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2-11-05 浏览次数:38 类型:月考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思想上很有独特见解的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也颇有创新,其中之一就是革新了题材。在先前的民歌中,民间的歌手也曾歌咏过农耕生活,但远不充分,大约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是非常普通的事情,没有必要多唱,还不如多唱唱爱情。《诗经》中还有一首著名的农事诗《豳风·七月》,汉乐府中竟举不出类似的名篇来。陶渊明却以一个隐士的身份大写田园的风光和生活,也咏叹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辛苦,给予人们很多审美的享受,从此以后田园就成了诗歌中的热门题材,唐诗中即有孟浩然、储光羲等人的田园诗派。

    陶渊明又改造了传统的赠答诗,极大地扩展了这一古老题材的艺术容量。

    赠答诗古已有之,建安以来更为繁荣,佳作不少,但后来颇有流于一味应酬,把彼此的具体关系讲得太多太琐碎,又有或作无聊之吹捧者,可以用于社交,等于请客送礼,完全失去文学价值。又有为人代作的情形(例如贾谧赠陆机的诗是潘岳代作的),也使诗歌丧失个性,成为一种秘书式的作业。

    陶渊明写了不少赠答诗,他一般不去多写彼此关系的细节,而以抒发自己的情愫和感慨为主,成为抒情诗中的一大模式。赠答在他只是一枚钉子,各种内容都可以挂在下面。例如他的《赠羊长史》《别殷晋安》等篇,都是意味深长的名篇,而绝非只是交游考述的插图。赠答诗的写法在陶渊明手中获得极大的解放,他的家世、生活、思想、感情、政见等等都生动地反映或流露在这里。

    咏史诗自东汉的班固以来,形成了以韵语形式将历史故事和人物敷衍为诗歌的传统,而自西晋左思以来,又新辟了借咏史来咏怀的抒情诗写作新路径。陶渊明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左右开弓,两手都很硬,甚至在同一组诗中,也兼用这样两种手法,而仍能从容不迫得心应手。

    陶渊明又成功地实行了玄言诗的革新。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诗坛上最流行的是玄言诗,笔者在一篇旧作中写道:“到东晋,玄学在社会上士大夫阶层中广泛流行,懂得一点玄理并拿来装点门面的人多了,能够就玄学哲理进行一对一的辩论亦即所谓‘清谈’的人多了,哲学思辨的平均水平则不免大为下降;此时绝大部分名士并不研究玄学而只是运用玄学,或者简直是在享受玄学,借玄言以自炫。而正在玄学水平并无提高更无突破的时候,玄言诗却大为膨胀繁荣起来。参与某一运动之人数的增加,历来会促使它平均水准的下降,二三流的文人在这当中往往会起相当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玄言诗可以说乃是玄学得到普及以至变成一种时髦的产物。”(《玄言诗初探》)晋朝的玄言诗后来大量地被时间所淘汰。

    陶渊明也写过传统的玄言诗,如《形影神》,但已大有改造,其中的思想不是从书本上抄来,而是自己从生活中体会提炼出来的,只是形式上还保持着传统的面貌。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则取消全诗都作玄言的格局,改为在常见的叙事抒情中有机地插入包含哲理的诗句,例如《归园田居》其三全诗写自己去为豆苗锄草,其中顺便说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为了自由,可以付出各种代价。高级的真理总是朴素的,而且来自生活。

    陶渊明改造了当年流行的玄言诗,结束了那种哲学讲义似的陈旧模式,直接从生活中提炼哲理,并且与诗中的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多有理趣,而无理障。这就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为后人的诗歌创作开启了新的门径,陶渊明很少写通篇玄言的诗,却把许多看似家常平淡的诗篇写得充满哲理,耐人寻味,深思。

    (摘编自顾农《陶渊明的文学创新》)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对诗歌题材的革新表现在为诗歌王国开辟田园领土,改造赠答诗和玄言诗三方面。 B . 赠答诗自建安以来最为繁荣,佳作不少,但后来主要因政治应酬原因,使其丧失了个性。 C . 文章中首次提出了东晋的“玄言诗乃是玄学得到普及以至变成一种时髦的产物”的观点。 D . 在同一组诗中,陶渊明或能以韵语形式将历史故事、人物入诗,还能借咏史来咏怀抒情。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围绕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对题材的革新,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证时有详有略。 B . 文章先交代赠答诗发展概况,再以大量详实的例证说明陶赠答诗的特点,对比鲜明。 C . 文章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举例、引用、对比论证等方法,使文章观点突出,论说透彻。 D . 文章指出传统玄言诗和陶渊明玄言诗的不同,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学术立场鲜明。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最先开启对农事生活的歌咏,对唐代孟浩然、储光羲等人的田园诗派都有深远影响。 B . 研究陶渊明写的赠答诗,不仅能汲取写法知识,对了解其家世、思想、政见等也有参考价值。 C . 《饮酒(其五)》在日常生活的叙事中有机插入哲理,与《归园田居(其三)》一样应是新玄言诗。 D . 艺术创作不能装腔作势,故作高深,以“玄”自炫,应学会从朴素的生活中凝练高级的真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博物馆界自身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短板。

    从理论上看,博物馆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创新之间有差距。我国博物馆界理论研究长期滞后于博物馆实践。当前的博物馆界普遍重实践轻理论,博物馆从业人员和高校博物馆学科研究人员理论概括和提升能力不足,无法提炼和总结中国特色的博物馆理论,甚至在博物馆理论研究方面长期跟着西方框架走,导数中国将物馆界在国际博物馆事业发展中难以传达中国话语、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从博物馆存量来看,博物馆在实现东、西部平衡布局和统筹城乡发展上有差距。受地区经济和文化遗产发展水平影响,我国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从城乡差异来看,北京、上海等地拥有的博物馆数量起百家,而县城博物馆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县城没有博物馆,或者虽有但运营国难重重,难以履行正常的博物馆功能。

    从供需上看,博物馆展览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有差距。一方面,博物馆人均供给不足。目前,我国平均2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10万人一座博物馆相差甚远,另一方面,我国博物馆行业展览供给数量虽在不断增加,但展览结构失衡。一般展览多,精品展览少,器物展览多,文化解读展览少;古代文物展览多,近现代主题展览少;展厅展览多,巡回展览少;硬件投入多,软件提升少;出土文物多,集中展示少。

    从人才上看,我国博物馆人力资源增长与博物馆岗位需求有差距。我国博物馆从未像今天这样汇聚知此多的高学历人才,然而,全国博物馆界仍深感人才缺乏。一方面高校人才的培养与将物馆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错位问题;另一方西博物馆普遍不重视岗位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员工成材率偏低,培养和造就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比较难。

    (摘编自翁淮南《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趋势探析》,《文博学刊》2020年第1期)

    材料二:

    (资料来源:国家文物局)

    材料三:

    让博物馆成为展示中国形象、彰显中国风貌、中国声音的窗口。在“走出去”方面,我们要从“文物外展”走向“理念输出”。过去,我们的展览主要展示了我们艺术、科学、历史的价值,今后我们更多的要体现出人类的共同价值。让中华文化与世界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和强大动力。要动员各方面广泛参与,增强策展的主动性,拓展策展的思路,提升策展能力,着力弘扬中华文化蕴含的人类的共同价值,增强中华文明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实施世界文明展示工程,通过联合策展、项目合作、人员交流等方式,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际博物馆的先进经验,加强国际间博物馆领域的经验分享与交流合作,来凝聚成为中国特色博物馆发展理念,让中国博物馆进一步成为世界博物馆的焦点,不断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充分发挥我国博物馆近年来在管理,技术和专业方面取得的进展和优势,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数字化建设、专业人员培训、展陈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分享我们的成功经验,保护传承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促进民心相通、美美与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我们中国博物馆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我国博物馆未来十年发展举措》,“国新网”2021年5月21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目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尚不够令人满意,其自身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短板。 B . 2010—2019年,我国博物馆观众接待人次连续十年增长,其中2019年相比2010年翻了三番多。 C . 2013—2017年,我国博物馆的收入规模逐年增加,其后两年连续下滑,但每年均超300亿元。 D .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际博物馆的先进经验,有助于促进形成中国特色博物馆发展理念。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前,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和高校博物馆学科研究人员在相关理论概括与提升方面能力不足,只能跟着西方框架走。 B . 目前,我国博物馆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有差异问题,这是受到地区经济和文化遗产发展水平的影响。 C .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管理,技术和专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优势,但要成为世界博物馆的焦点尚需加强发展。 D . 过去我们通过“文物外展”展示的艺术、科学、历史的价值已经不重要了,今后最重要的是体现出人类的共同价值。
    3. (3) 中国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路在何方?请结合材料从三个方面给出建议。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汪曾祺

    高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祖父、父亲都没有考取功名,靠当塾师、教蒙学,以维生计。三代都住在东街租来的一所百年老屋之中,临街有两扇白木的板门,真是所谓寒门。

    谈老先生知道高家很穷,他教高先生书,不受脩金。每回高先生的母亲封了节敬送去,谈老先生必亲自上门退回,说:“老嫂子,我与高鹏的父亲是贫贱之交,总角之交,你千万不要这样!我一定格外用心地教他,不负故人。高鹏的诗文都很有可观,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头二年,他还能靠笔耕生活。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尽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好在同学中年纪差近的也还有,而且“简师”只有两年。“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有了虽不丰厚但可靠的收入。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

    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办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

    高先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具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人道主义。

    高先生的两个女儿,长名高冰,次名高雪。

    高雪考了苏州师范。她小时候没有显出怎么好看,没有想到,女大十八变。每年暑假回家,一身白:白旗袍,漂白细草帽,白纱手套,白丁字平跟皮鞋。她在学校里唱歌、弹琴,都很出色。唱的歌是《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弹的是肖邦的小夜曲。

    省长易人,沈石君主动递了辞职书。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

    高雪病了。高先生请了汪厚基来给高雪看病。中医宜老不宜少,而且最好是行动蹒珊,相貌奇古,这样病家才相信。汪厚基全不是这样,既不弯腰,也不驼背,英俊倜傥,衣着入时,像一个大学毕业生。他开了方子,总把笔套上。他这个中医还订了好几份杂志,并且还看屠格涅夫的小说。

    高师母是很喜欢汪厚基的。高冰说:“不行!妹妹是个心高的人,她要飞到很远的地方去。她要上大学。她不会嫁一个中医。”

    高雪病愈之后,就在本县一小教书,准备考大学。接连考了两年,没有考取。

    第三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

    汪厚基又托媒人来说了几次媒。一次又一次,连高冰也改变了态度。

    高雪同意和汪厚基结婚了。汪厚基待高雪,真是含在口里怕她化了,体贴到不能再体贴。然而高雪并不快乐。半年之后,她病了。

    汪厚基自己给她看病,亲自到药店去抓药,亲自煎药,还亲自尝一尝。他把全部学识都拿出来了。然而高雪的病没有起色。

    病了半年,百药罔效,高雪瘦得剩了一把骨头。厚基抱她起来,轻得像一个孩子。高雪觉得自己不行了,叫厚基给她穿衣裳。衣裳穿好了,袜子也穿好了,高雪用非常温柔的眼光看着厚基,说:“厚基,你真好!”随即闭了眼睛。

    汪厚基把牌子摘了下来,他不再行医了。“我连高雪的病都看不好,我还给别人看什么?”

    高先生已经死了几年了。他在东街住过的老屋倒塌了,临街的墙壁和白木板门倒还没有倒。板门上高先生写的春联也还在。大红朱笺被风雨漂得几乎是白色的了,墨写的字迹却还很浓,很黑:

    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

    (选自(汪曾祺小说》,有删改)

    1. (1) 下面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北溟为谈先生泣读祭文,一方面因为先生对自己有恩,另一方面是因为先生逝后自己的生计成忧。 B . 沈石君的两次辞职,都与他不愿苟合、孤高自傲的性格有关。这与高北溟的性格很一致。 C . 从高北溟的教学和教材编选方面来看,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恪守传统但是不知变通。 D . 高雪与汪厚基结婚后,汪厚基待她很好,但她从未真心喜欢过他,一心向往外面的生活。
    2. (2) 小说中高北溟在板门上自撰了副春联,请说明其内容构成及寓意。
    3. (3) 小说在情节上有很多停顿、转折,请结合文本简析其表达效果。
二、古代文学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亡佐急矣。”伯牙子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周威公问于宁子曰:“取士有道乎?”对曰:“有。穷者达之,亡者存之,废者起之,四方之士则四面而至矣。穷者不达,亡者不存,废者不起,四方之士则四面而畔矣。夫城不能自守,兵利不能自保,得士而失之,必有其间。夫士存则君尊,士亡则君卑。”周威公曰:“士壹至如此乎!”对曰:“君不闻夫楚乎?王有士曰楚候胥,丘负客,王将杀之,出亡之晋,晋人用之,是为城濮之战;又有士曰苗贫皇,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鄢陵之战;又有士曰上解于,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两棠之战;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阁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此四得罪于其士,三暴其民骨,一亡其国。由是观之,士存则国存,士亡则国亡;子胥怒而亡之,申包胥怒而存之,士胡可无贵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B . 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阊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C . 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D . 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而桓公兼有之”与“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兼”字含义相同。 B . “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C . “善哉乎鼓琴”与“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D . “夫城固不能自守”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仲、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 . 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 C . 周威公向宁子询问选取士人的方法,宁子指出要尊重士人并关注士人的处境,帮他们摆脱窘境,让他们好好生活,起用他们,就能赢得士人。 D . 在回答“士人是否重要”这一问题时,宁子以楚国国君得罪楚傒胥、丘负客、苗贲皇、上解于、伍子胥这五个士人的例子,强调了士人的重要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②穷者不达,亡者不存,废者不起,四方之士则四面而畔矣。

  • 5.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还是问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明代]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①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②殷(yīn):雷声。③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苏轼因为与变法派的冲突而自请外调,任杭州通判。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诗的前两句,通过“驱”“急”“洒”“压”等字,极力描述了风雨急骤迅猛的气势。 B . 刘诗在遣词造句上追慕唐人,但在立意上与宋人咏景诗相近,于自然中感悟理趣。 C . 苏诗中“白雨跳珠”聚焦夏雨的特殊景象,因雨点大而猛,激起的水花如珠石一般。 D . 两首诗的作者是诗人,也是政治家,都将博大的政治情怀融于磅礴的笔墨之中。
    2. (2) 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都很相似,但刘诗寓理于景,苏诗借景寄情。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 6. 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2. (2) 《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
    3. (3) 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曾子所说的进行自勉:
三、语言文字表达(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就听说过新疆的大名,只是未曾去过,只听过族中长辈每年九、十月份,会背上行囊,奔赴新疆,去……捡棉花。于是,棉花就成为了我对新疆的了解,后来读书了,看到书上所述的戈壁滩、大沙漠,我方才知晓,这些“险地”美景,集中在新疆。新疆大地,成为了我①___________的地方,新疆是什么样的?成为了我心中的②___________。

    后来,因“这是近三十年关于新疆的最权威、最详实、最通俗的科普读物”这一霸气的简介而阅读的《美丽中国美丽新疆》一书,让我第一次对新疆有了基础的了解。于是,我入了新疆的坑,在书中,我明白了什么是新疆,西北重地,古代西域!新疆是古代的西域,这里是文化汇聚之地,是三地文化的交汇之地,是地理位置上的战略重地。

    抛开历史与战略地位,新疆还是旅行者的天堂,新疆拥有着③___________的风景,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戈壁滩、风吹草低见牛羊、荒原沙漠、狼群猛虎,都在这里。当然,除了风景,还有险地,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的乔戈里峰,就坐落新疆,博格达峰也在这儿,所以,新疆除了是探险家们的热衷之地,更是旅行者的天堂。

    1. (1) 请在文中横线①②③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较长,表意也不够明确,请把它改为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海口出发,沿西线高速疾驰一小时许,便到了儋州。

    6月的海南岛,椰风海韵。脚下这条路,景色宜人、畅达舒心。而脑际那条年代久远的路,却颠沛辗转、山水迢遥——公元1097年,由广东惠州过滕州、雷州,渡琼州海峡 , 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历时二月余、行程数千里,终于抵达这“海天之外”。他,就是第三次遭到贬谪、赴任琼州别驾的苏轼。

    “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东坡诗作,与记者同行的工作人员符红姜信手拈来。不过,小符却有几分疑惑:“______________?太难以想象了!”

    “那副样子”,______________,如苏轼的《与程秀才书》:“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真是一片蛮荒啊。

    “这儿以前是荒滩一片,________________!”洋浦社区原党支部书记陈乾昌回忆道,“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始于1992年,国务院批准海南建设洋浦经济开发区,让洋浦站到改革开放最前沿啊!”

    1. (1) 选段中画横线句与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何都列举了大量的地名?请分别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作文(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共青团团歌

    材料二:

    躬逢盛世,新时代中国青年恰逢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宝贵际遇,需以信念铸魂、以实干凝魄、以党性修身,在“大有可为”的时代续写“有所作为”的青春华章。

    ——太湖e评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