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优质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

更新时间:2022-10-27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0高一上·青山期中)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李长空

    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⑤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1. (1)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新诗在形式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B . 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C . 中国新诗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主题内容方面不能反映自己的时代。 D . 中国新诗中平庸的内容充斥着诗歌界,其阵地越来越经不起现代商品社会的冲击。
    2.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 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 . 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就像失去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C . 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D . 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诗歌就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
    3. (3)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或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B . 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就像胡适所讲的那样“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C . 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具有自我封闭、自我肯定等特征的奇怪群体。 D .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可以说是灼灼其华,蔚然大观。
  • 2. (2020高一上·青山期中)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 . 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 . 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 . 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 (2) 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 . 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 . 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 . 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部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3. (3) 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 3. (2020高一上·青山期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

    生涯的午后

    食指

    冬天的太阳已缓缓西沉,

    但温暖如旧,更加宜人,

    有生涯午后成就的辉煌,

    谁去想大半生的辛勤和郁闷。

    冬日的斜阳还那么斯斯文文,

    天边已渐渐涌上了厚厚的阴云,

    注定又有一场冷酷的暴风雪,

    在我命运不远的前方降临

    别了,洒满阳光的童年

    别了,阴暗的暴风雨的青春

    如今已到了在灯红酒绿中

    死死地坚守住清贫的年份

    自甘淡薄,耐得住寂寞

    苦苦不懈地纸笔耕耘

    收获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后

    荒野上留下了诗人的孤坟

    但现在这颗心还没有死

    也不是我的最后的呻吟

    这不就是生涯的午后吗?

    还远远不到日落的时辰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冬日的太阳已缓缓西沉”,既描写出冬日午后太阳西斜的自然之景,又含有深层的象征之意。 B . “有生涯午后成就的辉煌/谁去想半生的勤奋和郁闷”,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前半生付出的感慨和如今成就的欣慰。 C . “注定又有一场冷酷的暴风雪/在我命运不远的前方降临”,一个“又”字暗示出诗人生命中曾不止一次经历坎坷。 D . “如今已到了在灯红酒绿中/死死地坚守住清贫的年份”,表达出诗人已到中年却还只能过着清贫生活的悲哀。
    2. (2) 如何理解“收获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后/荒野上留下个诗人的孤坟”?
    3. (3) 诗歌中“生涯的午后”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4. (2020高一上·青山期中) 文言文阅读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2.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 . 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 . 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 .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②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 5. (2020高一上·青山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6. (2020高一上·青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书边事①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断”字表现力很丰富,它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表现了边塞军情的紧急。 B . “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边塞的秋色。 C . 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晖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D . 本诗运用虚实结合、对比等艺术手法,抒写了诗人在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2. (2) 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7. (2020高一上·青山期中)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2. (2) 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诗句是“”。
    3. (3) 《涉江采芙蓉》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
    4. (4) 《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
  • 8. (2020高一上·青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最近引发_____。在这部片子里,英国历史学家追随杜甫当年的脚步,重走杜甫走过的路,请英国戏剧家用“莎士比亚腔”朗诵杜甫的诗作,与中外学者对话,和中国老百姓交流,在_____的中国寻找“杜甫”的影子。这位西方探访者将杜甫与西方最伟大的文学家并列,并发出感慨:“在当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我们远去,寻旅者却_____可以在中国找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是啊,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总是_____。“(   ),(   )”,三岁小孩就能吟诵;他的律诗浑然天成,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他的笔下有“(   ),(   )”的沉郁顿挫,“(       ),(       )”的人间疾苦,“(   ),(       )”的忧国忧民……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没有拘于一己之欢,他的身上有一股广大的关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像一棵扎根大地、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代代中国人从杜甫的诗心中汲取营养,从文学到人生再到家国。

    1. (1) 依次填入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争议  日新月异  总是  心照不宣 B . 热议  日新月异  仍然  心领神会 C . 热议  日增月益  仍然  心照不宣 D . 争议  日增月益  总是  心领神会
    2. (2) 将下列杜甫的诗句填入文中引号中的括号内,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A . ②③①④ B . ③②①④ C . ②③④① D . ③②④①
    3. (3)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也就是人们说的“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B . 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先王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但从周朝到秦朝,庙号制度一度被废止,直到汉朝才逐渐恢复。 C . 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后多以年号纪年。如“会昌二年”“大中初”均是年号纪年法。一位皇帝在位时只用一个年号。 D .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称为“谥”或“谥号”。
  • 9. (2020高一上·青山期中) 古语有云:“赐子千金,不如授子一艺;授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可见名字重要性。汉人取名讲究:“女诗经,男楚辞。”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很多取名的灵感都是来自于古诗文。请阅读下面的人名,结合你的知识储备,将名字中蕴含的相关诗文默写下来。
    1. (1) 冰心:
    2. (2) 钟南山:
    3. (3) 林更新:
四、写作(60分)
  • 10. (2020高一上·青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离别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时刻,离别的方式、离别的心情也千差万别。关于离别,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描绘,像“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等。离别既意味着一段故事的结束,又预示了新的征程的开始。你又有着怎样的离别故事和离别感受呢?

    请以“别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并确定写作重点。要有典型生动的场景或细节描写,真挚强烈的感情。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认真工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