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2-10-17 浏览次数:41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二上·邵阳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ト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为女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 . 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 . 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 . 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 . 《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 . 《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 . 《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3. (3) 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 . 《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 . 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 . 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关怀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 2. (2022高二上·邵阳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Ⅱ

    好事一小件

    雷蒙德·卡佛

    “他走了。”她说着,继续轻拍他的肩头。在他的抽泣声中,安可以听见厨房里咖啡壶的嘶鸣。“好了,好了,”她轻柔地说,“霍华德,他走了。他走了,现在我们必须适应这点。适应孤独。”

    就在午夜之前,就在他们处理完了很多事情之后,电话又响起来。

    “你接,”安说,“霍华德,就是那个人,我知道。”他们正坐在厨桌旁,面前摆着咖啡。霍华德的杯子边上还有一小玻璃杯威士忌。

    “喂,”他说,“是哪位?喂!喂!”电话断了。

    “就是他,”她说,“那个混蛋。我真想杀了他。”

    突然,她明白了过来:“我知道是谁一直打电话来了,就是那个面包师。我在他那儿给斯科蒂订过一个生日蛋糕。他有咱们家的电话号码,一直打电话过来,为那个蛋糕骚扰咱们。那个面包师,那个混蛋。”

    晴空,星斗满天。他们在面包房门前停下车。他们能看见里屋的亮光,有一个体积很大的男人系着围裙,在那片平静的白光里不时地进进出出。

    “我们打烊了,”他说,“这可是大半夜。你们喝醉了,还是怎么了?”

    安向前一步,迈进从敞开的门漫出来的光亮里。

    “对于一个面包师来说,你可是够聪明的。”安说,“霍华德,他就是那个一直给咱们打电话的人。”她握紧拳头,愤怒地盯着他。在她的体内,正有一种至深的愤怒燃烧着。

    “等会儿,”面包师说,“你想来取走你那个放了三天的蛋糕,是不是?夫人,我可不想和你吵架。我就收你半价。你要吗?”

    “还说蛋糕!”她说。她知道自己能控制住正在体内沸腾的情绪。她很镇静。

    “夫人,我在这地方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养家糊口。”面包师说着,“现在,别闹事。”

    他右手拿起一根擀面杖,开始一颠一颠地拍在左手的掌心上。“你是要那个蛋糕,还是不要?我得回去工作了。面包师得在晚上加班。”

    “我知道面包师晚上加班,”安说,“他们晚上还打电话呢。你这个混蛋。”

    面包师继续颠着擀面杖。他看了一眼霍华德,对他说:“小心点儿,小心点儿。”

    “我儿子死了。”她冰冷而决绝地说,“他周一早晨被车撞了。我们一直守在他身边,直到他走了。但是,当然了,你不可能想到这个,是不是?面包师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是不是,面包师先生?但他死了。他死了,你这个混蛋!”就如同愤怒突然爆发一样,愤怒同样突然消弱,让位给了别的东西,一种令人晕眩的反胃感。她斜靠在洒满了面粉的木桌子旁,手捂住脸,哭起来,肩膀来回颤动。“这不公平,”她说,“这不——不公平。”

    霍华德的手放在她腰背上,看着面包师。“你真可耻,”霍华德对他说,“可耻!”

    面包师把擀面杖放回到台子上,解开围裙,也扔到台子上。他看着他们,慢慢地摇头。

    他从桌子下面拉出一把椅子,说:“请坐。”

    安擦干眼睛,看着面包师。“我想过要杀了你,”她说,“我想过要你死。”

    “让我说说我有多抱歉吧。”面包师说着,把手伸到桌子上,翻过来,露出他的掌心。

    “我自己没有孩子,所以我只能想象你们的感受。我不是个邪恶的人。我不认为自己是。”这个男人说,“我能问问你们,你们是否能在心里原谅我呢?”

    面包房里很热。霍华德从桌边站起来,脱下外衣,也帮安脱下了外套。面包师看着他们,看了一会儿,然后点点头,站了起来。他找到杯子,从一台电动咖啡机里倒出咖啡。又在桌上放了一盒奶油和一碗糖。

    “你们可能需要吃点儿东西,”面包师说,“我希望你们能吃点儿我的热面包圈。你们得吃东西,像这样的时候,吃是好事一小件。”

    他给他们端上来刚出炉的热肉桂面包圈,又在桌上放了黄油和抹黄油的刀子,然后和他们一起坐在桌旁。他等着,一直等到他们都从浅盘子里拿起一个面包圈,吃起来。

    “吃点儿东西很好,”他看着他们说,“都吃光啊,想吃多少吃多少。全世界的面包圈都在我这儿呢。”

    他们吃着面包圈,喝着咖啡。安突然觉得很饿,面包圈又热乎又香甜。她吃了三个,让面包师很高兴。

    面包师聊了起来,他们认真地听。虽然他们既疲惫又痛苦,他们还是听着面包师说的话。

    他告诉他们自己这些年里无儿无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讲起那些插在蛋糕顶上、象征新婚夫妇的小人。还有那些生日,光想想那些燃烧的蜡烛吧!他是个面包师,他很高兴自己不是个花匠。无论何时,面包的味道都比花要好闻。

    “闻闻这个,”面包师说着,掰开一条黑面包,“这是口味比较重的面包,但口感丰富。”

    他们闻了,面包师又让他们尝了尝,有糖蜜和粗糙的谷粒的味道。他们听着他说,他们吞下了黑面包。荧光灯下,亮得就像白昼一样。他们一直聊到了清晨,窗户高高地投下苍白的亮光,他们还没打算离开。

    (肖铁译,有删改)

    【注】雷蒙德·卡佛(1938~1988),美国小说家,小说界的“简约主义”大师。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对斯科蒂的死着墨不多,着重刻画了活着的人们的悲剧,开篇写霍华德和安夫妇俩的失子之痛,但小说结尾却使人看到了生活的一缕曙光。 B . 小说中的面包师生活艰辛,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养家糊口,即使霍华德和安深夜来包到面包房与他争吵,他回应的同时也始终颠着擀面杖做面包。 C . 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安的心理发生了细微变化,由失去儿子的悲痛到对面包师频繁打电话行为的愤怒,继而转变为面对生活苦难的淡然。 D . “我能问问你们,你们是否能在心里原谅我呢?”一句表明,面包师对斯科蒂的死深怀愧疚,他讲述自己的不幸经历是为了博得霍华德和安的同情。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将主要场景放在一间透着亮光和浸润食物芳香的面包房之中,这样的精心安排既让情节集中紧凑,又让面包等相关物象意味深长、耐人咀嚼。 B . 小说在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将其隐藏在故事背后,非常不明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也是如此,我们几乎感受不到作者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态度。 C . 小说的结尾仅是作者观察的结束,而主人公的生活仍在继续,本文打破了传统小说封闭的叙事结构,呈现开放的特点,留下想象空间,余韵无穷。 D . 小说体现了作者的简约风格,不重场景上的渲染,以白描般的文字,对现实环境和情感背景进行极简洁的表达,故事简单,叙述平实,辞约义丰。
    3. (3) 结合文本,探究“好事一小件”的意蕴。
    4. (4) 这篇小说叙事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这样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2022高二上·邵阳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白)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 , 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田布拜魏博节度使,命持节宣谕,布遗五百缣,诏使受之,辞曰:“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方谕问旁午,若悉有所赠,则贼未殄,布赀竭矣。”诏听辞饷。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居易上言,使李光颜将,可径薄贼,开弓高粮路,合下博,解深州之围。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封晋阳县男。太和初,二李党事兴,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后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当时士人争传。其始生七月能展书,九岁暗识声律。其笃于才章,盖天禀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四》有删节)

    【注】①蠲贷:免除租税,借放钱粮。②偃蹇:委曲,屈曲。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B .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C .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D . 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拔萃,唐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期限未满,试判三条,合格授官的叫“拔萃”。 B . 县男,唐朝设立的一种爵位的名称,从五品。后文的中“县侯”也是爵位名称。 C . 从祖弟,从,堂房亲属。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人之间互称为从祖兄弟。 D . 声律,既指诗赋的声韵格律,也是五声六律音乐的总称。本文中指后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居易直言不讳。李师道献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故宅,白居易认为李师道是人臣,直言陛下“不宜掠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 B . 白居易才华横溢。他的诗歌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著名诗人顾况自恃才华,很少推崇他人,但见到居易的文章后,也对他赞许有加。 C . 白居易淡泊名利。他持节去向田布宣布谕旨时,田布送他五百匹细绢,他拒绝了。死时,他遗命薄葬,不必请谥号。 D . 白居易关心民生。在杭州刺史任内,他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疏浚当地的六口水井,帮助解决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②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

    5. (5) 文中白居易做官入则直言进谏,出则造福一方,但最终却“无立功名意”。请结合文本简析其无意功名的原因。
  • 4. (2022高二上·青阳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贺新郎·赋琵琶①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②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③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④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谪居江西上饶时期所作。②出塞,指昭君出塞。③贺老,指开元、天宝年间善弹琵琶的艺人贺怀智。④沉香亭,用沉香建成的亭子,唐玄宗曾在此赏花。李白奉命作《清平调》三首。

    1. (1) 辛弃疾的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霓裳曲》罢”,借唐玄宗所做乐曲,暗含兴亡之感。 B . “浔阳江头”,用白居易情事自比,表达作者谪居之苦。 C . “望昭阳宫殿”,借昭君出塞典故,寄托报国立功决心。 D . “想沉香亭北”,化用李白诗句,写出盛时已去之悲慨。
    2. (2)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辛弃疾词作“于雄莽中别饶隽味”。意思是在豪放大气词风之外又不乏意味深长之处。请结合本词具体词句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1. (1) 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征之一,上首《贺新郎·赋琵琶》与白居易《琵琶行》有诸多联系,可以说辛弃疾暗用了《琵琶行》中的许多诗句,如“浔阳江头客”可想起 “。”;“轻拢慢捻”,可想起 “, 。”。
    2. (2) 顾炎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魏征提醒君王“不念,戒奢以俭”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是做不到的;苏洵则提醒君王 “”,别被他国积威吓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二上·邵阳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2高二上·邵阳开学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 , 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____。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____,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____,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 .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 . 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 . 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二上·邵阳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⑤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近日,你所在学校拟举办读书经验交流会,请你从以上句子中,任选两个,形成有机关联,联系自己读书体验写一篇交流会的发言稿,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符合情境,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