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昌乐北大公学学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11-17 浏览次数:5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41分)
  • 1. (2022八上·昌乐月考)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qiáo)   然(yān)      至(suì)     无声息(qiāo) B . (jì)     裁(zhōng)    泠(líng)    息敛气(bǐng ) C . 影(dǎo)    沿(sù)       素(tuān)    精竭虑(dān) D . (sài)    飞(shù)      布(bān)     振聋发(kuì)
  • 2. (2022八上·昌乐月考) 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悬泉     峻茂     属引      锐不可挡 B . 遁行     采薇     悄然      眼花缭乱 C . 徙倚     飘荡     沉鳞      一丝不苟 D . 溃退     泄气     涧肃      推枯拉朽
  • 3. (2022八上·昌乐月考)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
    A .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预告片,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生动细致的表现。 B . 课间十分钟,班上的“开心果”张晓松使尽浑身解数 , 搞怪逗乐,整个教室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C . 考古工作很艰苦,既要具备耐得住寂寞的奉献精神,又要具备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D . 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萧乾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因长篇小说《梦之谷》而名噪一时
  • 4. (2022八上·昌乐月考) 与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 . ①②⑤④③ B . ④①⑤②③ C . ③⑤④①② D . ④①③②⑤
  • 5. (2022八上·昌乐月考)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 B . 目前,“智慧桂林”城市免费WIFI的热点数已逾9000个左右。 C .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是因为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D . 我市将通过实施老城区特色街区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 6. (2022八上·昌乐月考)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是(   )
    A .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B .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C .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把叙事、描写、抒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了诗情画意。 D . 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
  • 7. (2022八上·昌乐月考)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从新闻要素的角度,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B .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描绘出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也写出自己面对美景的感受,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寄情山水。 C .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展现出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D .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一般说来,律诗三、四两联的上下句应该是对仗句。
  • 8. (2022八上·昌乐月考) 根据提示,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柴门何萧条,。(曹操《梁甫行》)

    2. (2) 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下飞天镜,。(李白《渡荆门送别》)

    3. (3) 自非亭午夜分,。(郦道元《三峡》)

      ,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其二)》)

    4. (4) 《野望》中从动态角度写近景,表明作者内心的孤独清冷心情的是:
    5. (5) 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

  • 9. (2022八上·昌乐月考) 名著阅读

    ①根据红军指挥官左权向我提供的数据 , 红军一共翻越了十八座山脉,其中五座覆盖着积雪。红军还渡过了二十四条河流。他们经过了十二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镇,突破了十个省地方军阀部队的包围,还打败、避开甚至智胜派去追击他们的中央政府各个部队。他们穿过六个不同的未开化民族聚居地,深入的一些地区是中国军队几十年从来未去过的。

    ②不论人们对红军可能会有什么看法。包括对红军政治立场有什么看法。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红军长征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英雄壮举之一。在过去三个世纪里,从未有过此类的举国武装迁移。在亚洲,只有蒙古人曾经有过超越这项壮举的行动。那就是令人惊叹的土尔扈特部大迁徙,斯文·赫定曾在他的著作《帝王之都·热河》中记录过此事。相形之下,汉拔尼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行军不过是一场假日旅行。另一个更有趣的类比是拿破仑从莫斯科的败退,但当时他的大军完全溃败,士气低落。

    ③红军前往西北的长征。毫无疑问是一场战略撤退,是局部的决定性战败导致的被迫撤退。红军最终到达了目的地核心力量并未受损,部队的士气和政治意志依然强韧,这是显而易见的。

    1. (1) 选文出自第五篇《长征》,请以章节为序,用简洁语言概括红军艰难历程。
    2. (2) 选择出对选文或全书内容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选文第①段划线句说明作者的材料来源于真实的采访,体现了全书的纪实性特点。 B . 第②段将长征与其他行军迁移进行正反对比,突出强调了红军长征是最伟大的英雄壮举,而拿破仑的例子则突出了红军部队的士气和政治意志强韧。 C . 作者认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武装宣传之旅”,土地革命目的和抗日政策是红军最主要宣传内容。 D . 斯诺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共产党领袖和将领,特别喜好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3. (3)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最初的译名是《西行漫记》,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个书名各自的优点。
  • 10. (2022八上·昌乐月考) 综合性学习

    日前,中印边境又起摩擦。9月28日,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中方一侧东章例行巡逻时遭到印方无理阻拦。中方官兵进行反制后完成巡逻任务。这一事件,被印媒歪曲为“中国军人越界被扣押”。对此,西部战区官微10月9日晚进行了辟谣,指出印媒的相关炒作子虚乌有,与事实不符。此次事件,印方蓄意挑衅在先,歪曲抹黑在后,严重违反双边协议协定,责任完全在印方。印方应当切实遵守双边协议协定,严格管控和约束一线部队,与中方一道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诚信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为了培养学生讲诚信的精神品质,明礼中学八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1. (1) 刘诗礼是活动的策划者,为了圆满完成任务,请你来帮助她:

      ①开展“诚信伴我成长”主题班会②

    2. (2) 请你书写两句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以自勉。
    3. (3) 蒋珊同学在语文科目考试中作弊,你作为好朋友该如何劝说她?请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劝说词。
二、阅读(49分)
  • 11. (2022八上·昌乐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释】 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③摩霄:接近云天,这里指高空。 

    1. (1) 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2. (2) 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12. (2022八上·昌乐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 , 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 .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

    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1. (1) 解释加点的字。

      ①互相轩邈      邈:

      ②泉水石      激:

      ③大抵是      若:

      ④或坐睡      或:

    2. (2)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断三处。

      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3.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猛浪若/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B . 大抵若/如再啮,石又再转 C . 作此夜/与朱元思书             D . 第一/猿则百叫无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 13. (2022八上·昌乐月考)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 (1) 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2)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 (3) 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两个画线语句。

      ①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②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4. (4)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5. (5) 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⑮﹣⑰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 B . 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 . 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D . 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 14. (2022八上·昌乐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送不出去的十块钱

    ①我家住在市中心的主干道边上,斜对面就是市里最大的医院,平日偶尔能听见救护车的声音。

    ②我不喜欢医院消毒水的味道,更看不惯城里人眼中透着土气的乡下人——他们来去匆匆,撞到了人,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嘴角露出一抹诡异的微笑。而且像听不懂普通话一样,医生明明叫大家在门口排队,他们却总拿着病历本往里涌,大声嚷嚷:“大夫,到我没呢?大夫!”

    ③腊月的清晨,又下雪了。六点天还没亮,作为高中生的我就得赶紧扒拉完早餐,去家门口的站点等校车。我抱着胳膊,在站点来回踱步。

    ④一个穿着黑衣服的瘦小女人缓缓地从我身边走过。她一手插兜,一手揪着衣领,露在外面的耳朵冻得通红。经过我身边时,我明显感觉到她想停下来,因为她的右脚正在迈与不迈之间挣扎,样子有点滑稽。

    ⑤我仔细一看,是个年纪比我母亲大些的妇女,前额的头发已经花白,眼睛也有点浑浊。

    ⑥迎上我的目光,她惊慌地用舌头快速舔了舔皲裂的嘴唇。

    ⑦“你能不能……能不能……给我五块钱?”她问。

    ⑧“为什么?”我下意识地脱口而出。

    ⑨“俺妈病了,在医院等着做手术……俺不是坏人,大夫说,这个手术得赶紧做……但是俺现在还没凑够钱……”说完,她便低下头。

    ⑩我断定她在撒谎,一个有手有脚有力气的人,怎么会连五块钱都问一个孩子要?如果此时我的身边站着一个大人,她还会问吗?所以她是在利用不谙世事的孩子的同情心来骗钱!

    ⑪“抱歉,没有!”我完全没有克制住内心厌恶的情绪,让它肆意在脸上游走,甚至还用微抬的下巴,警告这个女人。我已经识破了她的诡计,同时对她的行为感到不齿。

    ⑫她看着我,愣了一下。我想她已知道我看透了她可怜兮兮外表下肮脏的灵魂,我在等着看她惊慌失措的样子。

    ⑬但她反而从容地笑了,说:“没关系,没关系。”

    ⑭校车开进我的视野,我没有再回头看她一眼,跳上了车。

    ⑮但奇怪的是,我的聪明机智没有带给我一丝快感,我反而一整天都心不在焉,因为她最后那抹微笑,似曾相识。就像小时候,姥姥识破我的“阴谋诡计”后的那种笑,什么都明白,但什么都可以包容我。

    ⑯五块钱,不及一份麻辣烫的价钱,给她,并不会让我的生活质量发生本质变化;不给她,却很可能助长这个世界的冷漠。何况,我竟还深深鄙视她。

    ⑰晚上回到家,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如果她说的都是真的,那么我早上的行为会对她造成多大的伤害呢?也许我一开始就放下偏见,平等和她对话,那么,就算我没有给她钱,我心里也不会这么失落。

    ⑱我从床上爬起来,将一张崭新的十块钱放到书包里。但是第二天,那个女人没有出现,第三天,依然没有。

    ⑲我翻开日记本,想把愧疚感写给它听,末了再写句“下次再也不这样了”或“做个善良的人”等来安慰自己,以为这样我的灵魂便可以得到救赎,但想了很久,却无法下笔。我把那张原本可以救赎我的十块钱夹在日记本中。半梦半醒间,仿佛听到了救护车的声音

    ⑳后来家里的老房子准备卖掉,我收拾东西时,在书桌的抽屉里拾得那本日记本。上面所载的事情我大多已经忘记,但夹着十块钱的空白页,很快就把我拉回到那个寒冷的早晨。

    ㉑日记里没有字,但幕幕扎心。糊涂的善良有时比清醒的苛责会更让人感到温暖。

    ㉒房间里大多数东西被我处理掉了,只有那本日记本和几张毕业照被我带走。我把日记本重新锁进抽屉,以后有机会,我要把这件事讲给我的朋友,告诉他们:人生在世,难得糊涂。

    1. (1) 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事情

      情感

      腊月的清晨

      一个瘦小女人向“我”要五块钱被“我”拒绝

      厌恶

      “我”将一张崭新的十块钱放进书包

      后来

      扎心

    2. (2) 品味第⑪段加点词语“肆意”的表达效果。
    3. (3) 请赏析⑲段划线句子。(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
    4. (4) 本文标题“送不出去的十块钱”,有何妙处?
    5. (5) 本文第⑩段的句子语气方面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写作意图?
三、写作(60分)
  • 15. (2022八上·昌乐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走向山水,扑入眼帘的奇花异草、层峦叠嶂,那是自然的亮色;走向生活,不时发现的助人为乐、艺术创作,那是人间的亮色……成长中的一抹抹亮色,或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记,或留下温馨的回忆,或带来心灵的触动。

    请以“那一抹亮色”为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②要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