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6 /6.2 *五石之瓠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五石之瓠》《春江花月夜》同步练...

更新时间:2022-10-20 浏览次数:35 类型:同步测试
一、
  • 1. 下列字音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 . 瓠(hù)    掊(pǒu)         呺然(xiāo)  鬻(yù) B . 毂(gǔ)    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     矜(jīn) C . 不龟手(jūn)  絖(guāng)   洴澼(pīnpì)    泮(pàn) D .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累土(léi)       几成(jī)
  • 2. 下列选项中,重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惠魏王贻【赠送】我大瓠之种 B . 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之成 C . 而实【结果】五石 D . 其坚【形作名,坚固程度】不能自举也
  • 3. 下列选项中,重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则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无所容   非不呺然【内心悲痛大哭的样子】大也 B . 吾为其无用而掊【击破】之 夫子固拙于用大【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大:形作名,大的东西】 C . 何不虑【用绳结缀】以为大樽【盛酒器。这是说大瓠像大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 D .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一种草,弯曲不直】也夫!
  • 4. 下列选项中,重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人有善为不龟【通“皲”,皮肤冻裂】手之药者 B . 世世以洴澼【漂洗】絖【通“纩”,丝绵絮】为事 C . 今一朝而鬻【卖】技百金  客得之,以说【通“悦”取悦】吴王 D . 越有难【越人发兵侵吴】或【或许】以【因为】封
  • 5.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 B . 其脆易泮 C .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D .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 6.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 民之从事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B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 . 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 . 跨者不行  有难 , 吴王使之将
  •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之成而实五石

    A . 夫子固抽于用 B . 难得之货 C . 吴王使之 D . 不能自举也
  •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世世洴澼絖:从事②今一朝而技百金:买③吾为其无用而之:击破④魏王我大瓠之种:遗留⑤宋人有善为不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

    ⑥客得之,以吴王:同“悦”,高兴

    A . ①③⑥ B . ②④⑥ C . ①③⑤ D . ②④⑤
  • 9.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B .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 . 《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 . 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 10. 下列对原文《五石之瓠》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 . 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 . 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 . 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
  • 1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对惠子所说的故事内容虽是讲药方和葫芦的用途问题,言外之意却说在人心上,说在逍遥游境界的追求上。 B . 庄子讥笑惠子大而无用,以“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讽刺惠子不善用大,心如蓬草。 C .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本文寓言故事也能得出这样的启示:物各有其用。 D . “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同一事物的不同使用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何看特手中的绝技是关键,不为近利所蔽,才称得上高瞻远瞩。
  • 12.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充分体现了《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的特点。选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一大一小两个故事。 B . “大故事”是围绕如何使用“五石之瓠”展开的,“小故事”是围绕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展开的。 C . 惠子用“五石之瓠”盛水、做瓢,结果都失败了,最后只能把葫芦打破。这种做法与“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最后以百金售药的宋人极为相似,他们只能看见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 D . “小故事”对“大故事”的第一个作用是批评惠子的固陋。第二个作用是凸显庄子的超拔。
  • 13.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王之客眼光再高,也仅仅是功利的心机,而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则隐含精神的自由,二者不仅是具体做法和价值取向上相似,而且也在“宋人与客”和“惠子和庄子”这两组对比关系中体现出的境界高下相似。 B . 单看这则寓言,“小故事”的寓意可以理解为:同一种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因此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C . 在“大故事”中,庄子运用了“小故事”中蕴含的方法论,借如何处置“五石之瓠”,说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 D . “大故事”是惠子告诉庄子,他是如何处理一个容得下五石之物的大葫芦的。因为这个葫芦太大了,做不了盛水的容器,剖开做水瓢,又没有地方放,索性就把它打破了。庄子认为,惠子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无法发挥“大”的作用。
  • 14.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石之瓠》中的惠子就是“小”的代表,他不是来向庄子“求教”的,而是暗藏机锋。世上哪有“五石之瓠”﹖惠子无非借此批评庄子主张的“瓠落无所容”罢了。他的态度也很明朗,“吾为其无用而培之”,弦外之音是你这种大而不当的思想早就该被打破了。 B . 庄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这样的嘲讽和批评是人身攻击,也代表“小”对“大”所作的“反击”。 C . 儒家之弊在于执着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这是他批判儒家的内在动因。 D . 惠子是名家,名家近儒,他的话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何其相似。道家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
  • 15.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总结说,同样一种药,有人凭它获得封赏,有人用它世世代代漂洗丝绵,这是因为用法不同造成的啊! B . 惠子即惠施,是和老子同时代的哲学家,也是《庄子》这本书里的“常客”。巧合的是,惠子也是宋国人,当着惠子讲宋人的“蠢事”,带有明显的讥讽意味。 C . 本文交叠相生的叙事方法和意义蕴含,类似《庖丁解牛》。庖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使梁惠王领悟了养生之法。 D . 庄子看来小和大都是哲学概念,二者是有区别的:小比不上大。一方面,“小”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太狭隘了,通俗地讲就是没见过世面,不知天地之辽阔,时间之恒久。另一方面,“小”自以为是,还要嘲笑、讥刺“大”。如《五石之瓠》中的惠子。
  • 1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B . 庄周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最具代表性的。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    C . 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代表先秦小说最高成就。    D . 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 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 17.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石: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B . 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有时也指妇人对丈夫的尊称。 C . 《庄子》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它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D . 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仅低于儒家和佛家。
  • 18. 下列句子中加框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谁家今夜扁舟子【飘荡江湖的客子;扁舟:小舟】 B . 应照离人妆镜台【离人:此处指游子】 C . 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 D . 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华:月光】
  • 19.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鱼龙潜跃水成        文:波纹。 B . 江流宛转绕芳甸      宛转:曲折 C . 可怜楼上月裴回      通“徘徊”:动词,往返回旋,来回地走,这里指月亮移动。 D . 滟滟随波千万里         滟滟:色彩鲜明的样子。
  • 20.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B . 张若虚在唐开元初与贺知章、张九龄、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C . 《春江花月夜》一诗中“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化用了“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送美人兮南浦”几句诗。 D .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
  • 21. 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 . 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 .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 . 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这种的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幽美邈远。
  • 22. 对《春江花月夜》诗句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宏。 B .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虚实相间,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梦境的难以实现,对远方人的思念烘托得缠绵悱恻。 C .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 D .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写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了月光的温柔可爱。
  • 23. 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但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 B . 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 C . 这几句诗中,诗人由于没有找到探索宇宙的答案,感情有些哀怨悲伤,情绪低沉。 D . 这几句诗,诗人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美景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 24.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开篇破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图: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与湖水活泼的生命热情。 B . 开篇四句,两现“春江”,两现“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出现的景观,立即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下文描写江月理下了伏笔。 C . “绕"字生动形象。描绘出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的样貌。“皆似霰”细致地描绘出皎洁的月色倾泻在花上、树林上的情态。江流曲折,月照花林,点缀着月夜的原野,“月照花林皆似霰”使用借代手法巧妙地照应了题目。 D . “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是因为月光涤荡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 25.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中“谁家”何处”指只有一家一处有离愁别绪,描写了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 B . “徘徊”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以人的情态。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月光仿佛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 C .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中的“卷"拂”二字用得极妙.把思妇惆怅迷惘形象化,生动形象写出了思妇的相思之苦。她想要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正如她对游子的思念,想要忘却但又做不到。 D . “愿逐月华流照君”中“逐“字将思妇与游子无法相见而寄情月光的无奈描写的得透彻淋漓。
  • 26. 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沿用乐府旧题,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前人称赞《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闻一多更是赞扬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 . 《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图,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C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赞叹大自然的奇景,抒写深切的离愁别绪,并将之与追求人生哲理、探索宇宙奥秘相结合,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意境。 D . 这篇作品是山水诗和爱情诗的简单叠加,既有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的赞颂,又有对人间纯洁爱情的讴歌。
二、
  • 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再来读《齐物论》,就好像忽然从自由自在、适意飞翔的九万里高空掉进了“槁木死灰”般寂静的死穴,不免产生一种_________的突兀、困惑之感。尽管《齐物论》开篇有关“地籁”的描写被誉为“大风赋”,是足以引发人无穷的_________的“天籁”,甚至成了对音乐最高境界的褒奖之词,而结尾那_________的“蝴蝶梦”更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但深究起来,(     )。这不仅是由于庄子《齐物论》的文辞隐晦独特,其中论及的许多概念抽象玄奥,也是由于自魏晋以来,涌现出的众多的解庄注庄者,往往“以庄注我”,各取所需,留下了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虽然《齐物论》的确读之不易,但此文在《庄子》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影响却不亚于《逍遥游》。如果说《逍遥游》是以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庄子思想的框架,那么,《齐物论》则主要是以抽象思辨的方式对这框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补充与说明,两篇文章_________,构成了庄子思想的完整体系。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堪言状     联想     脍炙人口     相得益彰 B . 不可名状     遐想     脍炙人口     相辅相成 C . 不可名状     联想     朗朗上口     相得益彰 D . 不堪言状     遐想     朗朗上口     相辅相成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还是十分费解,这《齐物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B . 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十分被人们费解 C . 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还是让人感到十分费解 D . 不知说了些什么的《齐物论》,十分被人们费解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说《逍遥游》是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B . 《逍遥游》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C . 既然说《逍遥游》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用了寓言、比喻的庄子思想的框架 D . 如果说《逍遥游》是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 2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又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剑尖),齐岱为锷(剑刃);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 , 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茫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B .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C .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D .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太后,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 . 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 C .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方式。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等。 D . 宰人:周代冢宰的属官,后泛指官员。也指掌管膳食之官。文中指厨师。
    3. (3)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 . 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 . 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 . 《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5. (5) 太子为什么说“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 2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 ,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文王观于臧 , 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有删改)

    注释:①臧:地名。②庶几:差不多。③民有瘳:民可以解除病痛了。

    1. (1)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名词作状语,在里面 B . 者也                    贼:伤害 C . 文王欲而授之政            举:推荐 D . 欲终而之                  释:舍弃,放弃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 . 甲文“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中“羞恶之心”是指明辨善恶是非曲直之心。 C . 乙文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还接受文王旨令,当晚就逃走了,终身再无消息。 D . 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4. (4)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和道家主张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6. (6) 太子为什么说“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 30.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

    材料二: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安定城楼》

    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指出材料二中尾联鹓雏、鸱、腐鼠的内涵,分析诗人抒发的感情。

  • 31. 《春江花月夜》理解性默写。
    1. (1) 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照射下波光闪耀千万里的句子是“”。
    2. (2) 月亮是客观事物,但在诗人的笔下,月亮也带有主观感情。诗人张若虚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因此他的《春江花月夜》描写到的月亮给人的感觉也是孤独的,“”一句就是最好的证明。
    3. (3) 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了游子和思妇分别后互相思念的句子是:“?”
    4. (4) 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月光无处不在,处处惹人愁怀的句子是“”。
    5. (5) 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32.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比较《把酒问月》和《春江花月夜》两首诗歌思想感情的异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