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2年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综合复习仿真模拟卷五

更新时间:2022-11-08 浏览次数:27 类型: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可知,该处原始居民可能属于( )
    A . 良渚文化 B . 仰韶文化 C . 大汶口文化 D . 龙山文化
  • 2. 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 . 政府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 B . 国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 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 . 科举制录取标准逐渐放宽
  • 3. 嘉靖年间,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各地,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积极招募抗倭力量,连续重创倭寇。他们的这些努力( )
    A . 抗击了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B . 巩固了清朝的统治秩序 C . 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D .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 4. 下面为《钦定宪法大纲》的部分内容,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有( )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选举用投票之法

    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

    君上有统治国家之权……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

    ①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  

    ②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  

    ③规定主权在民,人民一律平等  

    ④承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5.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写道: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最根本的依靠是( )
    A . 工农红军的建立 B . 军阀混战的客观环境 C . 土地革命的开展 D . 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 6. 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员组成情况表。这表明当时中国( )

    类别

    副总理

    政务院领导成员

    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

    总人数

    4人

    21人

    109人

    民主人士数

    2人

    11人

    49人(其中15人为正职)

    A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B . 民主党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C . 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实现 D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完善
  • 7.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等,必须遭到同样损害;但如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一点钱财。这说明该法典具有(   )
    A . 等级性 B . 公平性 C . 随意性 D . 民主性
  • 8. 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与古代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对世界的相同影响是( )
    A . 改变了原有世界贸易的格局 B . 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C . 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 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 9. 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1870年,洛克菲勒开始组建垄断组织——标准石油公司。工厂制和垄断组织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 )
    A . 推动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 B . 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D . 适应了电气化时代的需求
  • 10. 除了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以外,第三世界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成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等。这说明( )
    A . 不结盟运动推动了第三世界崛起 B .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 . 第三世界开始联合反对美苏控制 D . 第三世界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1.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 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 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C . 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 .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 12. 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朝( )
    A . 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 . 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 . 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 . 设置多相,皇权遭遇威胁
  • 13. 根据下表信息可知,在对澎湖地区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 )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A . 增强了领土主权意识 B . 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 C . 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D . 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
  • 14. 《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赔款和3千万两赎辽费,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清政府这一举动( )
    A . 导致人民负担日益加重   B .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直接导致小农经济瓦解   D . 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15.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上述歌词直接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
    A . 马克思主义传播 B . 五四爱国运动 C . 中国共产党诞生 D . 第一次国共合作
  •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
    A .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 .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C .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D . 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
  • 17.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了“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主要任务。这一提法是基于( )
    A .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B .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D .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 18. 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时代特征的正确把握,对“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关系中国共产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的深刻思索。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 邓小平理论 B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 科学发展观 D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19. 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为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 )
    A . 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 . 促使希腊文明走向灭亡 C . 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 . 导致东西方文化被毁坏
  • 20. (2021高一下·杭州期中) 帝国主义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遭到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下列事件都(    )

    A . 以失败而告终 B . 促进了独立思想的传播 C . 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 D . 瓦解了本国的封建统治
  • 21. (2021高一下·洮南月考) “对德战争的失败及围城时期的痛苦,无产阶级的失业与小资产阶级的破产群众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卖国行为的不满,工人对新的社会制度的朦胧向往——这一切便是推动巴黎人民举行革命的原因。”这次发生在巴黎的革命(    )
    A . 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 B . 使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C .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 . 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
  • 22. 当欧洲“革命圈”闪闪发光之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也奏响了“民族曲”,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震撼了帝国主义的后方。这场运动( )
    A . 促进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 . 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发生的 C . 导致了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 D . 无产阶级成为各国运动的领导者
  • 23. 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间阶层”占劳动人口的比重情况。对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国家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日本

    20世纪50年代

    16.9%(1950年)

    15.3%(1951年)

    16%(1950年)

    18%(1954年)

    19.3%(1953年)

    20世纪70年代

    18.2%(1970年)

    19.1%(1971年)

    16.1%(1970年)

    18.7%(1972年)

    34%(1975年)

    A . 社会结构的固化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 . 日本成为战后科技革命中心 C . 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社会结构变化 D . 美国与西欧出现“滞胀”现象
  • 24. 1989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诞生。这表明( )
    A . 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B .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 .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 . 世界形势的总体趋势走向缓和
  • 25. 从1990年到1996年,西方跨国公司占有拉丁美洲地区57.3%的市场销售额。在俄罗斯,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企业,被西方以72亿美元的价格买走。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被殃及的国家和地区资产缩水一半以上,有7 000多亿美元流入美国。这说明( )
    A . 发达国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元凶   B . 金融危机是导致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C . 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找更好机遇   D .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小题17分,第27小题18分,共35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永嘉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约九十万,占当时户政人口的六分之一,以江苏为最多,山东、安徽、四川、陕南、湖北等次之。……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口南渡现象出现的原因,说明人口南渡的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方式,并为这组图片设计一个主题。

  • 27. 中古西欧是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

    正如科恩所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荣辱观念,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价值论基础。在中世纪,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

    ——摘编自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等

    材料二: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封建制度是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住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据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他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教权与王权是连体的双头鹰,因为其二元分化,产生相互的竞争、摩擦和厮杀;由于其共生于同一共同体,所以便相互依存,相互纠结,相互渗透,难解难分。

    ——据丛日云《在上帝与恺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个人拥有的“自由”并指出影响其产生的历史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