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 出处 |
十六国时期,南凉开国君主秃发乌孤在河西“务农桑,修邻好”。 | 《晋书》 |
前凉沙州制史杨宣在敦煌郡”引甘泉修阴开渠"“堰水溉田,人籁其利”。 | 《汉唐西域与敦煌郡大事记简辑》 |
前秦王苻坚在“建元之末,徙江汉之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 | 《晋书》 |
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 )
1、 |
我将根捂法律发表意见 |
2、 |
我将把最好的意兕贡献给城邦/贡献给雅典人民 |
5、 |
我将揭发那些被抽签选中任命而据我所知不适合服务于议事会的人(公元前403/402年添加) |
10、 |
我将不会投票支持任何违背法律之事 |
上表为古代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成员就职时宣誓的部分誓词。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
材料一:唐代人们在保持饮食的主体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饮食的艺术欣赏功能和养生保健功能。唐朝的饮食文化十分兴盛。在扬州、长安、洛阳、广州等大城市里,“街店之内,百种饮食,异常珍满”。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水陆珍馔,应有尽有。唐朝饮食文化与外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
——摘编自马瑞祾《浅析唐代的饮食文化》
材料二:在1750一1850年这段时期,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工厂系统的渗透为欧洲人生产了数量越来越充足的食物原料,创造了品种越来越多的工业化食品。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食物贮藏技术的不断进步,食物在欧洲人的饮食生活中变得既便宜又充足。欧洲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人们消费的食物原料的区域性逐渐淡化,食物种类日益增多,质量也日趋符合科学的标准。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一:1901年到1911年,被称之为中国的“日本教学的时代”。这期间留日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了“留日潮”;日本也是晚清作为教育制度改革的参照,清末新政中的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制定过程体现最为明显:日本教习和顾问大量出现和存在。晚清教育改革过程中日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日本成为晚清教育改革的重要参照,并不是因为日本自身教育的发达…“日本学习欧美,故其强同于欧美。吾若学习欧美如日本,则其强亦必如日本然”。
——摘编自许宪国《日本对晚清教育改革的影响分析》
材料二:党在东北解放区针对教育工作,实行了先抓中等教育,优先培养干部;改革旧的教育制度、肃清旧观念,用新的教育思想培养新人;发展初等教育:开展冬学运动,提高全民素质;规范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建设发展助力等措施。1946年,党还在东北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确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一摘编自李元峰《党在东北解放区教育工作的几个特点》
材料一:北洋政府时期税制总体仍保持半殖民地化、征税主体分散化、税捐类型多样化的税收特征,主要表现:一是继晚清将海关税的征管权、保管权、提取权置于洋人之手后,文将盐税的诸多权利让渡给了洋员系统。同时中央税权限于一隅,税收不#国用。二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互争税权,各种苛捐杂税驳杂混乱。从民国元年至十五年,关税收入共达91307万元,但其中仅民国六年至十五年就支出偿付外债52790万元,再加上一些地方截留关税,实际中央收入仅京师税务监督署所收税款。
——摘编自王宏顺《民国时期税收探析》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了“滞胀”时期。面对这种情形,新经济自由主义乘机而起。这些学派强调市场机制作用,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进行了税制改革,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回升,赤字大幅度缩减,有些国家还出现了盈余。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又进入低迷阶段。
——摘编自李齐云,杨连鹏《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所得税制改革概况与分析》
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表3为史书所记载宋代几位名臣良将事远。
姓名 | 官职 | 事迹 |
杨业 | 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等。 | (业)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
包拯 | 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
范仲淹 | 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 | 岁大蝗早,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 |
苏轼 | 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凤翔通判等职,并出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 | 既至杭,大早,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筮粥药剂,遣使换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
——据《宋史》等整理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