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行者武松,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写出同一个人物的至少两个特征)
那月光如水的夜晚
ㅤㅤ奶奶没有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她却满腹经纶,尤其是奶奶自编自创的那些童谣,一直流淌在我童年记忆的长河里。
ㅤㅤ夏日的燥热刚刚退去,月上中天,皎洁温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静与祥和。每晚睡觉前,院子口的那棵梧桐树下,年幼的我依偎在奶奶的怀抱中,奶奶一边用手拍着我,一边念叨着:
ㅤㅤ“娃娃乖,穿花鞋,花鞋哪?猫拉了,猫哪?上树啦。”
ㅤㅤ奶奶一遍又一遍_______地念叨着,奶奶的童谣犹如一支催眠曲,伴我入眠,直到我_______。
ㅤㅤ白天,奶奶又一遍一遍地教我,这是奶奶教给我的第一首童谣,也是奶奶给我上的第一堂语言文字启蒙课。
ㅤㅤ儿时的记忆中,每次吃饭前,奶奶一边擦拭着饭桌,一边说:“打锣锣,扯板板。他舅来了吃啥饭?油饼馍馍下挂面,你一碗,我一碗,把他舅憋死我不管。”
ㅤㅤ奶奶还用这诙谐幽默的童谣哄着我呢。“吃饭饭,擀面面,洗手手,炒肉肉。”
ㅤㅤ一听到奶奶这么说,我就赶快去洗手,看着我白乎乎的小手,奶奶会夹一丁臊子奖赏我。奶奶就用这样的童谣,培养了我良好的生活习惯。
ㅤㅤ多少个_______的夜晚,奶奶忙完厨房里的活计,就端出一个小凳子,在院口那棵梧桐树下,手摇一把蒲扇,为我赶着蚊子,一边又念叨着自己的歌谣:
ㅤㅤ“月亮爷,明晃晃,我在河里洗衣裳,洗得白,捶得光,打发娃娃上学堂,读诗书,写文章,一考考上状元郎,喜报送到你门上,你看排场不排场。”
ㅤㅤ那棵梧桐树下,成了一个天然的小学堂,月光的清辉下,奶奶的童谣在慢慢地开启我智慧的大门。这些沾着泥土气息的童谣,也在我童稚的心灵中埋下了文学的种子,为我插上了文学的翅膀。我成年后一直酷爱文学创作,奶奶的童谣_______!
ㅤㅤ_______,一转眼多少年过去了,奶奶已含笑九泉,院口的那棵梧桐树仍然_______,多少个夜晚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下,奶奶的童谣依旧荡漾在这习习的晚风中!
①功不可没 |
②枝繁叶茂 |
③岁月如梭 |
④不知疲倦 |
⑤酣然入睡 |
⑥月光如水 |
睡觉前→→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
ㅤㅤ2018年在“台州19楼”论坛出现一个题为“台州话专业六级考试”的测试,很多人给自己和孩子测试,结果……
ㅤㅤ民间声音(摘自“台州19楼”论坛,有删改)
ㅤㅤ关于测试的讨论帖:
ㅤㅤ1楼:我家孩子是地地道道的台州人,今年10岁,最后测出来的结果是“零分”!作为土生土长的台州人,竟然完全不会讲台州本地话。儿子还说,他一个同学偶尔说几句方言,他们全班都像听天书一样,完全不懂。没想到孩子会说地道方言竟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ㅤㅤ2楼:我家女儿就是这样,英语能说得很溜,但方言完全是一窍不通,跟她爷爷奶奶说话,还要找翻译呢!
ㅤㅤ3楼:关于“考试”失利的原因,我觉得问题应该出在生活中。平时学习生活中讲普通话的机会多,无形中降低了孩子的方言水平。
ㅤㅤ4楼:我突然感觉自己不是台州人,貌似只有两道题目能答出来。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台州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吧!
ㅤㅤ5楼:也许有一天,台州方言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ㅤㅤ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里有文化,台州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不应该消亡。
ㅤㅤ学者言论
ㅤㅤ①类似的方言测试虽然不尽科学严谨,但能让本地人想起“方言”,这个东西,能进一步普及台州方言,让台州方言能够永远流传下去。——程和平(台州方言专家)
ㅤㅤ②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用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ㅤㅤ③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ㅤㅤ④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敬文东(文学博士)
ㅤㅤ⑤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ㅤㅤ新闻链接(摘自《浙江日报》)
ㅤㅤ台州某小学将《本地话》正式列入全校必修课课程,想方设法邀请一些对方言有一定研究的人士,每周一次开展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