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专题复习:议论...

更新时间:2022-10-31 浏览次数:82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

    《只此青绿》“出圈”:魅力从何而来?

    以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2022年央视春晚亮相后,引起热议。

    《只此青绿》为何能这么“火”,是什么魅力吸引观众?近日有媒体专访《只此青绿》总编导周莉亚、韩真和领舞孟庆旸,揭秘这一现象级舞蹈诗剧背后的创作历程。

    [演员说]

    ①孟庆旸回忆,整整5个月时间,几乎每天从早9点到晚9点,除了在舞蹈房训练,她就在学习和了解宋代文学和绘画,还去故宫博物院观摩相关展览,完全放弃了其他所有工作,只专心于对角色的塑造和学习。

    ②孟庆旸说:“有一天,我想,我对‘青绿’付出了很多,‘青绿’赋予了我什么?我想答案就是这种慢下来的力量。这种来自中国文化的智慧,她让我平静地认真地面对当下,可以面对任何即将到来的事。这条道路,没有尽头,我还会继续走下去。”

    ③每次当帷幕拉开,孟庆旸都会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在舞台上。她说,做了十年舞者,传播弘扬中国文化是自己的使命,“特别是当我看到,很多国外的观众也会来透过这些舞蹈作品了解中国文化,我更会觉得自己承担起了这份使命”。

    [编导谈]

    ①中新社记者: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海内外产生热烈反响的原因何在?

    ②周莉亚:《只此青绿》的热演,体现了当代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正身处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它成为寄托这份文化自信的载体。

    ③当代人们的爱好多元化,对于自己热爱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精力去研究。我们发现许多观众主动到网上分享观剧心得,甚至惊讶于观众对作品的研究如此细微,因此一直收集观众反馈,对作品进行修改和调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它的魅力在于,哺育我们灵魂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广大观众之间,浪漫的双向奔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观众从网上观看,表达对《只此青绿》的喜爱,体现了世界各国民众追求美好的共同价值取向。

    ④中新社记者:一般舞蹈作品叫舞剧,为何《只此青绿》称作舞蹈诗剧?

    ⑤周莉亚:舞蹈诗剧是我们提出的新概念,《只此青绿》是一次创新创排。此前,舞剧多是以故事逻辑推进。我们第一次尝试用一个大写意,淡化叙事,以情感逻辑推进。着力传统美学,用舞蹈语言表现诗的写意、画的留白,最终达到作品与观众之间的精神共鸣。

    ⑥中新社记者:您想过作品会“出圈”吗?它呈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⑦韩真:创作时我们没想到它会“出圈”。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学、诗词歌赋以及绘画等,告诉当代的我们,中国人充满诗性。对于这点,我们在创作时一直很自信。

    ⑧中华文化在不同时代拥有不同气质。我对宋代文化的理解,一个关键词是“温厚”。宋代的国人有着一种内敛含蓄的筋骨和力量。

    ⑨《只此青绿》展现出来的是古人静谧、雅致的状态。我们在细节处下足功夫。比如舞蹈动作和演员神态,淡化情绪,展现东方式的温婉;高耸的发髻与蓝绿相间的服装,是层峦叠嶂的写意表达,这些都让人眼前一亮,画作得以在舞台上真正“活”过来。

    [官媒解]

    ①《只此青绿》的付出有了回报,他们呈现的舞台,让许多人为之鼓掌。从视觉效果来看,《只此青绿》定然可以拿到满分。若是只看了春晚的版本,建议各位去看《国家宝藏·展演季》的版本,那是整个舞蹈诗剧最后一小节,浓缩了精华,也表达了内涵。当灯光一打下来,你会发现,为何舞蹈演员要穿这种配色的衣服,明明这样的衣服走起路来十分艰难,也进行不了太大的舞蹈动作。你会明白,为何舞蹈演员要梳这样的发髻,明明不是很好看,甚至还有点像《凤囚凰》当中的“缝纫机”。原来,这是将山峰拟人,发髻可以有山峰的走势,衣服上的颜色便是《千里江山图》的配色,在灯光下,呈现的便是画中的场景。

    ②观众看《千里江山图》看的是画,但是《只此青绿》却将其内核展现出来。在完整版《只此青绿》中,青年舞者张翰扮演王希孟,从少年为何作画,如何作出画,最后喜极而泣全部表演出来。舞美编排和服装配色都是满满的宋代风,这是融入了王希孟的故事。编者从《千里江山图》寻找灵感,却将《只此青绿》成为画与人情感的连接,当看到王希孟最后哭泣,看到宏大音乐背景下,每位舞者定格,那一刻大家才了解这幅画的震撼之处。

    (来自中国新闻网2022年04月01日,有删改)

    以下是网友们对专访的跟帖,请结合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偷菜菜啦:刚才挑战了一下青绿腰,刚要跟我妈妈显摆一下,突然重心偏移倒了。

    今天19:48 来自Note 9

    ↖转发点赞评论4

    小胖不胖:《只此青绿》里演员的妆容好有意思,除了发髫和服装,还有那个远山眉。

    今天20:45来自iPhone客户 端

    ↖转发2点赞10评论

    头像很糊:我觉得这个节目不大适合在春晚上演,服装太过素净,音乐略显沉闷,和春节喜庆的氛围似乎不搭。

    45分钟前来自iPhone客户端

    ↖转发点赞评论2

    1. (1) [任务一]阅读“演员说”,就网友“偷菜菜啦”的做法,跟帖发表你的看法。
    2. (2) [任务二]请你结合对材料的理解,简述“远山眉”妆容的设计意图。

      远山眉:眉形细长,颜色略淡。

    3. (3) [任务三]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分点提炼,替网友“漫步侠”补全理由。

      漫步侠:我觉得这个节目很适合在春晚上演,因为

      5分钟前来自华为Mate 4

      ↖转发点赞评论

  • 2. 阅读

    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陈凌

    ①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2021年恰是农历辛丑牛年,人们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

    ②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做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⑥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必定“牛气冲天”。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04版,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本文论证的思维导图。

      提出论点

      阐释“三牛精神”的时代内涵。

      论点提出论点:①

      论述论点

      分论点一

      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是因为牛具有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格。

      分论点二

      分论点三

      总结论点

      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2. (2) 下面三句话是从文章③④⑤段的开头抽取出来的,请你将它们填入文中相应的位置,并谈谈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

      A.“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

      B.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C.“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

      ①第③段( )

      ②第④段( )

      ③第⑤段( )

      好处:

    3. (3) 把下面的材料作为论据补充到文章,你觉得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范仲淹出身贫苦,自强不息。他幼年丧父,随母改嫁,长大后得知身世,独自前往应天府求学。读书期间,他刻苦自律,倍受磨难,却笃学不辍。《宋史·范仲淹传》记载,“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如此者三年,后终考取进士。

  •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宁作我”方能成我

    陈大昊

    ①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名士殷浩与权臣桓温齐名,桓温常有竞争之心,每每要与殷浩一比高下。殷浩对此回应道:“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②某种意义上,“宁作我”,就是要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找到方位,在波涛汹涌的浪潮中岿然不动。但在现实生活中,抵达“宁作我”的境界,殊为不易。在我们身边,有的人会产生“卿不如我”的傲气,有的人则会发出“我不如卿”的喟叹。在人与人的对比中,无论是略逊一筹,还是甘拜下风,难免打破平静的心境,让内心起了波澜。

    ③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与我周旋久”,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然而,想抵达“自知”的境界谈何容易。有的登高望远,便自视甚高,忘记了“只缘身在此山中”;有的自甘堕落,总觉得与失败结缘,久而久之便深陷泥淖,消极怠情;有的寄人篱下,盲从盲信,毫无主见,随波逐流。事实证明,一个人倘若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始终坚持自我、勇于战胜自我,心理就容易被外界影响,思想就容易被外物奴役,行为就容易被外力裹挟。长此以往,最终只会弄丢了自己。

    ④由此想起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安排一批经过测试确属“心理健康的正常人”分别充当看守和囚犯,结果,无论是看守还是囚犯,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角色改变,各自沉湎于相应情境而无法自拔。翻看那些落马官员的忏悔录,也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他们常常陶醉于为官的角色,在高高在上的“失重”状态下飘飘欲仙,在欲壑难填的“超重”状态中腐化堕落,走上了贪腐的不归路,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⑤为官从政难在不忘初心,做人做事更是如此。著名画家丰子恺曾说:凡做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前进路上,信息的迷雾、信念的迷失、成长的迷茫,都会成为“宁作我”的障碍;变动的世界、个人的眼界、做人的境界,都会影响“宁作我”的坚守。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始终保持“我是谁”的自省、“宁作我”的自信和“勿忘我”的自律,看淡世俗眼光,看轻世间纷扰,看守住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才能避免成为“别人的影子”“他人的复制品”。

    ⑥歌德说:“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从来没有不需要抵抗重力的飞翔,也没有随随便便、轻而易举的成长。一个人真正的敌人是自己,真正的成功是“成我”。无论是面对未知的前路,还是身处人生的低谷,只要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一个人就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宁作我”而成我。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 (4) 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 4. 读下文,回答问题。

    还是要提倡说真话

    ①不知何时何因,“提倡说真话”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而谁能讲真话谁也就有了值得大家称道的美德。可见讲真话之难。如果不难,也就用不着“提倡”了,也算不上什么“美德”了。

    ②古今中外从未听说过谁以讲假话为荣,也从未听说过有人公开去赞美一个天天讲假话的骗子。因为大家都知道讲假话违背天理正义,只有讲真话才是做人的本分。 一个人一生讲真话,即使没有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辉煌业绩,他也可以毫无愧疚地说自己达到了做“人”的起码标准。相反,如果一个“伟人”说假话连篇累牍,习以为常,则距离做“人”的标准也就非常之遥远了。我看,说真话假话也是道德范畴美与丑的分野。

    ③楚楚风范,甚至有些假话比真话还悦耳动听,所以孰真孰假还需要人们动一番脑子。有些假话,可能永远不被说破,而有些假话则很容易被戳穿。如过去说亩产能达到几千斤几万斤粮食,有实践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为什么那假话能风靡全中国呢?可见,鉴别假话还不算太难,最难的是敢于揭露那些说假话者。所以就有了“提倡说真话”这个课题。讲真话必然要涉及讲假话者和爱听假话者,就要冒一点风险。如果你讲的真话是诸如夏天太热冬天太冷之类,当然不会有人找岔子。如果是说个别单位假报成绩:他那里学雷锋仅在嘴上说说就吹嘘成已经“扎扎实实”“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了;他那里仅订出几条廉政措施公之于众就夸耀成绩如何辉煌,而实际上贪污受贿、请客送礼、行业不正之风依然如故。当人们都在兴高采烈为那些虚假的东西拍手叫好的时候,你在那里揭老底岂不讨人嫌?!轻则说你不识时务,重则说你戴着有色眼镜专看阴暗面。所以讲真话需要勇气,需要胆略,一不怕讥笑,二不怕孤立,三不怕栽赃陷害,相信真理的声音终究不会窒息的。

    ④敢于讲真话就是针对讲假话的,而且不是针对一般无关宏旨和大局的讲假话,主要的是针对那些当权者为自己升官发财牟取私利所讲假话说的。这些人手中有权,一句话就能使你受到伤害。你要讲真话揭露人家,自己首先要做到无私无畏,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一个人死都不怕,别人也就奈何你不得了。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为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做出了贡献,就当前来说,这也是十分难得的。

    ⑤提倡人们讲真话能为讲真话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地方兴旺发达的表现。如果人们在谎言和空话面前无动于衷,人云亦云,那么那个地方的工作十之八九是不能真正开展并取得成效的。有识之士应该碰碰这个地方。我们党确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习近平同志关于讲实话办实事的教导,就是我们手中的武器,有了这个武器,正气必然战胜邪恶,阳光必然战胜阴霾。

    1.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第②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主要目的是:
    3. (3) 第③段“讲真话必然要涉及讲假话者和爱听假话者,就要冒一点风险”一句中“风险”在这里是指什么?为什么讲真话就要冒一点风险?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 (4)   作者说:“提倡人们讲真话能为讲真话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地方兴旺发达的表现。”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你认为自己该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做点什么?
  • 5. 阅读

    敬业绘就“最美”人生

    马祖云

    ①“最美医务工作者”“最美公务员”“最美志愿者”“最美铁路人”……一段时间以来,“最美”成为互联网上的热词。一个个“最美”人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辉映在各条战线。他们以精彩的故事、不凡的业绩,展现了砥砺奋进的姿态、绚丽出彩的人生,生动诠释了令人感佩的敬业精神。

    ②爱岗敬业,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劳模精神的重要内涵。共和国宏伟大厦是由一个个行业、一个个岗位的“砖瓦”筑就的。立足平凡岗位、人人争先创优,“百职如是,各举其业”,方能众志成城、集聚众力。三百六十行,倘若每个人都能立足平凡岗位,齐心敬业、履职尽责、勤勉奉献,我们就能汇聚起强大正能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注入蓬勃生机与活力。正因此,敬业精神既关乎个人成长成才,更关乎国家的兴盛、民族的复兴。奋进新征程,我们应该怎样以行动诠释敬业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敬业之道蕴含爱业、勤业、精业之精神,值得我们为之践行。

    ③敬业,首在爱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是一种朴素的职业情感。爱之愈深,则敬之愈真。爱岗,彰显的是乐业,展现的是执着。葆有这样的职业观,就会自觉把工作当事业干,将小我融进大我,在小舞台上演出大戏剧。从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书记,到无惧风险、完成特高压带电作业的“禁区勇士”……观察那些“最美”人物,他们皆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榜样,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达到了“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事实证明,“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才能平淡中见奇、寻常中出彩,在新时代的大舞台上绽放个人梦想。

    ④敬业,要在勤业。业精于勤荒于嬉,立足本职岗位勤勉工作,是一种职业操守、职业品格。勤劳、勤勉、勤恳,意味着务实奋斗。事业的成功,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无论从事何种行业,都需要用奋斗铸就“最美”,以拼搏实现理想。获评全国“最美公务员”的浙江“90后”科技警察钟毅,为了跟疫情赛跑,争分夺秒攻关,使“健康码”成功投入抗疫,并迅速推广到全国。惟拼搏者不凡,惟实干者出彩,惟奋斗者英勇。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勉奋斗谱写最美壮歌。

    ⑤敬业,还需精业。精通业务,体现着职业上的价值追求。在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应当努力求精通、谋创新、出精品。这需要涵养“择一事终一生”的倾心专注,“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坚持不懈。各行各业的“最美”人物,往往都是追求卓越、业务精进。全国劳模、“最美职工”潘从明能从铜镍冶炼的废渣中提取8种以上稀贵金属,只看溶液颜色便能精确判断99.99%的产品纯度。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找难题、啃难点、攻难关”的呕心沥血。经验表明,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只有坚韧不拔的勇者,才能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

    如果说事业是航船,那么敬业就如同风帆。敬业笃行,推进人生实现从平凡到伟大、从优秀到卓越。激扬敬业精神,扬帆远航、乘风破浪,我们必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02月04日第04 版)

    1. (1) 议论性文章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请根据我们学过的《敬业和乐业》以及本文内容,补全下图。

    2. (2) 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3. (3)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下面的材料能否支持第③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年轻时就痴迷于杂交水稻育种工作,九十高龄仍沉醉其中,病危之际还在关心稻子的长势。

  • 6.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以创新之光照亮“裂痕”

    刘根生

    ①有人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新事物诞生时难言完美,拥抱“裂痕”,变痛点为亮点,才能赢得成功和进步。

    ②所谓“裂痕”,常常体现为某种缺陷,但这样的缺陷不会是永远不变的。因发射时枪口跳动幅度大而影响射击精度,驳壳枪问世后曾长期遇冷。然而,通过平放射击,枪口跳动对精度影响小了,连发时相当于小型冲锋枪,特别适合游击战。因录音技术不成熟,早期的唱片容量只有5分钟,开发有声读物项目一度遭到反对。然而,面对市场需求,密纹唱片实现技术突破,放音时间大幅延长。今天,智能手机已趋普及,有声读物产品日新月异。人们不断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踩着成功的阶梯步步上行。

    ③拥抱“裂痕”,意味着要敢闯敢试,不可万事俱备再付诸行动。“中国天眼”构想提出时,重重困难令人感觉“不可能完成”。但历时22年,难关逐个被攻破,“大国重器”终于落地。廖俊波在福建省政和县任县委书记时说:“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靠改革优化环境,在破解难题中走特色化路子,他带领大家把县域经济从省末位变成增长速度“省十佳”,印证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事实证明,守成者没有前途,逢山开路才有希望。

    ④数学家陈省身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因为次次考100分需要连细枝末节都反复训练,哪有精力思考和探索?所以,既要努力学习,又要避免“满分损失”。这也启示人们,无“裂痕”未必好。现实中,有的人面对成果评审,放弃“有缺陷的突破”,选择“平庸的完美”;有的人罹患改革拖延症,不确保万无一失,就不敢先行先试。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并非否定多思,而是提醒人莫因患得患失走向思而不行。“万物皆有裂痕”,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出现。纠结于完美主义,坐等万事俱备,只会错过探索发现的惊喜。

    ⑤创新可分为两类:一是“从0到1”,一是“从1到1个亿”。前者是原发性创新,属于垂直进步;后者是推陈出新式创新,属于水平进步。实现科技领跑,需要更多的“从0到1”。而过程中充满“裂痕”,往往是“从0到1”的显著特征。宁要“有缺陷的突破”,不要“平庸的完美”,创新之光才会照亮一处处“裂痕”。进而言之,探索在前,总结在后,先行先试,以立促破,也是改革深水区的常态。

    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成功不等于成熟,完成不等于完美,“美好”永无止境。新矛盾如同“裂痕”,既映照着缺憾、不足,更孕育着希望、机遇。一次次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一次次在新起点上超越自己,前行的道路自会越走越宽广。

    1. (1) 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作者开篇亮明观点:万物皆有裂痕,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才能赢得成功和进步。 B .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守成者没有前途,希望我们都成为逢山开路者,敢闯敢干,不断超越自我。 C . 文中以孔子否定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事例,在对比中论证纠结于完美只会错过探索发现的惊喜。 D . 作者把创新分为两类,“从0到1”和“从1到1个亿”,这样的语言表述简洁凝练,生动形象。
    2. (2) 结合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借用关联词来推进论证的。
    3. (3) 下面两则材料可以证明文中观点,你准备把它们分别放在哪一段?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选自罗迦··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材料二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选自陶行知《创造宣言》)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好奇心乃开拓创新之剑

    米继贤 张荣刚

    ①“长胡子的男人更扛揍”“人类的六大恶心因素”“游戏成为多动症治疗处方药”……日前,第九届菠萝科学奖开奖,来自不同国家的9位科学家和好奇心人士获奖。

    ②有趣的外壳,严肃的科学精神,正如菠萝的味道又酸又甜一样,菠萝科学奖被称为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奖”,旨在褒奖有想象力、有趣味性的科学研究,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数钱可以减轻疼痛”“蚊子为什么不会被雨滴砸死”……这些天马行空、脑洞大开的科研成果,看似都是“无用良品”,却是在“向好奇心致敬”,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发现未知的探索之旅。

    ③哲人有言,一看见星星,我就开始做梦。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代表着人的求知欲。没有好奇心,就会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就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如同射箭没有靶子,难以刨根问底做进一步的探究。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用反复实验、矢志攻关就可以了,而提出新的且有意义的问题,却需要奇特的想象力、深邃的洞察力,这才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④“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习主席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多次提到“好奇心”,指出“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好奇心是开垦未知之犁、开拓创新之剑、科学发现之母。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以单纯的好奇心而非功利心来驱动,看似无用乃至荒谬、荒诞的研究,实则暗合科学发展规律,真理可能正以某种形式存在其中。

    ⑤回顾科学发展历程,许多重大的原创理论或发现,都源于不经意间的好奇心。从牛顿被苹果砸中发现地球引力,到伽利略思考吊灯为什么左右摇晃提出单摆等时定律,再到魏格纳看世界地图萌生大陆漂移说的想法……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人类在好奇心驱使下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历史。细细品味“天问”“希望”“勇气”“机遇”等火星探测器的名字,亦能感受到人类渴望探索浩瀚宇宙的不懈追求。

    ⑥战争是最少保守的领域,是最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活动。永不满足于现状、永不画下句号、永不言败,是创新的原动力。点燃创造的火花,可能是一次天真的遐想,也可能是一次浪漫的幻想。现在的“90后”“00后”官兵,从小生长在互联网时代,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我们要营造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土壤和环境,呵护好官兵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永葆创新的冲劲,勇闯“无人区”,敢捅“天花板”,不断创造“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奇迹。

    (选自《解放军报》2020年11月4日)

    1. (1) 本文标题新颖、形象,请简要分析。
    2. (2)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列举牛顿、伽利略、魏格纳等人的事例有何作用?请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个事实论据。
    4.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菠萝科学奖被称为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奖”,说明这个颁奖活动不受人重视,哗众取宠。 B .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引用习主席的这句话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 C . “回顾科学发展历程,许多重大的原创理论或发现,都源于不经意间的好奇心。”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D . 本文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恰当地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深入细致地论证了论点。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材料]

    链接一 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1. (1)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2. (2) 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 (3) 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材料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9. 阅读《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完成题目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 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1. (1) 请简述本文的写作目的。
    2. (2) 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 (3) 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4. (4) 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5. (5) 通读全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利剑和精神。 B . 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⑥段分析问题,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C . 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D . 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 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真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1. (1)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2)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3.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
    4. (4) 培育工匠精神与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的论述有什么相同点?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踏上新征程,更需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

    董晓伟

    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3月5日,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学雷锋纪念日。

    ②从一名普通士兵,到成为时代的楷模、民族的脊梁,是什么能让雷锋的名字刻在亿万人民心中?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是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精神不仅成了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还激励了无数人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③雷锋精神既是永恒的,也是与时俱进的。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被发扬光大的志愿精神就是时代赋予雷锋精神的新内涵。从用私家车义务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爱心志愿者,到把自家酒店房间拿出来、免费让医务人员住的酒店老板;从通宵达旦、给医院赶做1800份早餐的餐馆厨师,到将一份份饭、菜送到医院和居民身边的外卖小哥……居民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网络志愿者、文明志愿者、民兵志愿者等,以实际行动书写了抗疫期间的“雷锋故事”,共同汇集起如海一般深沉的中国力量。

    ④战“疫”期间感动无数国人的志愿者,只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各行各业志愿者的缩影。从持续深入贫困山区支教、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基层群众的“本禹志愿服务队”,到把助人为乐当作使命、用爱心温暖他人的“郭明义爱心团队”,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推动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⑤如志愿者一样,无数人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不管是单膝跪地20分钟不换姿势托举受伤外卖小哥的执勤民警,还是刚刚荣获“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誉称号的爱心厨房创办者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无论是“相约在零点37分”的列车员雷杰和货运司机郝康,还是在火车站跪地救人却误了火车的两名医学生……日常生活中,无数人早已把雷锋精神播撒在祖国大地上。

    ⑥涓滴成海,聚沙成塔。雷锋精神,人人可学。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当我们每个人都把“爱岗敬业”放在心上,把“为人民服务”融入日常,把“助人为乐”当成文明,社会就会凝聚更多积极向上向善的力量,文明程度就会不断提高。

    ⑦踏上新征程,创造新辉煌,我们需要更多的平凡英雄,做出自己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  选自2021年3月5日“人民网”,有删改  )

    1. (1) 阅读选文,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2. (2) 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3. (3) 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 (4) 文章③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5. (5) 请仿照第⑤段画线句,为此段补写两个事实论据。
  • 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独处是生命的良田

    韩 青

    ①我一直认为,群居往往是肤浅的、浮躁的、表象的,而独处往往是深刻的、安静的、本质的。要知道,人多的时候,唇枪舌剑,熙熙攘攘,人心难以安静,而心不能安静,就不能深入地思考、探究,这样一来,自然不会把事做好;而独处的时候,人是安静的、自由的,可以思考、探究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会遇到很多的奇迹或是意想不到的美好。一言以蔽之,群居是社会的、外在的,而独处才是自己的、内在的。

    ②再说,世间的任何一种美好,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和节奏,一般来说,它需要我们的安静、沉思、专心和孤独,没有这些元素,我们就难以遇见它,而这些元素也只有在我们独处的时候才有。就是说,独处的时候,就是我们与美好相逢的时候。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爱迪生发明电灯,马克思写《资本论》,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是独处时结出的硕果。

    ③俗话说,热闹的大街不长草。热闹之所,连草都不长了,还能长什么好东西呢?能长的,只能是浮躁、杂乱、庸俗之类的东西。而一个人如果被这些东西主宰了,那么他就不可能还有追求和梦想;一个没有追求和梦想的人,就会变得日益庸俗乃至低俗。这样的人就像小水洼,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他就会躁动不安。显而易见,这样的人没有定力;而没有定力的人,往往就没有恒心;没有恒心的人,就很难做成大事。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深谙此道。她不喜欢热闹、喧哗,深爱独处,在她的一生中,除了年轻时有一次长途旅行外,几乎都在乡间隐居。在那期间,她写了近两千首诗,而且,诗歌结集出版后引起轰动,人们因此赞誉她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如果她不喜欢独处,常常跟人在一起嬉戏玩耍、虚掷光阴,那么她就不会有这样的成就。更可怕的是,如果她交上了坏朋友或染上了坏习气,那么她的品质就可能开始变坏。正如西哲所言:我们所有的祸害都来自不能独处。可见,独处是智者的明智选择。

    ⑤事实早已证明:无数的智者在独处中获得了成功,取得了成就,还能让自己的灵魂纯净,进而使自己日益成熟。而在这样的独处里,我们不受外界的干扰,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也不需要对别人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独处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增值期,而最大的收获,就是变成越来越好的自己。

    ⑥我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独处是生命的一片良田,可以种植自己最爱的梦想,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而那果实正是生命最好的价值和意义。

    ⑦当然,人都有社会性,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与世隔绝。再说,“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重要的是闹中能取静,心远地自偏。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9期)

    1. (1) 你怎样理解文章标题《独处是生命的良田》的含义?
    2. (2)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下面这段名人名言能作为道理论据证明文章的观点吗?请阐述理由。

      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周国平

    5. (5) 读完全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 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教养是对自己的致敬

    游宇明

    ①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北大学生罢课,要求国民党政府全面抗战。一天,反对罢课的法学院院长周炳琳在北大一院门口和学生辩论,胡适正好经过,他虽然同情学生的爱国心,却反对学生动辄以罢课的方式表达诉求。胡适说:“周院长,同他们辩论等于对牛弹琴。”一个学生立即质问他:“胡先生,你这是什么话!你说我们是牛,那么你就是狗,国民党的走狗。”胡适没有生气,反而解释说:“同学们,别误会,别误会,我是随便套用一句成语。”

    ②读了这个故事,大概没有谁会认为胡适这人没用,软弱可欺。原因很简单,发生冲突的双方力量太悬殊了,一方只是未出茅庐的学生,无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都还没有成形;一方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大名鼎鼎的文史学者,年纪轻轻就是北大教授,当时正出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胡适没有厉声训斥学生,是因为他教养深厚。

    ③教养真是个好东西,它首先会使人舒服。跟有教养的人在一起,你有成绩他不会嫉妒,而会大声喝彩;你有过失,他会在人后温言规劝,而不会让你丢面子。他做事有底线,他喜欢鲜花,宁可出钱买,绝不会随意摘下公园里的花;他喜欢金钱,肯定会努力去赚,而不会用计谋将别人的或公家的变成自己的。生活中并非每一个人都有教养,但几乎每一个人都愿意跟有教养的人打交道。

    ④教养其实也不只是有利他人,许多时候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致敬,是对自己名声、形象的一种在乎。人活在世上,只想着自己那点事,只在乎自己一时的情绪,不顾他人感受,别人就会从内心里排斥你。我不喜欢在QQ群、微信群里聊天,一个原因就是群里总有一些不友好的人,你聊得热火朝天,他一句话就将气氛破坏了。这些人的能力未必强,品位也未必高,却专以骂人为能事,使你不由得生出远离之心。他们没有教养,教养自然也不屑于将种种益处馈赠给他们。

    ⑤人是靠事业立足的,没有出色的事业支撑,我们的人生就很难光芒四射。而做事业就像一个人推三轮车,平路你可能轻轻松松,到了上坡,因为地球引力的关系,车子时刻面临下滑的危险,有人帮你一把,也就什么事都没有了。而要别人帮你,首先就要别人看你顺眼。有教养就是使人顺眼的重要因素之一。

    ⑥教养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安全感。一位好兄弟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们的家属院管理不严,时有社会人员进入,他的儿子高考,那天深夜两三点又有一帮小青年在家属楼后的草坪里吹拉弹唱。朋友没有惊动早已入睡的儿子,悄悄披衣起床,来到小青年中间,第一句话就是:“小兄弟们好。”然后温言地向他们说明自己家有个考生,明天还要考大学,请大家早点儿休息,并向他们作了一个揖。小青年们见他说得诚恳,就一哄而散了。一场可能的纠纷,因为他的有教养的沟通方式,被消解于无形。

    ⑦有教养的人是高大高尚的,这样的人看自己都是心生自豪的。生活的哲理永远这样朴实:使人不快,自己不快;让人舒服,自己舒服。这就是教养的赐予。

    (选自《做人与处世》)

    1. (1)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2) 文章第①段由胡适的故事引入,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生活中并非每一个人都有教养,但几乎每一个人都愿意跟有教养的人打交道。

    5. (5) 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教养会给人生带来怎样的帮助。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