传承下来。这才是我今天试图去还原司马迁的本相和《史记》完整内容的原因。

    新京报:为什么司马迁的这种结构没有被后来的史书传承下来呢?

    杨照:因为他的史学观念太过于超越了,超越了他的时代,超越我们一般的观念。司马迁的野心是要整理从他那个时代往前能够追索到的所有人类的经验。司马迁不只有这么庞大的野心,还有可执行的方法,并产生了相应的书写架构。古往今来,很少有这种野心的历史学家。在21世纪,我

    们似乎看到了一些类似的野心,比如《人类简史》。初看到《人类简史》时,我们会被吓一跳,作者怎么敢把完整的人类历史放进一本书里面呢?但司马迁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史记》比《人类简史》的表现方式更具吸引力。

    (选自《新京报·专访杨照》)

    材料二:

    《史记》一书,是以纪传为本体,以八书为总论,以十表为附录之一部自成系统的历史著作。司马迁把过去零碎散乱的史料,分别归类于各人之纪传而演绎之;然后于八书中总其历史时代的背景而作归纳之叙述;最后,则于年表中,排比年代,以求从时间的关系上推求其彼此间之关联。故归纳、演绎、排比,实为纪传体历史方法构成的要素;而其表现的形式,则为纪、传与书、表。

    同时,在纪传中,又以本纪为纲领,而以世家与列传演绎本纪的内容,使本纪、世家与列传,构成无形的连锁。然后再以全部的纪、传与书、表相关联。这样,就构成了纪传体历史方法之整然的体系。

    在叙述方面,于纪传中,司马迁已经把眼光注射到历史上的社会之各阶层人民的形形色色的活动,注射到历史上的社会之每一个角落的民族,从社会的上层到社会的下层,从中国的本部到中国的四周,无所不纪。于八书中,他不仅注意到礼乐、律历,而且也注意到平准、河渠,注意到天官、封禅,从经济、政治乃至意识诸形态,无所不书。于十表中,他已经知道详者纪月,次之纪年,又次之纪世;从三代下迄汉武,其间诸侯将相,无不依次为表。

    (选自翦伯赞《论司马迁的历史学》)

    材料三:

    七年樗里疾卒。击楚,斩首三万。魏丹为相。

    十九年

    十二年

    二十六年

    二十九年秦取我襄城,杀景缺。

    十二年

    二十四年秦使泾阳君来为质。

    八年楚王来,因留之。

    二十年与齐王会于韩。

    十三年齐、魏王来。立咎为太子。

    二十七年

    三十年王入秦。秦取我八城。

    十三年

    二十五年泾阳君复归秦。薛文(孟尝君)入相秦。

    九年

    二十一年与齐、韩共击秦于函谷。河、渭绝一日。

    十四年与齐、魏共击秦。

    赵惠文王元年以公子胜为相,封平原君。

    楚顷襄王元年秦取我十六城。

    十四年

    二十六年与魏、韩共击秦。孟尝君归相齐。

    (选自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1.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观点中杨照与翦伯赞不相一致的一项是(   )
      A . 《史记》的架构体现了司马迁处理历史的方法。 B . 阅读《史记》先从“本纪”开始,再到其他体例。 C . 《史记》是包括“纪传、书表”在内的整体,不可分割。 D . 历史的叙述要涵盖社会的各个层面。
    2. (2) 有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准备围绕“司马迁笔下的项羽”作深入研究,下列做法不符合材料指导思想的一项是(   )
      A . 阅读《太史公自序》,了解司马迁的写作精神,深入他的心灵世界,注重研究的归因意识。 B . 了解《史记》的互见法,阅读《高祖本纪》,换个视角看项羽的所作所为,强调比较分析。 C . 查阅《史记》中的“秦楚之际月表”,了解他灭秦兴楚、称弱失败的过程,增强联系意识。 D . 参看《汉书·陈胜项籍列传》,比较它和《史记·项羽本纪》的叙写差异,强调客观叙述。
    3. (3) 材料二中,翦伯赞认为“年表”是“以求从时间的关系中推求彼此间之关联的”。请阅读材料三的表格,写出有关“秦与他国关系”的三条推断。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落葵

    简媜

    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好,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人总是企求圆满,寻常人情如此,平凡的生活事物也用心营造,期待在众物皆备的情境下,开始释放情感,使人与物相互交融而享有美好。

    所以好花需配以好瓶,置于厅堂中最好的位置,又讲究地铺设娟秀的桌巾作为底衬,如此,才放心赏花。这固然是人的本性,精心去实践一份美,但牵涉的细节有些非人能控制。小处瓶花如此,扩及人情世故亦是如此,往往可得者十分不及三,美无法圆满地被实现,人也在缺憾中惊心度日了。

    或许行年渐晚,深知在劳碌的世间,能完整实践理想中的美,愈来愈不可得,触目所见多是无法拼凑完全的碎片。再要苦苦怨忿世间不提供,徒然跟自己倒戈而已。想开了,反而有一份随兴的心情,走到哪里,赏到哪里。不问从何而来,不贪求更多,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最后一次相别。

    遇见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去夏台风季节,菜价翻了好几次筋斗。我们决定自力救济,到那块六十多坪的荒地上找去年种的地瓜叶。空地挨着屋舍,平常多余的花籽、树苗随手乱种,长得最好的当然是五节芒、杂草。还好,地瓜命硬,勉勉强强夺了一方土地,叶子又瘦又小,摘不到几回,束手无策了。

    后花园鱼池畔,搭着的一面网墙上,落葵任劳任怨爬出半壁江山,由于阳光不足,倒像一队老兵残将,仗还没打完,个个病恹恹地躺在路旁呻吟。我打量了半天,该下山买菜认输呢,还是再撑几天尊严?落葵是民间常见的草药之一,据说有利肠胃亦能降火,抬眼一看,它又像背医箱行吟江湖的大夫,顺着墙根网壁爬,一路悬壶济世。春日结紫珠果时,曾摘了一碗,捏破珠果,滤出紫液用来染素棉纸,倒也淡雅。早知落葵的叶可食,平日太平盛世没机会吃它,不知味道如何?想必比王宝钏苦守寒窑摘食的马齿苋要好吧。

    果然香嫩滑口,也可能心理因素,愈是缺菜愈渴望食蔬,吃起来添了珍贵之感。菜荒解除前,那棵落葵早秃了。恢复菠菜、小白菜、水蕹的日子后,偶尔食箸之际,还想起落葵的救命之恩,它的香嫩是真的滑入记忆了。

    没想到还有一次缘。某日上山,原想找一棵去年发现的薏苡,却意外在杂树间看到丰饶的落葵丛,赶紧跑回家叫人手,拿个大篓子去摘落葵。那条路是荒径,虽人迹来往,恐怕认得落葵的人不多,就算看到,也不晓得它是鲜美的野菜。

    我们摘到日暮黄昏才歇手,欢愉地像诗经时代的女人背一大篓野菜回家,连续几天,餐餐有一盘快炒蒜爆的葵叶,它特有的嫩液也成为舌瘾了。

    吃光最后一把落葵,相约再采。才几天不见,那条荒径已被全部清除,想必是附近那位勤劳的老妇,她常常开垦废地,撒菜籽、搭瓜棚,用红塑胶绳围出一畦畦菜圃。诗经时代人人可采的野菜一下子变成现代老妇的私人田园。她并不知道镰刀扫倒的,除了落葵还有很多可以用来烹茶祛暑的青草。至少,她不知道落葵有多好。

    我仍记得那丛丰饶的落葵,野外第一次相逢也是相别,但在记忆里,仍是最好的一次。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初见落葵的喜爱和感激,到再见落葵的惊喜和欢愉,再到最后落葵被清除后的伤感,作者的情感脉络清晰。 B . 作者认为,在劳碌的世间,人总是不能实现圆满,再要苦苦一味心生抱怨,那就是徒然与自己为敌。 C . 第5段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中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又引出后文中与落葵的相遇,并照应题目。 D . 作者眼里的落葵味道鲜美,用处多,还曾有过救荒救命之恩,落葵的这些好,也许是那位老妇人体会不到的。
    2. (2) 本文行文构思颇有匠心,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 , 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兵分四翼噪而          前:前进 B . 钦宗金帅营              诣:前往 C . 金人曰                 绐:欺骗 D . 留守何                 预:预先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 .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 .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 .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 . 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 . 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 . 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 5. 古代诗歌阅读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 (2)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2. (2) 《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建筑之多的句子是:
    3. (3) 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三、语言文字运用(26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今天,改革精神更饱满,改革士气更____。40年改革开放,为亿万中国人烙下鲜明的精神印记,成为当代中国昭彰的精神标识。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我们有发展的心气,有奋斗的劲头,有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必须以少年心气、青春姿态,坚定改革激情、唤起改革壮志、激发改革决心,闯难关、啃硬骨头、蹚险滩,在实践中求真知,推动改革航船行稳致远

    今天,改革价值更笃定,改革力量更____。“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40年来,(        )。过去6年多,中国的改革用一项项的____举措,回应百姓呼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它们让公平可及、让群众受益。新时代改革开放,让创造活力

    不断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交汇着历史与未来,影响着中国与世界。今天的中国,国家的现代化与民族伟大复兴____,走的是一条改革开放之路。未来,中国仍然要靠“关键一招”赢得明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顽强  雄伟  掷地有声  众彩纷呈 B . 振奋  澎湃  掷地有声  交相辉映 C . 振奋  雄伟  铿锵有力  众彩纷呈 D . 顽强  澎湃  铿锵有力  交相辉映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激发改革激情、坚定改革壮志、唤起改革决心,啃硬骨头、闯难关、蹚险滩,在实践中求真知,推动改革航船行稳致远。 B . 唤起改革激情、坚定改革壮志、激发改革决心,蹚险滩、啃硬骨头、闯难关,在实践中求真知,推动改革航船行稳致远。 C . 唤起改革激情、激发改革壮志、坚定改革决心,闯难关、蹚险滩、啃硬骨头,在实践中求真知,推动改革航船行稳致远。 D . 坚定改革激情、激发改革壮志、唤起改革决心,闯难关、啃硬骨头、蹚险滩,在实践中求真知,推动改革航船行稳致远。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数劳动者渴望美好明天,用双手推动改革的进程,更书写下自己精彩的人生。 B . 无数渴望美好明天的劳动者用双手推动改革的进程,也书写下自己人生的精彩。 C . 无数渴望美好明天的劳动者书写下自己精彩的人生,也用双手推动改革的进程。 D . 无数劳动者渴望美好明天,书写下自己人生的精彩,也用双手推动改革的进程。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古诗中有“____”,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____的“山踟蹰”,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而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____。

    (        ),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本应____的,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杜鹃花中杜鹃啼  花枝招展  附会  甘拜下风 B . 杜鹃枝上月三更  花枝招展  附和  自惭形秽 C . 杜鹃花中杜鹃啼  姹紫嫣红  附和  甘拜下风 D . 杜鹃枝上月三更  姹紫嫣红  附会  自惭形秽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杜鹃这种鸟从情感上说,还是非常可怜的 B . 杜鹃这种鸟从认知上说,是很与众不同的 C .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 D . 杜鹃这种鸟在生存学上,是很懂得借力的
  • 9. (2018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在下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自学所需“入门书”所包含知识的文化程度通常要高于自学者的文化程度。对于低于中学文化程度的初学者来说,中学的语、数、理、化、史、地等教科书可作为入门书;,中专或大专院校的教科书可作为入门书;对于有一般的大学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某些专家的权威性著作可作为入门书。自学者选择入门书时,,对自己的文化程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知底,好高骛远,只会欲速不达;其次要虚心请教“过来人”,许多成功者都是自学的过来人,,就必须向这些“过来人”请教,以获取他们的经验。

  • 10. 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抽样调查是根据部分实际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标志总量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从若干单位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单位来进行调查、观察,用所得到的调查标志的数据以代表总体,推断总体。与其他调查一样,抽样调查也会遇到调查的误差和偏误问题。当然,抽样调查可以通过抽样设计,通过计算并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把代表性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四、写作(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一次,陶行知演讲前拿出一只大公鸡,按住它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随后,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地上,自己后退几步,公鸡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把知识硬灌给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肯定会有效果!”

    材料二:

    在2021年央视春晚相声节目《如此家长》中,爸爸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给他报了语文、数学、英语补习课程,并将画画、书法、钢琴、舞蹈等才艺作为必修课,还别出心裁地要求孩子学爬旗杆、耍飞叉、打弹弓、捏面人、吞铁球、嚼灯泡等所谓“绝技”。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