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2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18 浏览次数:112 类型:中考真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 1. (2022·大庆) 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 chéng)。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juān)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 2. (2022·大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qì)    罚(chéng)临(wèi)  深(wù)痛疾 B . (hè)    恨(zèng) 狭(yì)   面面相(qù) C . (mǎo)   狡(xiá)  渎(xiè)  众取宠 (huá) D . (xiáng) 难(jié)  料(suò)  人飞船(zài)
  • 3. (2022·大庆)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霍金尽管被疾病困在轮椅上,但仍锲而不舍 , 创作了一系列科学著作。 B . 诸葛亮,殚精竭虑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心中所系是兴复汉室的伟业。 C . 对于孩子的坏习惯,他总是不以为然 , 觉得这些都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D . 一些消费者只关注商品外包装而忽视其内在价值,这种做法无异于买椟还珠
  • 4. (2022·大庆)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每当回忆起初中四年的学习生活,老师那严肃的神态,亲切的话语,耐心的指导,总浮现在我的眼前。 B . 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的“顽症" ,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C . 游客在名胜古迹上刻字、涂划等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D . “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的大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
  • 5. (2022·大庆)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阊,居民聚集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间,贫者居住间左,富者居住闻右,故以“闻左"来指代贫苦人民。 B . 庄子,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C .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D .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小说描绘了奇幻的海底世界,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 6. (2022·大庆) 用课文原句填空。
    1. (1)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2. (2)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3. (3)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4) __,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5. (5)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6. (6)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王之涣写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的《望岳》中“”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 7. (2022·大庆) 结合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

         宋词是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起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 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二者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感情婉转。

  • 8. (2022·大庆) 口语交际。

    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表达不得体的两处是( 只填序号)。

    这次我们从全国各地回到①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②的恩师黄教授祝寿。黄教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黄教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③给我们几个高足④ , 我们都感到十分高兴。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6分)
  • 9. (2022·大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拉杖无时夜叩门。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 B . 五、六两句在写诗人流连忘返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 . 七、八两句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D . 在诗中,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2. (2) 当你的朋友因身处困境而烦闷失意时,你认为这首诗中的哪一联最适合用来劝慰朋友?并说明理由。
  • 10. (2022·大庆) 古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中,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逕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 , 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 确实。④浣;洗。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答之(    )

      便还家(    )

      病终(    )

      而妇人井且浣衣(    )

    2. (2) 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当立者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 . 太守即遣人随往          故人不独亲亲(《大道之行也》) C . 江北之俗                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D . 余顾慕之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马说》)
    3. (3) 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 . 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 . 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C . 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 . 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4. (4) 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B . 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谊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 C . 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 D . 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
    5. (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 11. (2022·大庆)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摘自张江《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有删改)

    [材料二]

    调查数据显示: 90.89%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 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

    认同度

    能够激励自我克服困难

    83.3%

    有助于树立三观、确立理想

    73.9%

    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生活

    52.8%

    能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优良品质

    17.3%

    对自己毫无意义

    3.2%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认知来源情况

    认知来源

    影视剧

    81.8%

    教科书

    72.4%

    学校活动

    58.39%

    网络媒体

    45.6%

    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

    25.2%

    (摘自吴茜《青少年红色经典书籍阅读调查及出版建议》,有删改)

    [材料三]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红色经典《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刷中,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欣赏这样的影视剧,观众能在热血沸腾的历史中审視自己,收获历经坎坷却又一往无前的担当和勇气。

    (摘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有删改)

    1. (1) 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红色经典”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核心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B .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很高,都能发现其对自身的意义。 C .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青少年对红色经典的认知来源是影视剧。 D .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人物形象立体丰富、个性鲜明、可信可亲。
    2. (2) 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3. (3) 从时代和个人角度看,为什么要传承红色经典?请结合材料和材料三简要回答。
  • 12. (2022·大庆) 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各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波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波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停滞不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 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義之的《兰亭集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达·芬奇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无数次重复画蛋中,寻找规律,画出个性,才成就了他“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 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摘自《解放军报》,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要善于“折叠”自己。 B . 第二段用红军四渡赤水的事例来论证分论点,既生动具体又有说服力。 C . 作者认为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很可能会事与愿违,遭遇失败。 D . 文章引用罗曼.罗兰、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折叠”需生动的重复这一观点。
    2. (2) 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请结合全文回答,如何“折叠”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 13. (2022·大庆)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与狼共舞

    唐俑

    ①在进出拉萨的必经之路上,我拦下了一辆拉柴火的卡车。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

    ②司机扎西是个强悍的藏族汉子。汽车平安无事地把险峻的念青唐古拉山抛在身后,进入相对平坦的羌塘草原反而出了麻烦。待我从梦中惊醒,汽车已经离开公路几十米被一块面积不大的沼泽地紧紧地包住了。扎西没解释出事的原因。他去了公路,希望能

    碰到一辆过路的车。但这种希望很渺茫,因为这条路常常是一整天也碰不到一辆车。

    ③太阳下山后气温骤然下降,估计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我们爬上汽车,往下扔了足够一个晚上用的柴火,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火焰就跳跃了起来。几颗寂寥的星星在头顶发出黯淡的光,草原在火光的映衬下更加苍茫辽阔。

    ④扎西拿出奶茶和干羊肉,请我共享食物。我只喝了一点奶茶,起身离开火堆。西叫住了我:“你不要命啦?如果不想让狼吃掉,就回来听我唱歌。”

    ⑤我惊讶于扎西歌声的柔情,以及从柔情里分娩出来的苍凉和无奈。我问扎西唱的

    是什么歌。“在那雪城高原,有我美丽的姑娘……扎西说,“还有……狼!”“还有狼?”“在你身后!”我一回头,(A)果然看到两只阴森森的小灯笼,那是狼的眼睛。我知道几乎所有的野兽都怕火,狼也不例外,可是那只狼却不怕。我看到它的神情充满了哀怨。这个细微的发现相当重要,它直接改变了我对狼的态度。

    ⑥“你别动,待我把它解决了!”扎西这样吩咐的时候,我看到他已经把尖刀对准了狼腹,准备投掷。

    ⑦“等等!”我急忙阻止扎西,“它是一只母狼!它肚里有孩子。扎西师傅,难道您没看出来吗?”

    ⑧“管它是公是母,反正是狼。不杀死它,它就要吃掉我们。它肯定饿极了!”

    ⑨“不对!它如果要吃掉我们,早就动手了,用不着等我们发现它。”

    ⑩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同情一只狼。难道就因为我们同为孤独者吗?孤独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至少消除了我的防范。这是一种无法按常理解释的心理,姑且叫做同病相怜吧。

    ⑪我相信那只狼是孤独的,否则它不会单独出现。我又发现,(B)那只狼不仅是一个大腹便便且非常瘦弱的准母亲,还少了一条后腿,至少那条腿的脚掌不见了,这使它的腿看起来像一根弯曲的长了毛的棍子

    ⑫我试图说服扎西将他的羊肉分一点给那只狼。

    ⑬扎西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同意了我的请求。当扎西把火拨旺时,我却发现狼不见了。扎西又唱了一些我听不懂的歌,喝光了那瓶酒,摇摇欲坠地睡觉去了。后来,我抗不住疲倦,速述糊糊地睡了过去。不过我很快就醒了,是被一种低沉的哀嚎惊醒的。是它,那只狼!这一回它再也不怕火了,因为它离火堆很近,近得伸手可触。就在那时,我意外地发现它身上结满了冰。。(平邑金银花实验学校李传鹏输入)

    ⑭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将扎西没有吃究的羊腿拿在手里,扔给了它。狼仿佛笑了一下,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我静静地看它吃肉。我很想知道它在想什么。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是一种强烈的母爱,才使它放弃了坚守了多年的某种特性,被迫跟它的天敌接近……

    ⑮我感到这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夜晚。那只狼,就这样带着诗意,走入了我记忆的永恒。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小说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便于抒发“我”内心的独特感受,读来真实可信。 B . 小说讲述了“我"与扎西荒野遇狼,我劝阻杀狼、救助母狼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深思。 C . 第④段作者写“狼仿佛笑了一下”这一细节,是为了突显狼狡猾凶残的本性。 D . 扎西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然对狼有着惯性思维,但还是同意了我的请求,可见其善良的本质。
    2. (2) 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A)处运用的修辞手法是,通过对狼的眼睛的刻画,表现了我看到狼时的最初感受。

      (B)处运用的描写手法是突出了狼的惨状,表达了我对狼的怜惜。

    3. (3) 文章第③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4. (4) 通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那只狼,就这样带着诗意,走进了我记忆的永恒”?
三、作文(50分)
  • 14. (2022·大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英雄辈出。我们常常仰望那些光芒四射的英雄,惊叹于他们的伟大成就。

    材料二: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创造了丰硕的劳动成果,迸发出闪亮的精神火花……

    《孤勇者》中唱到,站在光里的是英雄,污泥满身的亦是英雄。相信你心中也有一个英雄,结合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心中的英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