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②提供了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
③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
④吸收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
①哲学为人们生活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②只要拥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们就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
③哲学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①是现世的智慧,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②是科学的哲学,为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④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最一般本质的层面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①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③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我们当今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适应时代要求的哲学能够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
①“万物皆由水而生成,又复归于水”与“我思故我在”
②“万物皆备于我”与“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
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①要坚持从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认识作为行动出发点
③重视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
④要敢于打破常规寻找解决问题新思路
①事物发生和发展有其规律性,人的思维能反映和改造规律
②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其结果具有“事先得知”的特征
③超前思维能通过合理推理和想象,决定事物未来发展趋势
④人的思维能“先知先觉”,对事物发展情况作出正确预测
①载人飞船着陆活动可以突破气象条件的制约
②气象团队可以为了需要对客观条件加以利用
③只要把握规律就能实现载人飞船的成功着陆
④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把握气象运动规律
①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相互联系的
②自然科学需要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就是推动哲学发展
④哲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总和
①在人类认识规律后,规律发生作用就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改变规律
③人类可以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④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①着眼于整体性,综合认识产业融合发展
②注重优化组合,突出经营主体关键作用
③选择最佳方案,实现农业整体最优目标
④立足局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趋向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产物
③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①善于从经济的“形”中把握“势”,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②坚持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在“形”与“势”的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分析经济的“形”和“势”
④立足于局部数据升降之“形”,推动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之“势”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①抓住复杂事物的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应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而不应盲目固守
③善于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之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①优秀艺术作品总是要反映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
②审美标准具有客观性,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因时代变化而改变
③主体的知识和审美对艺术创作有深刻影响
④艺术作品表达的是创作主体的理想与情感,可以不具有客观内容
①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②把握主要矛盾,统筹兼顾,不忽视次要矛盾
③坚持系统优化,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
④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在超越自身中发展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观点
为了改变校园餐饮浪费的乱象,教育部发布《“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大中小学校大力培育“厉行节约”的校园文化,推动光盘常态化,意在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切实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校园把制止餐饮浪费、文明节约用餐教育纳入到“开学第一课”、新生军训、校规校纪教育等活动里,让孩子从入学伊始就明白“你浪费的不只是一个馒头”,以此来唤醒和激发学生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遏制餐饮浪费,人人都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每个人都应自觉把“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根植于内心。每个人都应自觉行动起来,从每一天做起,从生活细节做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节约风尚源源不断为美好生活注入正能量。
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材料一中教育部出台《方案》的正确性。
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2021 年 9 月 14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考察调研。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面积 5123 平方米,该馆展示国家级非遗 3 项、省级非遗 8 项,是展示、展演、传承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地。材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传统舞蹈,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地人民群众以党史故事为素材,创作出红色秧歌舞,令人眼前一亮,意味深长。不仅仅是陕西绥德,在山东济南泺口九烈士纪念碑教育基地,义务讲解员将党史编成朗朗上口的快板,引得游客连声叫好;在海南儋州,党史内容写进一曲曲山歌,“每周一唱”广受群众欢迎……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许多地方将红色历史与优秀传统艺术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秧歌、快板、山歌等,是各地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是独具特色的当地文化,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以它们为载体普及党史知识,以歌串史、以戏叙史,寓教于乐、深入浅出,让党史更加可知、可感、可近、可亲,增强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这些实践也启示我们,不断丰富党史的讲述方式、呈现形式,能够进一步使红色精神润物无声,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好的形式离不开好的内容。立足本地优势,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既是创新方式方法的重要基础,也是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的题中之义。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党史故事,以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红色文化,我们就能更好地使红色历史“活”起来,让红色教育“火”起来。
结合材料,运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知识,谈谈在红色教育中如何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014 年 9 月,上海、浙江两地率先试点,将高考考试科目设置为“3+3”,即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 3 个科目,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浙江还包括技术)等科目中选择 3 个科目。
2019 年 4 月,第三批试点在河北等 8 个省份进行。针对第一二批试点省份选科出现的问题,该批试点将高考考试科目设置为“3+1+2”,即“3”为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 1 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科目中再选择 2 科。
2021 年是高考综合改革和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决战性的一年。在此前试点的基础上,安徽等七省区的高考综合改革于 2021 年秋季学期启动。
结合材料,分析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是怎么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