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1842年的条约真是所谓的“城下之盟”,英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皆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之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定。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
材料二:英国通过这场战争强行打开中国的国门,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之后,英美等国的棉纺织品大量涌向上海,使得原本的手工业棉纺业纷纷破产,女工几停其半。另一方面,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也对上海青睐有加,催进了上海的繁荣。同时,为了维护在华利益,英国最早在上海开辟租界。
——李德征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后不必尽用其人。
——摘编自李鸿章写给奕沂和文祥的书信
材料二: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材料:(19世纪40年代)随着上海的开埠,外国棉纱棉布的源源输入,这里的手工纺织业受到沉重的打击。之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中国的入超(即贸易逆差)越来越严重。1890年至1894年,入超额为3400多万海关两。而1895年至1900年,入超额增至6000多万海关两。由于输出之银太多,造成国内商业市场困迫、局促。这种惨淡前景,年复一年,情况愈益严重。
——摘编自李侃邓著《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
根据材料,围绕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