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香江育才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 1. (2022八上·番禺月考)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锐不可   物/五六腑 B . /至死不  劣/深痛绝 C . 怨/头苦干   手/苛杂税 D . 哮/根问底  消/潜滋暗
  • 2. (2022八上·番禺月考)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泻气  娴熟  仲载  催枯拉朽 B . 业已  歼灭  溃退  苍海桑田 C . 紧绷  浩瀚  遗嘱  如梦初醒 D . 萧洒  敛声  凌空  颠倒黑白
  • 3. (2022八上·番禺月考)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部精彩的二战电影,堪称经典战争巅峰之作,场面惊心动魄 B . 中国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许多外交难题自然就会山穷水尽了。 C . 每次逛街都收到很多传单,好多都是宣传儿童早教的,看得眼花缭乱都不知道怎么选了。 D .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也是一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极致追求。
  • 4. (2022八上·番禺月考)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疫情期间,如何提高居家学习的效率,关键在于劳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B . 在上学或放学途中突遇暴雨、雷电天气,大家应及时躲避到安全的区域。 C . 阅读游记,随着作品想象和邀游世界,可以让我们开阔见闻,丰富眼界。 D . 中国人历来祟尚“以和为贵”,“和”不仅是旺国之基,更是兴家之本。
二、综合性学习(共3题,共8分)
  • 5. (2022八上·番禺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6月1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予以公布。这份名录中,柳州两个申报项目成功入围,分别是传统技艺门类中的“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和传统舞蹈门类中的“多耶”。

    【材料二】

    国家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侗族木质建筑不仅选型美观,而且其工艺堪称一地。整座建筑凿榫(sǔn)打眼,穿巢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用榫铆(mǎo)连接、结构牢固,铆接缜密。围绕木建筑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侗族木建筑由于老工匠后继乏人,加之木材来源匮乏,木建筑防火能力极弱,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材料三】

    2012年,柳州市三江侗族农民画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保护名录。2013年,广西美术家协会文艺志愿服务基地在独峒乡挂牌成立。早在二三十年前三江农民画就已经出现在独峒乡中小学生的课堂上。多年来,在广西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扶持下,三江农民画不断蓬勃发展,正从大山深处走来,走向典雅的艺术殿堂,续写着中国民族民间美术的新篇章。

    1. (1) 阅读材料一,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不超过20字)
    2. (2) 阅读材料二、三,你有什么感悟?请写下你的思考(至少两点)。
    3. (3) 为了让大家知晓身边的文化遗产,了解柳州历史文化,响应国务院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六)的号召,学校将举办“走近柳州优秀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从柳州螺蛳粉、侗族木质建筑、三江侗族农民画中任选一项,为其拟一则宣传标语。(20字以内,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我选择:

      宣传标语:

三、古诗默写(共6题,8分)
  • 6. (2022八上·番禺月考) 古诗文默写。
    1. (1) 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选四)

      ①其间千二百里,,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⑤最爱湖东行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 (2)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①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借“雁”描绘了“。”的塞外夕照蓬飞图。

      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燕”描绘了“。”的西湖早春莺歌图。

四、阅读与监赏(共46分)
  • 7. (2022八上·番禺月考) 课内古诗文赏析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共奇者。

    1. (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答谢中书        朱元思(《与朱元思书》) B . 清流底          不曦月(《三峡》) C . 欲颓          吾三省吾身(《论语》) D . 未复有能其奇者  念无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2. (2)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 . “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 8. (2022八上·番禺月考)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从征记》曰:汶水出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数里,水隍①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②之艰。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人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四》)

    【注】①水隍:水沟渠,这里指水流。②悬度:古代有些地方地形艰险,没有道路,只有使用绳索等凌空穿越,即为悬度之法。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意思。

      ①或回岩

      ②高九尺

    2. (2) 结合文段,概括莱芜谷一带的特点。
  • 9. (2022八上·番禺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唐 王绩

    东皋薄雾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1) 简要赏析颔联。
    2. (2) 尾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0. (2022八上·番禺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互联网+”向我们走来

    ①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选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②那么什么是“互联网+”呢?

    ③“互联网+”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它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④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⑤这样的“互联网+”的例子绝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的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的”“滴滴”。

    ⑥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现在几乎人人都在用即时通信App进行语音、文字甚至视频交流。然而传统运营商在面对微信这类即时通信App诞生时筒直如临大敌,因为语音和短信收入大幅下滑。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来自数据流量业务的收入已经大大超过语音收入的下滑,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彻底颠覆通信行业,反而是促进了运营商进行相关业务的变革升级。

    ⑦在交通领域,过去没有移动互联网,车辆运输、运营市场不敢完全放开,有了移动互联网以后,过去的交通监管方法受到很大的挑战。从国外的Uber、Lyft到国内的“滴滴”“快的”,移动互联网催生了一批打车拼车专车软件,虽然它们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仍存在不同的争议,但它们通过把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相结合,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增加了车辆的使用事,推动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极高了效率、减少了排放,对环境保护也做出了贡献。

    ⑧事实上,“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互联网+”的趋势时至2015年已经无法阻挡。

    “互联网+”向我们走来,带着美好。不过,也有长期研究该领域问题的学者警示:如今中国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很多改变,就好比是皮肉之上附上了一层光鲜亮丽的“毛”, 赤裸裸的皮肉被包裹起来,似乎不再重要。“五联网+”不该成为“卖毛”的生意。

    ⑩如在餐饮行业,中国互联网从业者善于将饭店的流程设计互联网化,将店面致修时尚化,但是却没有能力做出好吃的食物。对比之下,DM的沃森超级计算机,可以将每一种食物的营养物质和气味进行全部排序,热后制定出菜单,做出从来没有食用过的食谱,兼顾口味和健康。

    ⑪如在医疗行业,挂号平台的优势是让医患之间直接对话,这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沟通效率,但它并无法改变“就医难”的本质问题。中国的专业医生太少,病人太多,其根本矛盾在于医疗资源的稀缺。对比国外,已通过机器人技术、DNA技术进行精确的治疗,利用互联网技术投放到血管中定位释放抗癌药物。

    (选自2015年3月11日澎湃新闻网,有改动)

    链接一:

    乐视集团副总裁、乐视硅谷业务负责人李曦认为:“‘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世界,各行业都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或物联网,这将给行业带来极大的提升。这种新理念能够创造很多新模式,也就是说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可以产生乘法效应。”

    (选自2015年7月14日中国科技网,有改动)

    链接二:

    “互联网+”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它让生活更加方便了。无论是动动手指就能实现在线购票、转账缴费,省去排队之苦;还是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追溯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抑或是根据采集的数据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的“云空调”,让家居更加智能,“互联网+”正在加速改变我们的生活。

    更加重要的,是“互联网+”对生产形态的重塑。一方面,传统产业在拥抱互联网之时,进行自我变革,释放生产力动能,在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同时,降低不必要的交易费用,让生产更加高效;另一方面,不同的产品和产业,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跨界融合,催生出新产品、新业态。

    (选自陈凌《踩准“互联网+”的鼓点》,《人民日报》2015年7月10日,有改动)

    1. (1) 下列对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概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在通信领域,互联网彻底颠覆了通信行业,促进了运营商进行相关业务的变革升级。 B . 在交通领域,移动互联网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增加了车辆的使用率,有利环保。 C . 在餐饮行业,中国互联网从业人员善于将店面装修时尚化,有能力做出好吃的食物。 D . 在医疗行业,挂号平台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沟通效率,解决了“就医难”的本质问题。
    2. (2)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引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出说明对象“互联网+”,并突出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B . “互联网+”的趋势已无法阻挡,这让传统产业有了很多改变,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要冷静认识,从容应对。 C . 文章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读者熟悉的行业的例子,给我们介绍了有关“互联网+”的一些知识。 D . 世界各国,各个行业都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或物联网,这已经给各个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利润提升。
    3. (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向是(     )
      A . “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倍息通伯技术,在新领城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B . “互联网+”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能够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 C . “互联网+”让互联网与各种传统行业进行简单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 D . “互联网+”重塑生产形态,使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进行变革,释放生产力。
    4. (4) 链接二中说:“互联网+,正在加速改变我们的生活。”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 11. (2022八上·番禺月考)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味蕾的记忆

    丁帆

    ①人在不同时空中,对食物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以后的奢侈需求。味蕾的记忆往往是喜新厌旧的,一种制作再精细的美食,如果成为你每天的家常便饭,你也会厌倦的,味蕾追求的是“异味”,而非“同味”。但是,它有时也是会“喜旧厌新”的,因为在特殊环境中吃到的食物会给味蕾打上深深的时代印记。

    ②最深刻的味蕾记忆就是我16岁下乡插队时几次反差极大的“猎食”行为。

    ③我把从南京带去的香肚蒸熟以后,请端着饭碗“跑饭”的邻居们品尝,他们竟然吃不出来这是用何种原料做成的食物,只是惊讶“世界上竟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他们一生在粗茶淡饭中度过,没有见识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烹饪制作,他们往往会像阿Q一样想象城里食物的“异味”,哪怕是去集镇上吃一盘炒肉丝,都感叹厨师的手艺精湛,因为那是截然不同的风味。城里的食物不仅是炫耀的资本,同时也是一种味蕾游历的奇妙感觉,这就是乡下人眼中的“城乡差别”。而当一个“城里人”品尝到乡下原始风貌的食物时,他的味蕾记忆也会产生一种永恒的定格。

    ④大麦黄了的时候,当我第一次尝到元麦粉调制的面糊糊时,我惊讶当地农民为什么将它当作“壮猪”的饲料。那种特别的“异香”在我的齿间游荡了好几天,之后每每想起那种味道,就像有只无形的手撩拨着我的心弦,让人意犹未尽,以至于几十年来始终念念不忘。一手端着一碗稀溜溜的元麦糊糊,一手抓着馒头或卷饼,就着小鱼熬咸菜或大头菜丝,这种粗粝的乡村美食便成为苏北平原留在我的味蕾上的永恒记忆。何谓“相思”,何谓“乡思”?或许味蕾上的记忆胜过万千言语的抒情。

    ⑤秋收季节,第一次尝到用新米“农垦58”熬的大米粥,那股清香留在我16岁的味蕾记忆里,挥之不去。我无法形容那种留在齿间的“天物”味道,为了天天都能吃到“新米”的味道,我用知青下乡第一年由粮管所供应的粮食——陈年中熟米——与乡亲们兑换“新大米”,就有邻人说我傻。因为“新大米”水分大,且出饭率极低,当时对饥饿的农民来说,吃饱饭才是人生第一位的大事,“新大米”固然好吃,但好吃能扛饿吗?这或许也是另一种眼光里的“城乡差别”。自从离开农村,就再也品尝不到那种“新米”的味道了。虽然现在物流非常发达,“新大米”源源不断地流到人们的饭桌上,但是,过去那种“新大米”的异香再也找不回来了,是品种出了问题,还是味蕾记忆出了差错?我不得而知。在时间的年轮里,我寻找昔日的“乡思”与“相思”;在廣袤的空间中,我在寻觅城与乡的坐标——味蕾的记忆在时空交错中变幻莫测,是食物基因发生了突变,还是人对自然的感知渐渐迟钝?

    ⑥近20年来,人们从对美食的餍足中爬将出来,去寻找昔日农家菜的口味,却很难有所斩获,就是因为人们难以理解美食的哲理是人与生存环境的辩证关系。

    ⑦我插队的地方是作家胡石言笔下的宝应水乡,不要以为水乡的农民没有肉吃就可以天天吃鱼,其实,除了娶亲和节日待客,他们平时是不吃鱼虾的,尤其是螃蟹,更无人问津,因为腥而无肉。平时不吃鱼虾,一是因为鱼虾需要用热油去腥,非一般人家享用得起;二是逮到大鱼就卖掉,给那些有油的人家去享用,于己而言,也算是赚一笔补贴家用的不菲外快。只有剩下的小鱼小虾,人们才会拿回家与大咸菜一起熬制,那样咸菜就会变得酥烂,如果加入适量的油,起锅时再撒上一把蒜苗,那一定是下饭就粥的上好小菜。那时当地流行的一句烹饪诀窍就是“油多不坏菜”,然而,谁家有油呢?那个年代,用油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家庭贫富的试金石。

    ⑧由这道菜衍生出来的另一道水乡不上台盘的“鲫鱼烧咸菜”,便永远留在我的味蕾记忆中,也成为我食谱里的家常菜。将鲫鱼用油煸至焦黄起泡后红烧入味,再倒入煸炒好的大咸菜或雪里蕻,烀熟后,用大碗盛好,在寒冷的天气下将它冻起来,鱼和咸菜,美味可兼得也!及至今日,我偶尔还会下厨去重温昔日味蕾留下的那份记忆。

    ⑨也许,人类的饮食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被阶梯式的“差序格局”所包围。在不同的时空里,饮食者究竟是在吃文化,还是在满足本能的需求,这的确是一个关乎生存哲学的问题。

    (摘自《南方周末》2021年7月22日,有删减)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平日吃“粗茶淡饭”,村民才认为香肚是精细的美食。 B . “我”初尝元麦糊糊觉得异香,是因为味蕾的“喜新厌旧”。 C . 秋收季节村民和“我”换粮,是因为“我”的供销根比新米好吃。 D . “我”偶尔做“鲫鱼烧咸菜”,是因为味蕾的“喜旧厌新”。
    2. (2) 结合文段,从修辞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种特别的“异香”在我的唇齿间游荡了好几天,之后每每想起那种味道,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撩拨着我的心弦,让人意犹未尽,以至于几十年来始终念念不忘。

    3. (3) 文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分析。
    4. (4) 请你结合全文谈谈对“人在不同时空中,对食物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这句话的理解。
五、作文(共50分)
  • 12. (2022八上·番禺月考) 走进七彩生活,人们常常发出“真好”的赞叹和感激,比如“有家真好,那里充满浓浓的亲情;有朋友真好,他们帮我们驱赶孤独,带来快乐…”

    请以《有真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适合你写作的词语,使文题完整;②叙述出具体的事情,说真话、抒真情;③题日自拟,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用规范汉字书写。

六、附加题(共8分)
  • 13. (2022八上·番禺月考) 语段阅读

    【甲】

    有这样一位外国记者,他在遗愿中写道:“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所以他骨灰的一半被安葬在北京大学即前燕京大学的校园里。

    【乙】

    抗战时期,有一位美国记者来到了中国。当时有很多人都对他抱有怀疑,觉得他怀有不轨之心,可是毛泽东却不这么认为,他敞开心胸,以诚信待人,而这位记者也以诚信回报。一位从韶山冲走出的农民的儿子,一位从大洋彼岸走来的青年记者,他们属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共同执著于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追求。从1936年在陕北的窑洞紧紧的握手开始,绵延几十裁的友情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不管在世界的哪一个地方,所有心怀诚信的人,都会永载史册,功名永垂。毛泽东与记者之间以诚信为本的交往,推进了中美两大民族间的互相理解和友谊。毛泽东与这位记者之间的诚信为全世界追求诚信、讲诚信的人留下了一曲壮丽凯歌。

    1. (1) 【甲】【乙】两段材料中提到的这位外国记者是①(人名),他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成为②(体裁)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2. (2)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作者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
      A . 五四运动 B . 北伐战争 C . 红军长征 D . 抗日战争
    3. (3) 作者说这一本书“是我写的”,又说“也不是我写的”,你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序”摘读卡

      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 , 这是真的……

      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上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 , 而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