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当下与未来。新时代的文博从业者要勇担使命,保用并重,让红色资源焕发生机活力。
统筹规划,保护好红色资源。承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的红色资源,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红色资源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对红色资源统筹规划,从档案建立入手,高度重视并全面深入红色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展革命文物的保存现状调查、预防性保护研究,以及红色资源保护的材料和技术研究,尽可能形成保护标准和规范,为文物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红色资源保护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探讨红色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议题,从而发挥红色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实践的比较与实证研究,通过不同保护实践的对比和实证研究,筛选出具有良好保护经验和保护模式的案例,以此为鉴向全国推广;开展数字化和科技赋能研究,以实现文物信息共享为目的,以红色文物资源数字化为基础,引入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统一构建和完善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体系。在深入开展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根据不同的保护需求,统筹安排、积极推进红色资源的保护工作。
合理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首先,要精心策划主题展览,这是重要的途径。在充分提炼文物和旧址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重视历史照片的运用,对旧址的原状陈列进行不断丰富提升。围绕展览主题,通过历史细节的展示,使文字叙事、图片叙事和文物叙事融为一体。以“情感”为纽带,使展览成为策展人与观众沟通、对话的媒介。引入新媒体技术,提高展览品质,增强互动性,扩展叙事空间,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融入感、代入感,使其在升华纪念情绪的同时,进入人、物、精神合一的境界。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2021年举办的展览为例,春节期间推出的《焕彩中国年——绵竹年画迎新春》展览,让观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滋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月份推出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主题展》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地展现了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引发共鸣和共情。其次,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利用红色文物资源,在尊重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及客观差异的前提下,找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切入口,因地制宜地推进文旅融合。通过对红色资源背后故事挖掘出来的内涵信息,赋值到展览、文创、党建教育和新媒体宣传中,融入红色旅游中,力图让红色旅游做到“有物可看、有事可说、有史可依、有理可循”,让红色文化资源强有力地支撑红色旅游的发展。还要用心开发红色文创产品。红色文创产品是将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观赏性、实用性、艺术性融为一体的产物,一方面可以传承、发扬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要深度解析红色文化内核,有效提取红色文化元素,使其具备美感和艺术气息,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要开发合乎新时代价值体系又极具地方特色且富含创意的红色文创产品,还要结合文化旅游,做好宣传和营销,大力开发文创市场,从而促进红色文创产品的销售。
新时代的文博从业者要对红色资源保用并重,让红色资源焕发时代的生机活力,给予民众文化的熏陶和历史的感召,让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昂首奋进新征程。
(摘编自田兴玲《保用并重,盘活红色资源》)
材料一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表示,北京冬奥会火炬的设计需秉持绿色、可持续理念。采用氢作为燃料就是火炬“飞扬”的科技亮点之一,既能达到环保要求,也符合冬奥会火炬接力在低温环境进行的现实要求。
“氢能是一种完全零排放的能源,燃烧时,它的燃烧产物只有水,没有二氧化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韩宗捷表示,但这个选择也带来了不少难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火焰的颜色问题,“氢气的火焰在日光下是不可见的,因此,我们研制了一种可以调节氢气火焰颜色的配方,让它在日光下具有可见的火焰颜色”。其次,火焰的稳定性也会遇到现实挑战,“特别是在冬奥会火炬的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高速运动场景,或者会遇到大风环境,所以经过研制,终于实现了在100公里每小时的大风状态下火炬的火焰能稳定燃烧这一设想”。此外,手持火炬的内部空间狭小,高压储氢也是遇到的现实问题,“我们研制了一款轻量化、小型化的氢气减压装置,对高压氢气进行了减压”。
火炬“飞扬”的另一大技术亮点,则是火炬外壳采用了重量轻,耐高温的碳纤维材料,火炬燃烧罐也以碳纤维材质为主。碳纤维专家黄翔宇介绍,“轻、固、美”正是由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的外壳所呈现出的特点。“轻”,是指碳纤维复合材料与相同体积的铝合金相比轻了20%以上;“固”,是指这一材料具有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耐摩擦、耐紫外线辐射等特点;“美”,则是指应用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将高性能纤维编织成目前这样具有复杂形状的优美造型。
(摘编自梁璇《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背后的故事》,《中国青年报》2021年2月9日)
材料二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总负责人刘莉表示,针对冬奥会训练和比赛的复杂环境条件,基于“人体——服装——环境”系统,他们研发了适应中国运动员体型特征与生理特性的比赛服装,创新开发了适用于冬季项目训练与比赛的减阻、防护、舒适性强的高性能服装。
针对短道速滑,高山滑雪等竞速类项目比赛服的综合减阻问题,根据中国运动员体型、技战术特点,着重在“快”上设计,解决多参数耦合条件下冬季运动竞速类比赛服装跨尺度协同减阻问题。
在训练比赛过程中,服装设备还有“护”的性能。由于冬季运动项目速度高、环境复杂,运动员损伤风险较大。为攻坚这一课题,研究人员研发了新的比赛装备,如在高山滑雪训练防护服中,采用了新型柱状阵列式抗冲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有效保护了高山滑雪运动员穿越旗门时的抽打伤害。短道速滑比赛服则整体使用防切割面料,全面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同时考虑肌肉压缩,服装减阻功能。另外,通过提升纤维保暖率和主动加热技术,把电能量转化为热能,以满足“暖”的普遍需求。
体验过比赛服的运动员纷纷表示,“目前的比赛服装设计调研更充分,剪裁上更能展示中国选手的体型,符合技战术特点,设计也更精致,并且蕴含着东方文化底蕴”。
(摘编自华凌《“快,护,暖,美”!揭秘冬奥备战服黑科技》,《科技日报》2021年3月3日)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在场馆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持科技冬奥的理念,处处彰显中国智慧。
北京冬奥会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坐落于奥林匹克公园内,在冬日暖阳下显得格外亮丽。这座场馆由22条晶莹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因此又被亲切地称为“冰丝带”。“冰丝带"的外墙由3360块曲面玻璃拼装而成,首次应用了20450米国产高钒密闭索。“冰丝带”还首次应用了世界上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该技术可使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按照国际滑联的要求,场馆冰面温差不能超过1.5摄氏度),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该技术采用环保性和安全性最佳的自然冷媒——无异味、不可燃的二氧化碳制冷剂。与传统制冷技术相比,该技术可提升能效20%以上。“冰丝带”暗藏的“黑科技”不止于此,场馆内的多功能超大冰面亚临界、跨临界多工况并行二氧化碳直接蒸发制冰集中式制冷系统等应用,均属国际首次。
(取材于刘垠等的《多项“奥运首创”背后的技术支撑》,《光明网》2021年3月2日)
材料四
冬季奥运会 |
||
年份和地点 |
届次 |
采用的新科技 |
1948年瑞士圣莫里茨 |
5 |
使用基于光也管技术的狭缝搔影机(魔眼)辅助裁判 |
1960年美国斯阔谷 |
8 |
使用“拉马克”计算机统计和公布比赛成绩 |
1968年法国格勒诺布尔 |
10 |
首次修建人工冷冻速滑场用于冬奥会比赛 |
1984年前南斯拉夫萨拉热窝 |
14 |
使用大型特制“雪炮”进行人工造雪 |
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尔 |
圣火首次采用环保材料(酒精)燃烧,美国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设计的雪橇用于比赛 |
|
1998年日本长野 |
18 |
slipper冰刀和坐条应用于速度滑冰 |
2002年美国盐湖城 |
19 |
雪橇比赛中红外光束取代光电管,无线应答器首次用于远距离滑雪比赛 |
2006年意大利都灵 |
20 |
滑冰比赛服装“快速皮肤”改进版亮相,全面采用高清晰数字技术采集和传输电视信号 |
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 |
21 |
使用场馆和赛事导航信息系统 |
2014年俄罗斯索契 |
22 |
使用超大带宽传输系统(4G),美国队设计打造碳纤维雪橇并用于比赛,无人机拍摄奥运赛事 |
2018年韩国平吕 |
23 |
机器人火炬手,5G全球首秀,VR技术和高清视频演示,高科技保暖衣,白带记忆的“孛刷子”,行龋雷防收在机 |
(摘编自汪海波《奥运会上的科技运用:历届回顾和2022年展望》)
攀登者(电影文学剧本)节选
阿来
一 珠峰 白天
春天来到。
蓑羽鹤向北飞行,在回返青藏高原的路线上。
前方,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巍然耸立,横亘在天际线。
蓑羽鹤平展开翅膀不断盘旋。它们在等待风,等待上升气流。
蓑羽鹤阵随着热气流盘旋上升。
鹰隼攻击,体弱的蓑羽鹤被击落,雪地上血迹斑斑。
鹤阵依然井然有序地上升。
紊乱的气流袭来,把几只体弱的鹤压下去,跌落雪坡,它们对着上升的鹤群哀哀鸣叫。
鹤群依然上升,顽强地上升。它们终于飞越了珠穆朗玛峰,发出欢快的鸣叫声,顺风滑翔,飞向苍茫无际、一马平川的青藏高原。
二 珠峰峰顶 夜
一九六○年五月。
凌晨四点。狂风稍息,光线昏暗。
三个人沿着山脊向上摸索前行。
前面两个人被结组绳上最后那个人牵绊住了。
队尾那人弯着腰粗重地喘息。
最前面的王五洲摘下氧气面罩,问身后的多杰贡布:“怎么不走了?”
多杰贡布挥了挥手中的冰镐:“曲松林在休息。他脚冻伤了。”
多杰贡布拉拉结组绳,弯腰喘息的曲松林嗓音嘶哑:“我找不到脚了。还有多远啊?”
王五洲:“再坚持一下,从第二台阶上来都四个多小时了,应该快到了。”
曲松林:“我要准备摄影机了。”
曲松林从背包里拿出摄影机,再重新把背包背上。
王五洲抖抖结组绳,重新迈开了步子。多杰贡布紧紧跟随。他的眼睛因为雪盲,看不清路。他必须让自己听得见王五洲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呼吸。
曲松林重新迈开步子时,趄趔一下,身体倒地,他惊呼一声,顺着冰坡迅速下滑。
王五洲听到这声惊呼,下意识地把冰镐猛一下插进身前的冰雪中,并将整个身体扑了上去。
曲松林继续下滑,绷直的结组绳猛然一顿,王五洲手下的冰镐险些被拔了出来。
多杰贡布也被绳子拉倒。他倒下时,奋力扑在了王五洲身上,两个人的体重,才使松动的冰镐又插回了地面。
曲松林一只手紧抓着摄影机,头冲下挂在悬崖边缘。
上面传来喊声:“抓紧绳子,不要松手!”
曲松林嘶哑着嗓子:“把摄影机拉上去,不要管我了!”
“不行,老曲,坚持住!”
“我不行了。你们两个一定要上去啊!”
但结组绳紧紧地绷着,曲松林一手紧抓摄影机,另一只手试图解开拴在腰间的结组绳,却怎么也解不开。何况,要是绳结解开,摄影机也会同他一起坠落深谷。
“曲松林!曲松林!”上面又传来了喊声。
曲松林的声音都带上了哭腔:“想死都不行啊!你们拉吧。”
但是,无论上面怎么用力,绳子都纹丝不动。
王五洲让多杰贡布把稳冰锥,自己顺着绳索,在冰坡上摸索而下。原来,是保护绳深深地嵌入一道岩缝中,紧紧卡住了。王五洲试图把绳索从岩缝中拉起来,但没有丝毫作用。
曲松林绝望地闭上眼睛。
一条绳子从上面悬垂下来,在曲松林面前摇摆。
曲松林试图把摄影机绑上,一只手不行,但悬坠在半空中的他又无法腾出两只手来。
王五洲:“老曲,抓住绳子!”
曲松林:“摄影机怎么办?”
王五洲:“人重要还是机器重要?!”
曲松林用尽力气用脚在陡峭的冰面上踢出一个支点,支撑着身体尽力向上。终于接近了王五洲。他把摄影机推到王五洲手边,王五洲不接。王五洲把绳子递到他手上。
曲松林:“队长说过,摄影机就是性命……我们要用摄影机证明中国人登上了峰顶。”
王五洲:“没有人,怎么登上峰顶?老曲,十几个人冲顶,死的死、伤的伤,眼下就剩我们三个人了,不上去,对不起他们啊!”
曲松林:“为这机器,已经牺牲一个同志了!”
王五洲:“多一个人,就多一分登顶的希望。我是代理队长,我命令你扔掉机器!”
曲松林松手,腾出手来抓住绳索,摄影机滑落坠下了深谷,发出巨大的回响。
当他脱离危险时,三个人都倒在了山脊上,什么话都没有,只有粗重无比的喘息。
王五洲翻身起来,又手持着冰镐继续前进了。
好一阵艰难的攀登,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的他们只是在机械地挪动脚步。
终于,上坡的路从脚下消失了。
多杰贡布和曲松林也都爬上了峰顶。那就是一块两米见方的冰雪地面。
“真的上来了?”
“真的上来了!”
“我们登顶成功了?”
“我们登顶成功了!”
三个人拥抱到一起。
虽然没有人会看见,但他们仍然展开了五星红旗。风中,旗帜猎猎振动,三个人齐声呼喊:“万岁!祖国万岁!”
王五洲想起来:“队长他们还在下面。”
多杰贡布举起信号枪,一颗、两颗、三颗。三颗红色信号弹升起,燃烧,下坠,熄灭。
多杰贡布用冰镐把冰雪刨开,下面是岩石。王五洲摸索到一道岩石裂缝。他用冰镐把岩缝再扩大一点儿,然后把五星红旗卷起来,塞进岩缝。王五洲又把耗尽了电池的头灯取下来,也塞进岩缝。三人合力用碎石和冰块把那个岩缝封起。
王五洲:“记住这个地方。这些东西可以证明我们登顶成功。”
天边出现了早霞。霞光艳红,如旗帜一般,如血一般,渐渐把东边的天空铺满。
(有删改)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行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①中羡缗②中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裒:póu,聚集。②羡缗:指羡钱,即多余的钱。常指赋税的盈余。
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②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武陵春·春晚①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②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③,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写此词时,北宋灭亡,丈夫去世,李清照只身徒居浙江金华。②日晚,指太阳早已升起。③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杭州西湖边景观近期提升改造,湖边移栽7棵柳树并换种成月季花一事引发争议。“西子湖边杨柳枝,干条万绪尽垂丝”。有柳树,才是印象中的西湖。树不能言,却道尽了文化与历史。
此次,西湖掘柳让很多人____地想到了去年的“广州伐榕”。2021年5月,广州滨江西路区域有棵大榕树疑遭砍伐,一篇《我用什么把你留住,珠江两岸大榕树?》在网络____,引发广州市民的热议。随后针对此事,广州市林业和国林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说明称,该路段共有33棵榕树,只于5月18日抽疏迁移细叶榕5株,其余榕树都予以保留。
西湖的柳,情意绵绵、依依不舍;广州的榕,盘根错节、傲首云天;武汉的樱,浅浅匀红、拨云睹日……简单的意象,却是深邃的文化符号与文化烙印。它们的身上,有凡人的生活印记,有诗人投注的情感,有延绵千年的文化气息。挪几棵树,多大点事,有什么____呢?持这种思维的人不明白,树不只有自然的生命,也是作为历史、文化、生命符号而存在的。也许,“西湖掘柳”和“广州伐榕”,将在日后被证明是不算太美丽的误会,但误会背后,使我们却读懂了城市治理的隐患,看到了市民留住文化遗存、守住文化根脉的担忧。西湖的柳,就如同很多古已存在的标志性事物一样给市民们提供了一种文化的秩序感和安心感。那么,就像网友期盼的那样,对西湖这个全球闻名的知名景点,管理者决策尤需谨慎,通过社交媒体、大众媒体事先和市民游客进行说明、解释,这并不是难事,不要等到市民游客有情绪了再____。
目前,全国疫情整体形势有所好转但仍复杂严峻,必须深刻认识到,目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新冠肺炎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疫情的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我国是人口大国,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平衡,一旦放松防控,医疗资源将面临严重挤兑风险,大量有基础病的患者的身体健康将会受到威胁,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会产生严重冲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快遏制疫情才是真正敬佑每一个生命。
两年多来,我们积累了和新冠肺炎病毒斗争的经验,应急体系、救治体系、民众参与、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经验,____。虽然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极强的传播力,但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易感人群,仍然能够及时有效控制疫情。总体上看,____,传播链条就越清楚。如果发现得晚,尤其在不清楚传染源以及感染者的波及范围和接触人群的情况下,就有必要适当扩大管控范围,加强核酸检测,加强相应的管控措施。现在,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除了要做到快速精准外,____。要采取一些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包括对传染源的管理传播途径的快速阻断、保护易感人群,对这些措施要进行有效组合和叠加,实行尽锐出击,采取最严格、最彻底、最坚决果断措施,阻止疫情社会面传播。
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致知在格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