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上语文期中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2-10-10 浏览次数:52 类型:复习试卷
一、阅读与理解
  • 1. 下列对两则消息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经过四个要素。 B .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C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标题交代了渡江兵力,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 D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使读者对当时整个渡江战斗的概貌,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
  • 2.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③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④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⑤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⑥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⑦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⑧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⑨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⑩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⑪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⑫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⑬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⑭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⑮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⑯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⑰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 (1) 文章选材典型、组材巧妙。请简要概括文章是怎样将众多材料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2. (2) 阅读第⑮段,请你说说段末“最可宝贵的财产”指的是什么。
    3. (3) 作者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母亲这一形象的认识。
    4. (4) 文章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请你以第⑯段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2019诺奖进行时

    ①自10月7日起,2019年度诺贝尔奖陆续揭晓,截至10月11日,已颁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五个奖项。

    ②7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凯林、格雷格·塞门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③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名科学家。来自美国的詹姆斯·皮布尔斯因宇宙学相关研究获奖,来自瑞士的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因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获奖。

    ④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来自美国的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

    ⑤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予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⑥11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艾哈迈德·阿里,以表彰他在谋求和平和国际合作方面所作努力,尤其是在解决与厄立特里亚边境冲突方面的决定性举措。

    1. (1) 根据以上材料信息,用一句话概括新闻事件。
    2. (2) 第②至⑥段按什么顺序进行报道的?为什么以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长笛

    赵文静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⑪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有删改)

    1. (1) 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 (2) 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②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3. (3) 第④段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4. (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

    夏洁然 樊云芳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开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象轻盈的箭,“味”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广 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

    这位年方16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门岁的周继红,以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1. (1) 说说这则特写第一段的写作特点。
    2. (2) 品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 , 只见吕伟轻轻一蹬 , 就向空中飞去

      ②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3. (3) 本文按照怎样的顺序逐一描写的?分别有着怎样的特点?
    4. (4) 说说本则描写了观众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 6.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④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1. (1)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交代了,体现的语言特点。
    2. (2) 用横线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3. (3) 找出文中属于插叙的内容是,其作用是什么?
  • 7. (2021八上·宜州期末)  

    相互依偎的温暖  (苔米)

    ①我家刺猬生宝宝了。那一天,猬猬完全不吃不喝,躲进窝里不肯出来。我很纳闷,她到底怎么了。第二天中午,我们听到一阵微弱的吱吱声,像受伤的小鸟。儿子迫不及待地去看,猬猬的身后多了两只粉红色的肉团,他们暖暖地互相依偎着,像粉红色的海参。

    ②对我来说,养宠物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儿子一时兴起,却会成为我的日常事务。那么最好不要太脏,不能麻烦,互动要少,万一往生了也不会太难过。选来选去,我们决定养刺猬。

    ③最先接回来的是女生,叫猬猬。猬猬生于宠物店,我在一大堆毛刺球中一眼相中了她。她蜷缩在角落,毛色偏白,体形丰满。我们为她布置了一个最大号的整理箱,放上食盆和水壶。她很聪明,很快就熟悉了家里的环境。我早出晚归,她昼伏夜出。每个夜晚,她安静而孤单地闲庭信步,像个公主。儿子总是对我说,你看她多孤单啊,再买一只吧。

    ④经不起儿子的反复劝说,我又订购了一只。男生来路迢迢,由苏州经快递小哥送达。盒子打开的时候,他惊慌失措,瑟瑟发抖,蜷缩成一个小球。儿子管他叫刺刺。

    ⑤过来人说得一点没错,老大照书养,老二当猪养。对待刺刺,我们漫不经心得多。我不再百度搜索刺猬的习性,不再关心他白天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刺刺比猬猬活跃,他努力地在整理箱的每个角落留下自己的印记。他去固定的地方吃食喝水,坚决不肯去固定的角落里排泄。

    ⑥和人类一样,生生不息,用繁衍的欢乐抵抗虚无,这是本能。新来的家庭成员给大家带来了无穷乐趣。小刺和小猬一天天长大,从粉红色变成灰白色,软刺也变得坚硬起来。猬猬总是把两只宝宝牢牢地挡在身后,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有几次我试图拍张刺猬宝宝的照片,没等我靠近,猬猬咻地一下支棱起全身的刺,不断哼哼。母爱是天性,她在拼尽全力保护她的孩子。

    ⑦初夏的一个早晨,我们发现刺刺不见了,整理箱里只剩下三个毛线团。我们翻箱倒柜,终于在沙发下发现了他,他自在地躺在角落,享受来之不易的自由。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爬出整理箱的,更不知道他要做什么。这个寻找刺猬的游戏让我们焦虑地玩了好几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刺刺大概是摸熟了环境,他每晚逃走,又会在清晨准时爬回自己的窝,安静地等待我们去发现他。他到底在做什么呢?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还是为母子寻找食物?我更愿意相信后者。有时候动物比人类更有感情,哪怕他们不说话。

    ⑧与刺猬的互动完全超越了我最初的设想,这一家四口成了我们的牵挂,早也问候,晚也请安,投食换水一点也不觉得麻烦。谁说刺猬没有感情呢,他们就像幸福的一家人,互相关照,互相依偎。对于我们,他们竟然也卸下了软猬,有时,甚至容许我们去摸摸刺。

    ⑨如今究竟是谁离不开谁,又是谁在陪伴谁?谁也说不好。但我深信,那是互相依偎的温暖。

    1. (1) 根据文章的内容,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事件

      我的心理

      那一天,猬猬不吃不喝,躲进窝里不肯出来

      初夏的一个早晨,“我们”发现刺刺不见了

      早也问候,晚也请安,投食换水一点也不觉得麻烦。

    2. (2) 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②~⑤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 (4) 文中称呼小动物猬猬为“女生”“她”,称呼刺刺为“男生”“他”,请你揣摩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称呼而不是用“它”。
    5. (5) 本文以“相互依偎的温暖”为题,有什么好处?
  • 8. (2021八上·永吉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第一次背娘

    刘俊奇

    ①第一次背娘,是十多年前一个秋初的日子。那一年我53岁,娘72岁。

    ②那些日子一直阴雨连绵。每到这个季节,娘的膝关节病便会复发,于是便给娘去电话。

    ③电话的那端,娘全无往日的欢欣,声音沉闷而又有些迟疑。娘说:“你要是不忙,就回来带我去医院看看也好……”

    ④我的心里一阵慌。那时候娘大多数时间住在老家,她喜欢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说:“家里有老姊妹们可以说说话,在城里你们都上班去了,我一个人闷得慌。”只有到了每年最热和最冷的日子,娘才会在我们的劝说下,到我和弟弟妹妹工作的省城和海滨城市住上三四个月。娘一个人在老家住的时候,因为担心儿女的惦念,总是报喜不报忧,像今天这样主动提出让我回去,还是第一次。我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300多公里,从济南赶到沂蒙山老家。

    ⑤一路上忧心如焚,关于娘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⑥父亲去世时,娘才33岁,我最小的妹妹才出生三个月。为了把我们兄妹五个拉扯大,尽早还清为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娘就像一台机器,不分昼夜地运转着:白天在生产队干一天的活,半夜又要爬起来,为生产队推磨、做豆腐,这样每天可以记两个劳动力的工分,而她每天的睡眠,经常只有三四个小时。那时候,我们那里每天的工分价值1毛多钱,娘却经常一天可以挣3毛钱的工分。村子里的人经常议论我娘的身子骨是“铁打的”。我大伯则慨叹:“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磨去半截了啊!”时光磨走了岁月的痕迹,却磨不走娘的意志力。那时候,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咱不能让人家看不起,不能让人家笑话你们是没有爹的孩子”。

    ⑦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的农活有许多靠肩挑人抬:挑土、挑水、挑肥、挑庄稼,有多少人被压弯了腰,那时候农村驼背的人比比皆是。

    ⑧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80斤,看似柔弱的娘,却有着一副压不垮的腰板……

    ⑨在我的记忆中,最令人恐惧的农活之一,是从村西的渠道里挑水抗旱。那时候种花生、种玉来、栽地瓜,全部要靠人工挑水。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娘挽起裤子赤着脚,一次次走进冰凉的渠水,在陡峭、湿滑的坡道上,弓着腰,挑着两个与自己体重差不多的水桶,一趟又一越,在水渠和坑坑洼洼的庄稼地里来回奔波。

    ⑩后来,渐渐长大的我也加入挑水抗旱的行列,才体会到那是怎样的一种苦不堪言:一根扁担挑着两个装满水的桶,沿着约45度、近20米高的一条又湿又滑的陡坡上上下下,步步惊心。挑水上坡时,必须保持身体与陡坡的平衡,脚要稳,脚趾头必须像钉子一样扒在湿滑的坡道上,稍微不小心,就会连人带桶滚进水渠……至今每次回老家,路过那条已经被移除了高高的土堰,看起来已经不是那么高、那么陡的水渠,腿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发抖……娘说,那时候她一天最多挑过70多担水,膝关节就是那时候落下的病根。

    ⑪我曾经到多家医院为娘看病,医生说是长期劳累引起的病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

    ⑫汽车驶过一条小河,因为连续下雨,到处泥泞,我让司机把车停在村头,心急火燎地向家里走去。

    ⑬娘见到我,艰难地从床上坐了起来,手抚在肿得像大馒头的膝盖上,脸上呈现出痛苦又有些歉意的表情。我在娘的跟前蹲了下来,想背她上车。娘犹豫了片刻说:“我130多斤呢,你背不动吧?”

    ⑭平生第一次背娘,才知道130多斤的娘是如此重。娘看我有些摇摇晃晃,几次想下来,我阻止了。走到街上,一位婶子正在大门口做针线活,看见娘趴在我的背上,有些乖乖的样子,便哈哈地笑了起来:“哎呦,过去背着儿子,现如今老了,得让儿子背着喽……

    ⑮娘“嘿嘿”地笑着,笑声中,有羞涩,又有些幸福的味道。婶子的话,让我心头一热,眼泪差一点流出来。想起儿时在娘背上的岁月,今天终于可以背着娘,既激动,又有些成就感。记得十五岁那年,一次我突然肚子剧烈疼病,吓得娘不知所措,慌忙背起比她还高的我,撒腿便往村卫生室跑……

    ⑯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我背着娘楼上楼下看门诊,拍X光片,做各种检查,到处是温馨的目光和礼让的举动。医生说娘的腿并无大碍,开了些消炎和外敷的药,提醒要注意保暖等。

    ⑰中午,我背着娘走进一家比较气派的饭店。正在这里用餐的人们向我们行注目礼,许多人站起来鼓掌。

    ⑱平生第一次背娘的我,那一天竟如明星般荣耀……

    ⑲吃过饭,我劝娘随我一起回省城住,娘说家里还有喂的鸡,离不开,还是像往年一样,天气冷了再去吧。我拗不过娘,只好把娘送回家。

    ⑳晚上七点多钟回到省城,立即给娘去电话报平安。电话里却传来娘的哽咽声。我大惊失色,慌忙说:“娘你不要紧吧?腿是不是还是疼得厉害?”

    ㉑娘没有回答,抽啜了许久才问我:“你的腿、腰没事吧?你也是50多岁的人了,背了我一天,心疼死我了……”

    ㉒那一刻,我泪如雨下……

    1. (1)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村子里的人经常议论我娘的身子骨是‘铁打的’,我大伯则慨叹: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磨去半截了啊!“这两句是侧面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形象。 B . “那时候农村驼背的人比比皆是”,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辛。 C . “那一刻,我泪如雨下……”是因为“我曾经到多家医院为娘看病,医生说是长期劳累引起的病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 D . 文章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了母亲的品质和“我”对母亲的深情。
    2. (2) 第⑥段到第⑪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 (3) 第⑮段写道:“嘿嘿”地笑着,笑声中,有羞涩,又有些幸福的味道。”这里娘“羞涩”又有些“幸福”的笑意味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4. (4) 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母亲”的形象。
  • 9. (2021八上·兴化月考) 阅读《阿婆,我心中的河》,完成各题。

    ①小时候,家里很穷,阿妈靠种些农作物或是卖点血养活我和阿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讨厌吃酱油拌饭的日子,又还是不忍心看阿妈再瘦弱下去的缘故,有一天,我蹑手蹑脚地溜进了阿婆家,蹲在鸡窝旁等母鸡下蛋。没过多久,那只母鸡突然张开翅膀,从我头上飞过,不停地“咯咯”叫,我见它得意扬扬地去外面报喜了,便麻利地将右手伸进鸡窝,手指在触碰到鸡蛋的一刹那,热乎乎的感觉瞬间让我欣喜若狂,欲仙欲死。我还是头一回看到母鸡下蛋。回到家,我把那枚鸡蛋交给阿妈,我骗阿妈,说是从山上捡来的。那天中午,我吃到了我最喜欢吃的韭菜炒蛋。

    ②也许人尝到了甜头,就再也不想从糖缸里爬出来吧。之后,我隔三岔五地跑到阿婆家蹲点。一旦母鸡从我头上飞走,我下手就会超快。我从没想过,自从我当了偷蛋贼后,我会吃到那么多好吃的蛋。青椒炒蛋、丝瓜炒蛋、西红柿炒蛋……我兴奋得找不着北,我发誓要成为职业偷蛋贼。

    ③有很多时候,希望它就像吹气球,你吹得越大,它就越快爆炸。就在我成为职业偷蛋贼的第一天,就被阿婆逮了个正着。我惊慌害怕,以为阿婆一定会拽着我的衣领,或是扯着我的胳膊,骂我是个没爹养、没娘教的野娃,然后带我去见阿妈。可阿婆并不是我能杜撰出来的老村姑,她双手小心翼翼地伸进鸡窝,把母鸡抱进怀里,抚摸着母鸡的头说:“傻孩子,别人偷你的孩子,你怎么不晓得反抗呢?你可真是傻到了家!孩子,要乖,以后得听话!”

    ④我那时只有七岁,自然还不能理会阿婆所说的话的意思。阿婆还是没再生我的气,她用手继续不断地抚摸那只母鸡的头说:“孩子,要乖,以后得听话。”

    ⑤我看见阿婆成了“疯子”,拔腿就跑,我跑得比胡婶家的狗还快。我对阿妈说,阿婆疯了,阿妈不信,她说,阿婆刚刚来过我家,还给了她六枚鸡蛋,说是要煮给我和阿弟吃,我俩在长身体。我死死地盯着桌子上的那六枚鸡蛋,眼珠子变得出奇地麻木。不一会儿,鸡蛋又好像滚到了我的心坎,冷冰冰的。“阿婆怎么就没发疯呢?”我多希望阿婆疯了,这样她就不会向阿妈告状,说我是个贼。

    ⑥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全身开始抽搐起来,我再也不敢向前挪走一步了,阿妈就背靠着我做饭。如果我做错事惹阿妈生气了,阿妈就会用锅铲柄狠狠地掌我的手。“叫你不听话!叫你做贼!”

    ⑦我真想一脚把桌子踹翻,“死矮子,你装什么好人?还想用鸡蛋贿赂我妈,让我挨打。哼!下次我非把你家的鸡全部给活活打死。”可就在我恨得咬牙切齿时,阿妈转过头,她拿着锅铲笑着说:“娃,这回你可真给妈长了脸,你奶奶说,你帮她抓了偷蛋贼,这些蛋都是犒赏你的。”

    ⑧我跟傻子似的看着阿妈,阿妈笑得简直快合不拢嘴,这一切太出乎意料了。我看到阿婆用蓝色的手绢裹着鸡蛋,鸡蛋仿佛又钻进了我的体内,捂热了我的血管,我的身体一下子变得暖烘烘的。那一次,我坐在桌子旁吃了两大碗饭,还是吃了我最喜欢的韭菜炒蛋。

    ⑨后来,阿婆会时常给我和阿弟送鸡蛋,也会时常摸着我的脑袋说:“娃,听话,做个好孩子。”吃了阿婆的鸡蛋,听着阿婆的话语,我浑身充满了力量。

    ⑩再后来,有一天,我看到阿妈坐在灶前不生火,哭得稀里哗啦。我以为阿妈开始想阿爸了。可还没等我搂紧阿妈的头,阿妈就哽咽着说:“你奶奶死了,你张奶奶死了,这是她留给你的最后一枚鸡蛋。”听了阿妈的话,我瘫坐在地上。

    ⑪阿婆姓张,抗日时嫁到我们村里。她和阿公结婚不到一年,阿公就被鬼子害死了。从此阿婆终身守寡,一个人守着一幢土坯房子。阿婆每年都会养几只鸡,她靠拾破烂和卖鸡蛋养活自己。可我七岁以后,阿婆就再也没卖过任何一枚鸡蛋,她的鸡蛋都给了我。她说,一斤肉养人一天,一斤鱼养人三天,一个蛋养人七天。我吃了她无数个蛋,那么,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缺营养了。

    ⑫阿婆出殡后的第二天,我要上小学五年级了。看着阿婆送我的最后一枚鸡蛋,耳畔又回响起阿婆的话语,“娃,要听话,做个好孩子!”我飞快地跑到屋后的河边,我曾记得阿婆说过,河是博爱的。比如,有天你偷走了河里的珍珠,但河并不会怪你,她反而会在你干瘪的日子里给你带去一场场甘霖。阿婆,您心中有爱!您不就是那条河吗?我将阿婆给我的最后一枚鸡蛋扔进了河里。暗暗地对自己说,我也要做一条像您一样的河。后来我成了一名医生,也成了一名作家,我想用河的精神去报答这世上每一个需要爱的人。

    (摘自2021年1~6期合订本《意林》,原文有删改)

    1. (1) 仔细阅读全文,在字母处依次填上恰当的内容。

      概括内容

      “我”偷蛋成功

      B

      阿婆给“我”送蛋

      D

      情感变化

      A

      惊慌害怕

      C

      传递博爱

    2. (2) 选文第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提示:可从内容结构上思考)
    3. (3) 结合语境,如何理解第⑤自然段中“鸡蛋又好像滚到了我的心坎,冷冰冰的”和第⑧自然段中“我的身体一下子变得暖烘烘的”?
    4. (4) 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5. (5) 文章的标题“阿婆,我心中的河”,如果换成“阿婆”,是否可以?说说你的理由。
  • 10. (2021八上·芜湖期中) 阅读下面三部分文字,完成下题。

    齐白石的人格

    ①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但艺术成就为世人所叹服,而且人格也别具魅力,其傲,其痴,其谦,堪称三绝。

    ②齐白石傲,傲如古松。

    ③在近代,画而优则仕的人屡见不鲜。但先生傲骨一身,耻于从俗。不仅自己布衣一生,还刻了一方“白石书屋不出公卿”的印来儆戒子孙不要混迹官场。

    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靠做木工维持生计,所以常遭人轻视。34岁那年作客胡沁园家中,胡家有位门客丁拔贡擅长治印,先生求他赐印一枚,丁拔贡因瞧不起这个出身寒微的画匠而婉言拒绝,先生遂傲然不复再求,回家买了印泥,又拣回石头一担,照着一本借来的《二金碟堂印谱》,磨了刻,刻了磨,弄得房间里石浆满地,无处落足。先生也许没想到,自己这一傲,竟傲出了个治印高手。

    ⑤齐白石痴,痴如顽石。

    ⑥先生喜欢画螃蟹,也非常喜欢吃螃蟹。一日与家人吃饭,先生忽然停箸,敛气凝神地盯着盘中螃蟹,若有所思。夫人见状惊问何故,先生如梦方醒,一边把蟹腿指给夫人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夫人素知他痴,也懒得去数落,罚他吃一只螃蟹了事。

    ⑦先生让弟子侍画于侧,常出其不意地考问:“虾背从第几节弯起”,“螳螂翅上的细筋有多少根”,“牡丹的花蕊和菊花的花蕊有什么区别”等诸如此类怪问题,弄得众弟子往往手足无措,先生却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⑧齐白石谦,谦如空谷。

    ⑨同行相轻,是文人的通病。先生虽然誉满华夏,但对前辈画家和同辈画家都非常恭谨,显示了一位大师,一位长者应有的谦逊风范。

    ⑩先生作画,师古而不拘古意,主张“下笔要我有我法”,但他对先辈画家的成就却深表景仰,尤其推崇徐渭(号青藤),朱耷(号雪个)和吴昌硕三人,曾赋诗说: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⑪先生对同时代的画家也尊重有加,他常以一句话来自律:“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正是这种谦逊和宽容,使先生和同时代的许多画家保持着深厚的友情和艺术上的取长补短。30年代中期,某记者造谣说先生看不起徐悲鸿,认为徐悲鸿只不过到国外镀了层金而已。先生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对人说:“悲鸿是我多年的知己,他画人画马冠绝当世,我佩服之至!”

    ⑫先生的傲,使他卓然不群;先生的痴,使他精益求精;先生的谦,使他博采众家。如果先生没有这人格上的三绝,又怎能成为集诗、书、印、画四绝于一身的巨擘呢?

    ⑬欲立艺者,先立人。——这也许是齐白石留给后来者的一点启示。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齐白石的三个特点。
    2. (2) 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⑥段划线句子。

      先生如梦方醒,一边把蟹腿指给夫人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

    3. (3) 作者前面说齐白石先生“傲如古松”,后面又说他“谦如空谷”,请你联系文章内容概括地说说这样行文是否矛盾?为什么?
    4. (4) 文章第⑩段和第⑪段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5. (5) 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传记的文体知识,概括分析“人物传记”的特点。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节选自统编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学写传记》)

  • 11. (2021八上·开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八十里的母爱

    ①一年前,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做事丢三落四的,说过的话一会儿就忘,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在小区里徘徊,哪栋哪个门都记不清了,有认识的人把母亲送回家。老婆说:“还是把妈送敬老院吧,那里人多,还有专人照顾。我们常去看看,又不是不管她。”

    ②他不肯,怕委屈了母亲。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很多人劝母亲嫁。可母亲怕再嫁人对孩子不好,都拒绝了。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大,送他上了大学,为他成家娶妻。现在他怎么忍心把母亲送进敬老院。

    ③母亲的记性时好时坏,那天,在煤气灶上熬鸡汤,汤沸了,把煤气熄灭了,却浑然不知,还坐在客厅看电视。他下班回家,推门就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忙开窗通风。老婆责怪说:“妈,您熬汤怎么不勤看看,这煤气泄漏多危险啊!这一爆炸,整个家都没了!”憋了半天,母亲回答:“知道了,我以后小心。”

    ④一年间这样的事发生很多次,他开始改变了想法,也许把母亲送进敬老院,有专业人员照顾,对母亲不是一件坏事。他和母亲说了自己的想法,母亲沉默很久,终于答应了。他为母亲找了一个条件很好的敬老院,在离市区八十里的一个湖畔,风景宜人,空气也好,在一个周末把母亲送了进去。

    ⑤“妈,有时间我们就来看您。”老婆对母亲说。

    ⑥此时母亲清楚极了,她拿起包裹,走向屋里,站在门口母亲停下了脚步,回头对他说:“孩子,以后可以接我回家住几天吗?”那一刻他心头一颤,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母亲期望的目光、祈求的口吻多像儿时的自己。小时候,每次送他到幼儿园,他总会央求母亲,早点接我哦!如果下班早,母亲就会早早接他回家,不在幼儿园吃晚饭。他和小伙伴挥手告别,那一刻简直幸福极了。小伙伴们都投过来羡慕的目光,小孩子的世界大人不懂,早一刻见到母亲,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⑦母亲留在了敬老院,他的心却放不下来,总有一丝牵挂:母亲有没有想他?在里面生活习惯吗?是否和同屋的阿姨脾气相投?母亲是个内向的人,他怕母亲受欺负。给敬老院打过几个电话,说一切均好,不用惦念,他才稍安心。

    ⑧那天夜晚,一个电话把他从睡梦中惊醒,母亲从敬老院跑了!他和老婆连夜赶到敬老院,院长一直说抱歉,说院里管理不到位。

    ⑨“可是,谁知道阿姨能这样厉害啊!”院长有些委屈地说。

    ⑩他看了监控录像,也惊呆了。晚上,母亲趁工作人员都不在,悄悄收适起自己的衣物,用床单打成一个包裹背在肩上,像一个旅行者。她爬上院中靠墙的一棵柳树,顺势翻到两米多高的围墙,跳到院外。然后背着行囊,迈着轻松的步伐走了。母亲就这样消失在夜幕中,要知道,母亲已年逾七旬,身高一米五,平时哪会上树翻墙啊!

    ⑪敬老院距离市区有八十里路,这里母亲从没来过,何况母亲还有老痴呆症。母亲会跑向哪里?会不会自此一别永不再见? 他蹲在地上失声痛哭。众人安慰他,既然报了警,再等等看,也许老人不会丢,认得家。

    ⑫他和老婆开着车,一路寻找,从敬老院到母亲的单位,到小区,到母亲曾经上课的老年大学,都不见母亲的踪影。

    ⑬此时已是第二天下午,十多个小时过去了,母亲还杳无音信。他呆坐在路边,看城市中的人来人往,回忆起母亲抚养他的点点滴滴。忽然他想到一个地方,母亲会不会去那了?他一下从地上跃起,一路开车飞驰而去。他的车一拐进那条小巷,就看到了儿时的幼儿园,虽然建筑已经翻新,可大门依旧是明亮的天蓝色,像儿时的天空。那儿,站着他的母亲,正不断往里张望,嘴里呢喃着:“大宝,母亲说过早点来接你哦。”

        ⑭疾病让母亲忘记了很多,却唯独记住了儿时接他的路。他知道现在母亲是等着回家的孩子,而他是母亲的依赖。他轻轻地抹去眼角的泪水,上前牵起母亲的手,说:“妈妈,我们回家吧。”

    1. (1) 请从儿子的角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年前,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儿子不舍得送她去敬老院→①→②→儿子费尽周折终于找到母亲,决定带母亲回家居住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 (3) 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一刻他心头一颤,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母亲期望的目光、祈求的口吻多像儿时的自己。

    4. (4) 文章以“八十里的母爱”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5. (5) 读完本文后,有人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亦有人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你更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内容分析。
  • 12. (2021八上·萧山期中) 文学作品阅读

    倔三爷和二维码

    许福元

    倔三爷面前的青菜,新鲜水灵琐碎丰厚。小茄包、扁豆角、莴苣菜、白不老。顶花带刺的秋黄瓜一小堆,心里美萝卜连缨子摆了一排,闪着露珠的细茴香用马兰草捆成小把,沾土气的紫根韭菜渗出水珠。还有挂白霜的象鼻倭瓜,带软绒毛的青瓠子。

    顺和花园小区东门外马路边,像倔三爷似的小地菜摊,不只七八份。都是村民利用开发区墙外的零星土地,“捡十边”辛勤耕种收获的。

    旁边卖梨卖栗子卖猕猴桃的外村人都用二维码收钱了。三蹦子车上放一块木板,上面贴着一张纸,纸上印有“豆腐块”,“豆腐块”上是“豆腐渣”或者像是一群蚂蚁窝。买的人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嘟的一声,就算付钱了。

    倔三爷见了,觉得新鲜又怀疑,问:这就叫收钱了?

    那人很得意,收了。

    真收了?

    真收了,那还有假?卖猕猴桃的人有点卖弄,倔三爷,您倔过时了。您应该与时俱进。

    倔三爷呵呵一笑,用老树根似的手,指着木板上的“豆腐块”问:那叫什么玩意?

    二维码。

    倔三爷用鼻子哼一声,我看是“二百五”。

    话音刚落,真来一个“二百五”,黄毛,公鸡头,脖子上吊着金链子,臂上纹着龙,土豪范儿。骑一辆大摩托,呜地停在车槽帮前,车也不灭火,也不问价,嚷一声,来一百块钱的!

    卖主很高兴,赶紧将称好的猕猴桃用塑料袋装了,放到他摩托车前边小筐里。那买主掏出手机,划拉几下,照二维码一扫,说了声:看好了,钱给了。一踩油门,屁股冒烟就颠了。

    那卖主看一眼手机,摩托车都跑没影了,还扬手扯着嗓子喊:没扫上,没扫上!

    倔三爷见了,嘿嘿一笑

    一个留着大胡子,脑后梳个马尾头,人长得圆咕隆咚像胖冬瓜,很有艺术家暴发范儿的老男人蹲在倔三爷面前,指着象鼻倭瓜问,多少钱?

    两块五。

    大胡子又指长青瓠子问:多少钱?

    两块五。

    那好。一共五块。大胡子掏出手机问:是我扫你,还是你扫我?

    倔三爷哈哈笑:我没有扫帚。我不扫你,你也甭扫我。做买卖讲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面银子对面钱。

    你不会用二维码。也好。大胡子很大气,从腰兜成沓的百元大票中抽出一张,捏住往空中一抖,递过去。

    倔三爷没接,说:对不起,买卖刚开张,没零钱。麻烦你跟别人换一下。

    旁边人很热心,立刻将整钱兑换成零钱。

    大胡子左手递过去五块钱,右手要抄倭瓜和瓠子。

    倔三爷没接五块钱,两只手却拢住倭瓜和瓠子。一手钱,一手货,你给我两块五毛钱,我给你一根象鼻倭瓜;你再给我两块五毛钱,我再给你一根青瓠子。这不是挺整齐的账吗?

    噢!噢!大胡子给弄得哭笑不得,好!好!只好就范。

    大胡子走后,旁人问:倔三爷,您干嘛犯倔?

    倔三爷低头眯眯眼咂滋味乐,我就瞅这小子别扭?

    您看他哪儿别扭?

    倔三爷这才一一道出:老爷们梳个娘们头,要是我的儿子,我得给他个大脖拐;腰包里露出零钱,偏抻出百元大票显摆嘚瑟;弄个“苹果”手机在我眼前晃悠,我还有“小米”呢。我就是没学扫二维码。我摆的摊是鲜瓜水菜,现拔现卖。不用二维码,照样卖得快。

    但很快,用现钞买菜付款的人越来越少了。倔三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与压抑。

    不认识倔三爷的买菜人态度很干脆,同质同价谁有二维码就扫谁的;和倔三爷半熟脸的人为了照顾一下他的面子,也间或用现钱意思意思;当庄姑奶奶尚存老礼,不怕麻烦,坚持与倔三爷现钱交易。而那些新娶的媳妇,新一茬的姑娘、小子可不论这些。只要方便快捷,亲爸亲妈都不论。

    倔三爷搓着木锉般双手,无奈地摇头轻声叹息。

    远房侄女快言快语,当面数落:三叔,只有我能当面说您,您的菜挺好,价不高,为什么卖不动?现在谁不用手机扫码,就是老土;再说,您收钞票,怕收假钱,还要举着让阳光照一照;您数钱的时候,抠抠索索,票子揉成苦麻菜了,多耽误工夫;您找钱时,黑手指,灰指甲,蘸唾沫……

    一连三天,倔三爷没出摊。

    第四天,倔三爷清清爽爽,隆重出摊了。摊位上摆着三块木板,贴有三张二维码。

    旁人逗他,倔三爷,您怎么不犯倔了?是不是觉得“谁不紧跟时代,时代把谁淘汰”?

    倔三爷用大手搔着花白粗硬的短发,眼神有点软,腼腆害羞般苦笑着,厚嘴唇说出掏心窝的话……

    (选自2020年12月4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详细描绘倔三爷面前各种蔬菜,形象逼真,突出了蔬菜鲜嫩水灵的特点,营造了充满蓬勃朝气的氛围,也暗示摊主倔三爷入市很早。 B . 第二段内容属于插叙,交代了前文菜摊蔬菜的来历,揭示了蔬菜新鲜水灵的原因,原来是当地农民利用零星边角土地见缝插针辛勤耕种所获。 C . 小说表现骑摩托车的土豪范儿、大胡子老男人、远房侄女三个人物形象均采用了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各具特色。 D . 作者许福元系北京顺义区农民,农民写农民,别具匠心,不仅人物刻画生动细腻,而且将极富地方特色的生活画面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 (2) 试分析下列句子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①倔三爷见了,嘿嘿一笑。

      ②一手钱,一手货,你给我两块五毛钱,我给你一根象鼻倭瓜;你再给我两块五毛钱,我再给你一根青狐子。

    3.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二维码”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4. (4) 结尾处倔三爷掏心窝的话,有A、B两种说法,请将你认为合理说法的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并说明理由。

      (A)我想清楚啦,扫二维码付钱收钱确实方便,我应该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啊!

      (B)为了这二维码,乡亲们都迁就我,这是人情啊!人情重于山。我不愿欠——人情债。

      序号:(   )

      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