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 | 思想主张 |
① |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
② |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的理论。 |
③ | 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 |
①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韩愈)
②天宝以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唐宪宗)
③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 天下足。”(陆游)
①泉州是南宋时期重要的港口
②南宋的造船业比较发达
③南宋时期,纸币已是全国范围内的主货币
④精美的瓷器是当时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 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一: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称诸华,或合称华夏,包含有民族文化优越感。此时,非华夏各族的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到了战国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剧烈的兼并、统一……许多内迁民族,已被华夏所吸收、融合。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民族大迁徙状况。在北方,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形成与汉族的杂居,并建立了以“十六国”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中华文明并未因最高统治者族属变更而中断……北魏统治者更是吸收汉族士人,通过一系列汉化政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的融合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在南方,大批汉人移居江南,甚至入迁蛮、俚、僚等族聚居地区。在汉族向南方民族地区渗透的同时,政府为增加赋役,加强对山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往往采取强制迁徙的方式使少数民族移居平地。
——摘编自段红云《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各民族发展特点》
材料三: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而塞外之一统,始于元”。在元朝超大规模的疆域内,有着不同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的多元族群。尽管存在显性的族群歧视,隐形的社会隔阂,统治方式也多有弊端,但是毕竟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元朝疆域空间成了华夷各族群的共同家园。元朝不仅将边疆的多元族群纳入统一的政治体中,并且在文化认同上使边疆成为“中国”的组成部分。
——摘自陈彩云《元朝疆域观演变与多民族国家的空间》
材料一: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东汉末年以来社会动荡, 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下,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他们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复兴儒学。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