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2高二上·郑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机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道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二:

    孟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对“勇”进行界定和论述的同时,也对“勇”作了有层次的划分。孟子说:“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孟子列举了三种类型与层次的“勇”:第一种是北宫黝之“勇”,这种“勇”,是打在身上不躲逃,毫不示弱,不畏权贵,对付万乘之君就像对付一个贫贱者一样,只要遭到冒犯就会反击,这种做法在当时孟子所处的那个贫富、贵贱、尊卑有着森严等级的时代也不失为一种“勇”。其次是孟施舍的“勇”,打仗不管能否取胜,都像必胜一样向前冲,此乃“守气”的无惧之勇。第三种是曾子的“反求诸己”之“勇”,通过自反,发现真理如果不在自己这边,即使面对普通百姓,也会自觉惭愧而害怕。如果确定自己掌握着真理,纵然面对千军万马,也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孟子认为,北宫黝虽勇于对抗权贵,凭过人的气势彰显了果断、坚毅之勇,但却缺乏理性和思考,因而只是血气之勇。相较之下,孟施舍要胜于北宫黝,因为孟施舍能够由心出发,做到内心不畏惧,不过孟施舍养勇的方法又是通过无我或忘我从而达到“无惧”,因而也只是神勇或者说主观上的勇,他与北宫黝之勇一样都缺乏“理”的内涵。只有曾子之勇才是“勇”的最高层次和理想境界,才是真正的德勇,因为他勇中有怯,勇中有思,能够通过道德反省来确定正义与否,进而做出勇与不勇的行为选择。可见,孟子的勇不是动辄而起、不顾效果的匹夫之勇,而是深明大义,能够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

    (摘编自王翠英《浩然之气与大丈夫之德——孟子“勇”的思想探析》)

    1. (1) 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很多都是赞颂“勇”的,“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 B . 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 C . 真正的勇者既能藐视困难、勇往直前,又能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保持镇定。 D . 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使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2.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 . 不能忍受小辱的好勇,没有敬畏之心的蛮勇,锐气有余静气不足,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勇者无惧”。 C . 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 D . 新冠肺炎疫情中那些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出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3. (3) 下列各项内容不符合材料二所论述的“理性之勇”的一项是(       )
      A . 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离娄下》) B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C .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D .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侠客行》)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
  • 2. (2022高二上·郑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个“毅”字很重要

    宗璞

    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

    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雪光随着他们聚在这里。各样的宣传抗战的标语壁报,或只是几句话,有的刚贴上去,有的已经掉了一半,带着厚厚糊的纸张被冷风吹得飒飒地响,好像在喊叫。

    孟嵋坐在教室里。教室房顶的洋铁皮换成了茅草,屋角有一条裂缝,原来很窄,现在变宽了。七年了,还没有走出战争,那裂缝彷佛也长大了,变老了,是在等着我们去打胜仗么?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选修课。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选读,还有从别的学校特地赶来的。他们说,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这些日子因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嵋在椅子的搁板上摆好讲义和笔记本,正襟危坐。旁边的同学在小声说话,一个同学上前把黑板仔细地擦了一遍,一面哼着“打胜仗,打胜仗。中华民族要自强——”

    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把手中的书摊在桌上,把口中叼着的烟斗放在讲台上,他从不含着烟斗上课。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教室里一阵翻讲义的声音,随即是肃静。

    江昉坐在椅上,两眼望着屋顶,慢慢地吟诵。他的声音低沉而洪亮,抑扬顿挫,学生们随着声音认真地读着诗句。读完全诗,江昉把摊在桌子上的书又摞整齐。这是他的习惯,带了书来,摊一下就算是用过了。

    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先介绍了《国殇》在《九歌》中的地位,便逐句讲解。江昉讲话时,微阖双目,有时把烟斗在桌上磕一磕。讲完这两句,他问大家:“我说得够明白?”稍停了一下,又接下去讲。

    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这个‘毅’字很重要。”

    江昉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其他同学在议论滇西情况。敌人占领了我滇西土地,切断了滇缅公路,一切外援物资都靠空运。这条空运道路非常艰险,飞机在山谷中飞行,又有敌机拦截,坠落牺牲常有所闻。大家愤愤不已。有人说战场听起来太远了,应该走进去,每人都出一把力。

    嵋想到了“面目枯槁、衣衫褴褛”这几个字,好像有人这样形容屈原,他用生命的膏汁点燃丰富的思想,把自己烧尽。他的死如同琴弦的崩裂,如同夜空中耀眼的闪电,留下滚滚雷鸣,响彻古今。先生们也是这样,会不会?大概那也是值得的。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同学庄无因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把伞:“要下雪了,知道么?”又下雪了,下的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走进图书馆,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

    无因在后面接着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

    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不觉“哧”地一笑,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

    “也许战场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会有大作为。我相信你就会为这世界增添很多,增添什么我不知道。”“莫非是数学定理?”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翘的睫毛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帽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看着年轻的教员,只觉得他很像一个士兵。

    晚饭后父亲弗之才回来,他是学校的历史系教授,也是教务长,下午刚去送过一批参军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母亲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他们说我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妻子的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火盆里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谁都有责任去打胜这场战争,难得有这些好青年。可是嵋究竟是女孩子,年纪又小,叫人怎么放心。碧初坐起来,走到灯下缝东西。弗之说:“又缝什么?灯这么暗,不要缝了。”碧初叹息道:“你没看见嵋的手冻成什么样了?想缝一双棉手套,反正家里有旧布,总比买的便宜。”弗之默然半晌。碧初又缝了一会见他还在那里,便说:“总有办法的,只要大家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现在,嵋又要走了。”弗之叹道:“这也是她的志气。”碧初不再说话,小小的银针在手里飞舞。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同学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注: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修改,标题为选者所拟。《西征记》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1. (1)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        委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心里难过 B . 随即是肃静                                        肃静:严肃,安静 C . 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                        叫座:上座率很高,受欢迎 D . 碧初也已泪光莹然                            莹然:晶莹,明亮
    2. (2)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展现了江昉先生授课时的个人风采。 B . 缝手套的细节表现了碧初复杂的心情,其中有对女儿的理解,亦有不舍。 C . 小说通过描写“急雪”烘托了孟嵋在与庄无因对话时内心的愤愤不平。 D . 小说中《国殇》《木兰辞》的诗句,起到了塑造人物、凸显主题的作用。
    3. (3) 有人说“教育是国之命脉,先生是教育之魂魄”,小说中的江昉就是这样的先生,请概括其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4. (4) 小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孟嵋的心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孟嵋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二上·郑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B .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C .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D .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 B . 远鄙,指远方边邑;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国,指国都;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 C . 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大夫、卿、士等。 D . 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3. (3) 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墨子所说的“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 B . 墨子认为,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 C . 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D . 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地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 (5) 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 4. (2022高二上·郑州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题老学庵壁

    陆 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① 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 .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 .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 .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 (2) 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5. (2022高二上·郑州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老子>四章》中的第二十四章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
    2. (2)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3. (3) 在《<论语>十二章》里,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二上·郑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珠穆朗玛峰,巍峨雄壮,攀登者      。有人来征服,有人在守护。登山向导次仁旦达,从2002年至今,已经参加了无数次珠峰清理工作。他是最      的环保卫士,仅2018年就清理了8吨垃圾。在这人类最后的净土,恶劣的气候环境已让人自身难保,皑皑白雪之下      着的垃圾更让人揪心。食品包装袋、食品罐子、酒瓶等生活垃圾,旧登山绳子、旧登山帐篷、旧瓦斯罐等登山垃圾      在珠峰5 000米、6 000米甚至7 000多米的高处攀登,掉入裂缝、遭遇雪崩等危险已难以预料,更不必说每一次清理垃圾的行动,都像在刀尖上跳舞,随时可能丧命。“世界只有一个珠峰,她的美丽和纯净,是对所有历尽艰险的登山者们最好的奖赏和慰藉。”4月30日,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定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的运行,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在次仁旦达等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社会民间力量,正在逐渐参与到高山环保项目中。这项工作,拒绝顺其自然,拒绝怨天尤人,拒绝意志薄弱。珠峰是一片无止无休的洁白,是一望无际的孤独,唯拥有艰苦卓绝的精神,才能忍受这份孤独,承担这份重任。最令次仁旦达骄傲的,便是用一己之力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从一个人弯腰捡起脚下的一片方便面包装袋,到几十个人打包上百斤垃圾并扛起运上卡车,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谁说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世界?谁说每一步的平凡不能成就伟大?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纷至沓来    坚强    隐藏    俯拾即是 B . 摩肩接踵    坚强    堆积    比比皆是 C . 纷至沓来    虔诚    隐藏    比比皆是 D . 摩肩接踵    虔诚    堆积    俯拾即是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保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的运行,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 B . 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立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的运行,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 C . 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保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推进了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 D . 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确立了高山环保的长效机制的运行和高山环保制度化、常态化的进程。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2022高二上·郑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①                 。战国文章,普遍多借寓言、故事来说理,但仅仅作为譬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 )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连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入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而且,作者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庄子》的文章结构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②             , 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极有表现力和独创性。后代文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有很多,较为著名的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③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不仅如此。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B . 《庄子》不仅如此。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C . 《庄子》不仅如此。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从理论意识来说,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D . 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不仅如此。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二上·郑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