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育贤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 (2022高一上·祁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②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③《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编者按),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④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⑤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⑥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①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②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③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 . 作者以曹操及江淹的诗为例,是要说明:因为诗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所以其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C .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 . 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先一切事物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魏晋南北朝这样的乱世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B . 魏晋诗歌中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 . 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D . 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从而使这类作品别具一格。
    3. (3) 下列诗句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
      A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 .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C .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D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4. (4) 先用//给材料一划分层次,然后简述其行文脉络。
  • 2. (2022高一上·祁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不敢辜负的青春

    邓迎雪

    大二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迷恋网游、喝酒和外校女生恋爱。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

    这样的颓废,不求上进,自己并不是没有警醒,只是计划容易,执行好难,他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玩个通宵。

    暑假,他原打算在学校补补功课,再打份工,可是女友又邀他参加她们班同学的假期游,无奈,他只好再次搁置计划,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正是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大家只好轮换着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

    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起了在家务农的父母。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切都好,让他放心,他于是也就真的放下心来,不再心生牵挂……想到这里,他有些走神,直到有人催促他发牌,他才又沉浸在游戏中。

    凌晨三点,他和女友拖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挤满了困倦不堪的人,有好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头枕在编织袋上,昏昏沉沉进入梦乡。

    在一节车厢连接处,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他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

    世界很大有时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望着父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的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

    父亲又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

    他劝说父亲不要再出去做工,父亲说,劳动惯了,闲不下来。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诉说生活的苦,他也很少想过父亲的付出。现在,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列车上,看着年老的他背着行李出外做工,他心里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涩。

    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车厢里睡得很香。送父亲下车后,他在自己的口袋里发现多了二百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

    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

    从风景区回来,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工地刚施工不久,楼房才建起一层多高,在机器的轰鸣声里,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看见他,父亲急忙从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的天来工地做什么。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父亲自豪地介绍,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念的是计算机,开学就大三了,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

    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

    他在工地待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父亲有些生气,“俺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待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

    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他沉睡的心。

    那个暑假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他突然感觉长大成熟了许多,从此,一步步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和从前顽劣的他判若两人。

    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

    父亲拼尽一生,用全部的心血,浇灌他人生路上的片片绿荫,他怎能再辜负青春?这是从那以后,经常盘桓在他心里的一句话。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看到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他的心像被针扎一样,写出了他心里的难受,也反映出他对父亲的深情。 B . 当看见父亲在工地上艰苦地劳动时,他心里发苦,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父亲对儿子的这份孝心和懂事备感欣慰。。 C . 当父亲向工友介绍自己的时候,他心里五味杂陈,羞愧得无地自容,这是因为父亲以儿子为豪,自己却在大学里挥霍青春 D . 小说通过叙述他由之前的顽劣转变为踏实学习的过程,揭示了青春要自己做主,不可挥霍青春,要学会珍惜青春的主题。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在写他和父亲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父亲的沉稳突出他的浮躁,以父亲的艰苦劳作突出他的虚度光阴。 B . 小说叙写他在大学里的种种表现,目的在于引起下文,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也与他后来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C . 小说卒章显志,以“片片绿荫”比喻儿女,写父亲为儿女的倾心付出,水到渠成地引出他不再辜负青春的感想。 D .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语言富有表现力,如写父亲给他的钞票时用“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突出这钱的来之不易。
    3. (3) 请简要概括他从登上列车到父亲下车时的心理变化,并说明这些心理描写的作用。
    4. (4)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及塑造形象的方法。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2022高一上·祁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癸巳 , 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①,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辞,直书其事。

    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性狷介,与同僚多不合。尝言于上曰:“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上曰:“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未忍废也。冬十二月,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 , 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

    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惟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

    柳芳曰: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②不言功,王、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④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六月四日事:李世民曾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发动玄武门事变。②杜:杜如晦,唐初名相。③王、魏:王珪、魏徵,唐初名臣。④英、卫:英国公李世勣、卫国公李靖,唐初名臣。

    1. (1) 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   )
      A . 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B . 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C . 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D . 上曰/联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癸巳,干支之一。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月、日。 B . 司空,中国古代官名,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司空掌管军政和军赋。 C . 致仕,把官职交还给朝廷,即辞去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官员之死为薨,也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和皇子公主之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官所记,本应不虚美不隐恶,然而太宗时期的史官对玄武门事变的记载用词多有隐讳,太宗命令删去浮辞,如实记载。 B . 房玄龄病情加重,仍心系国事,群臣对太宗东征一事不敢进言,房玄龄认为知而不言,死有余责,在临终之前仍上表劝谏。 C . 房玄龄曾因衰老被遣回家中,褚遂良劝谏皇上不可轻易废弃几十年的功勋大臣,唐太宗最终听取了建议,立即召回房玄龄。 D . 房、杜二人不自矜功伐,为人谦虚,主动让贤,推行文道,使天下太平,却归功于君主,史臣柳芳认为二人堪称“宗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未忍废也。

      ②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

    5. (5) 萧瑀诬陷房玄龄,唐玄宗认为萧瑀之言太过分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4. (2022高一上·祁东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对 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自己的悲凉之情。 B . “瓢弃樽无绿”一句用了借代的修辞,以“绿”来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 .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 . 诗歌塑造了一位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无从着力的诗人形象。
    2. (2)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情?试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分析。
  • 5. (2022高一上·祁东月考)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词人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2. (2) 《短歌行》中,作者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对贤才的渴慕的诗句是“”。
    3. (3) 《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与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三、 语言文字积累及运用。(24分)
  • 6. (2022高一上·祁东月考)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遒(qiú)劲      寥(liáo)廓      铆(mǎo)钉      脂膏(zhǐ) B . 慰藉(jí)       罅(xià)隙       嚣(xiāo)鸣       彷(páng)徨 C . 摈(bìn)弃      讷讷(nè)        讪讪(shàn)     执拗(niù) D . 青衿(jīn)      契(qiè)合       譬(pì)如       忸怩(ní)
  • 7. (2022高一上·祁东月考)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掂量    诡密     渣滓     撕裂 B . 寒喧    枯燥     峥嵘    舸舰 C . 雕琢    宛转     甘霖     荫蔽 D . 皱褶    磨蹭     凛冽    窸窣
  • 8. (2022高一上·祁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而不应是强制的、强迫的。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_______,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人们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__________,又要为其他国家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__________。今天,面对世界大变局,我们应把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系起来,推动不同文明开展交流互鉴、平等对话、相互启迪 , __________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双向作用的 B . 文明交流互鉴应是互利共赢的 C . 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内外统一的 D . 文明交流互鉴应是相互平等的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应把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系起来,推动不同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 B . 我们应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系起来,推动不同文明开展交流互鉴、平等对话、相互启迪 C . 我们应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系起来,推动不同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 D . 我们应把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联系起来,推动不同文明开展交流互鉴、平等对话、相互启迪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出类拔萃     蓬勃朝气     百花争艳      协同 B . 高人一等     蓬勃朝气     百花争艳      携手 C . 出类拔萃     勃勃生机     群芳竞艳      协同 D . 高人一等     勃勃生机     群芳竞艳      携手
  • 9. (2022高一上·祁东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氧气压力越大,青蒿素对于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的半数有效浓度会降低。活性氧不仅可以直接对疟原虫起到破坏的作用,而且会损坏红细胞,从而导致疟原虫死亡。,对其他寄生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在整个服用阶段中青蒿素药物都能对幼虫期的血吸虫产生杀灭作用。

  • 10. (2022高一上·祁东月考) 请从下面八句中选四句组成两副对联(填序号)。

    ①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

    ②三春到人间群山起舞

    ③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

    ④九州春意闹百花争艳

    ⑤神州增秀色水绿山青

    ⑥旭日出东方光弥宇宙

    ⑦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

    ⑧桃花艳丽山河添锦绣

    甲上联:

    下联:

    乙上联:

    下联:

四、作文(60分)
  • 11. (2022高一上·祁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

    请以“牵动我心的声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符合文体要求,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