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期中考试(学...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6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2023高二上·宁波期中) 下列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④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存在相互脱离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著名哲学家笛卡儿的哲学论著《方法论》极大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其著作中提出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在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理论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①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往往需要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②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进步

    ③哲学推动具体科学的发展   

    ④具体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智慧的指导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3.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管子》中记载:“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皆由水而生成,又复归于水。”这两种观点(   )

    ①都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②都把物质等同于物质具体形态

    ③都正确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        

    ④看到了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4.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这句名言属于(   )
    A . 唯物论 B . 辩证法 C . 可知论 D . 唯物史观
  • 5.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2021年7月24日,南京天文台观测到距离地球30亿光年的“暗物质”。和普通物质类似,“暗物质”诞生于宇宙大爆炸时期。研究“暗物质”的发展历程,对于揭开宇宙演化谜团具有重大意义。这表明(   )

    ①“暗物质”属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②客观存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③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一致性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6. (2022高二上·嘉兴期中)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焦虑,适度焦虑能成为动力,但过度就会发展成焦虑症,导致睡眠质量差、思虑过多,从而出现脱发、白发等早衰表现。荷兰科学家一项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大脑皮层明显受损,刺激感应程度高于正常人。这说明(   )
    A .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B . 意识来源于人脑 C .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 D .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 7. 近期电影《长津湖》热映,引起国内外关注。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

    ①具有自主选择性,创造了伟大功绩        

    ②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是对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反映    

    ④决定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8.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社会运动的载体是(   )
    A . 生产方式 B . 宏观物体 C . 生产力 D . 生命有机体
  • 9.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2021年对中国航天来说,是一个发射高峰年。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披露的宇航任务计划:空间站开建、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多颗风云卫星上天等,发射次数有望突破40次。中国航天的发展表明(   )
    A . 规律发生作用受制于人的意识 B . 规律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 . 规律不能被创造但可被消灭 D . 人能够利用规律实现价值追求
  • 10.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众所周知,今天指导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发展阶段理论是党的十三大系统阐发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坚持这个前提下,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体现了(   )

    ①尊重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11.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漫画《独木也成林》启示我们应(   )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把握事物内部的本质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2.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这句名言蕴含的哲理(   )

    ①事物都包含着偶然和必然两个方面

    ②事物的联系是必然的

    ③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13.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1G是移动通信语音时代的开始,但文字信息较少;2G可以浏览一些文字信息,但缺乏音乐视频;3G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但游戏体验欠佳;4G让我们畅玩游戏;5G相比4G,在容量、传输速率、可靠性等方面实现质的提升。从1G到5G移动通信史表明(   )

    ①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形式

    ③发展的实质是扬弃     

    ④辩证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A . ①④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②
  • 14. (2022高二上·玉环月考) “当一切都看起来无济于事的时候,我去看一个石匠敲石头。他一连敲了100次,石头仍然纹丝不动。但当他敲第101次的时候,石头裂为两半。可我知道,让石头裂开的不是那最后一击,而是前面的一百次敲击的结果。”这启示我们(   )

    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导致质的飞跃

    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④善于抓住时机,才能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

    A . ①④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③④
  • 15.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下列名言体现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

    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②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③投之亡地然后存——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④君子和而不同——斗争性是相对的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16. (2023高二上·平阳月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推动重点任务落地生根,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把新型城镇化这篇大文章写好、写精彩。材料表明(   )

    ①“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住主要矛盾    

    ②要分清主流,抓住次要方面

    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④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7.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体现了(   )

    ①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③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④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18.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下列关于认识说法正确的是(   )

    ①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表象三种形式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A . ②④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①③
  • 19. (2022高二上·玉环月考) 为探究新冠病毒“病源从哪里来”,我国科学家围绕动物溯源、人群溯源、分子溯源、环境溯源等方向,积极开展了科学溯源研究工作,目前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但是要尽快找到最有可能的病毒源头还需世界各国加强溯源科研的合作交流,以尽最大努力预防类似的疫情。这说明(   )

    ①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改造世界    

    ②实践是改造主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③病毒溯源工作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20. (2023高二上·浙江期中) 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发现低氧诱导因子不仅能使细胞耐受低氧,也能使细胞耐受营养过剩,这一发现将用于治疗癌症。这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A . ①④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③
  • 21. (2022高二上·嘉兴期中) 毛主席曾说:“照抄是很危险的,某些做法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而一模一样地照抄就会导致失败”。之所以不能照搬是因为(   )

    ①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③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④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2.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2021年2月24日,“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对预选着陆区的地貌、天气等进行详查。“天问一号”对火星的探测是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丰富和加深了人们关于火星的认知 , 将为服务宇航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材料告诉我们(   )
    A . 认识具有反复性 B . 真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C .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D . 认识最终要回归实践
  • 23.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下列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①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②意识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

    ③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④实践观点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24.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为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状况,我国启动了民法典的修改工作,积极听取人民群众意见,顺利完成对民法典的修改任务,有力促进了社会发展。这告诉我们(   )
    A .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推动社会进步 B .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D . 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建筑
  • 25. (2022高二上·嘉兴期中)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离乡发展的情况越来越多,农村宅基地制度已经不适应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促进了乡村振兴。这反映出(   )

    ①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发生变化  

    ②国家通过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③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6.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圆满完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激动地说,要感谢所有参试人员和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没有他们就没有神舟十二号飞船任务,更没有中国空间站的建立。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才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航天精神。材料体现了(   )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者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7.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下列不属于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的是(   )

    ①一切从人民群众负责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一切为了群众    ④一切依靠群众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将答案写在答卷上)
  • 28. (2021高二上·杭州期中) 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主要是探索推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以形成全国共同富裕建设的思路,为其他城市共同富裕建设提供指导。近年来,浙江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陆海统筹,山海协作”,促使浙西南山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城乡差距、区域发展、富裕程度等各项指标,都走在全国前列。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运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有关知识,分析浙江重视浙西南山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原因。
    2. (2)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浙江建设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道理。
  • 29. (2022高二上·嘉兴期中)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这一决议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明确提出了九方面远景目标,可用“综合、经济、治理、文化、生态、开放、均衡、平安、生活”等九个关键词概括。“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航”规划,有利于明确前进方向、凝聚共识,把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决议的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