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兴城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48分
  • 1.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1901年12月底,一支法国考古队在古埃兰王国的首都苏撒城(在现在的伊朗境内)发现了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石碑),高 225 厘米,石柱的上半段是一幅精致的浮雕。有一位神端坐在宝座上,将一根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权标授予恭敬地站在他前面的一个帝王模样的人的手上,下方刻有文字。由该信息可推知(    )

    ①该石柱下方为象形文字

    ②该帝王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

    ③该发现可为了解古代法律提供有力的实物证据

    ④该发现为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 2.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雅典公民大会必须达到法定最低人数才能开会,一般认为,至少要有6000人,因为一些法律需要6000票方能通过。如果参加公民大会的人太少,就派“警察”(公共奴隶)到各家各户强制公民到场参会。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
    A . 民主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B . 公民人身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C . 雅典民主制具有专制性 D . 公民大会的议程被贵族控制
  • 3.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在杨共乐先生的《罗马史纲要》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为了消灭迦太基的海军,罗马人慷慨地捐出自己的资金帮助国家建立舰队;……为了鼓励前方的战士英勇杀敌,他们甚至取消了从敌人手中赎回自己儿子和亲属的做法”。据此可知当时(    )
    A . 古罗马人服从城邦,珍视自由 B . 罗马公民保障了国家的强大 C . 罗马法保护罗马城邦共同利益 D . 罗马人强烈的团结护国意识
  • 4.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下图为古罗马庞贝古城壁画《萨福》(约公元1世纪)现存放在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它描绘了一个女孩的半身像,她若有所思地半闭着嘴唇,仿佛她在写作前的思考。她的脸很平静,大大的棕色眼睛,头发被一张金色的网托住,柔软的卷发从网上垂到前额和两侧。这幅画(    )

    A . 体现出审美与教化功能 B . 体现浓郁的人文关怀 C . 具有传统绘画写意特点 D . 追求气势恢宏的效果
  • 5.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属于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    ②都信仰伊斯兰教

    ③政治制度中都体现政教合一特点    ④都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6.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疫病观”是了解古代社会思想的手段之一。……9世纪,日本选择性地吸收了中国“天行气”观念,并在“崇神”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天行疫”的观念;10世纪,日本摒弃了“天行疫”的观念,通过对中国中医学理论的吸收,提取了“时行疫”的观念。材料意在说明(   )
    A . 中、日两国古代疫病观存在较大差异 B . 日本对中国古代疫病观的选择性吸收 C . 中国古代“天行疫”观念早于日本 D . 古代中医观念对日本传统医学的影响
  • 7.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中世纪前期,……西欧的学校都设在教堂和修道院里,……学校主要为培养教士和封建统治需要的人员。……11世纪以后,西欧兴起了一大批非教会学校。这些学校一般都办在经济比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城市,主要培养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出现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适应城市工商业发展的需求 B . 世俗学者阶层的不断壮大 C . 教会对文化的垄断被打破 D . 文艺复兴推动人文主义传播
  • 8.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T-0”地图作为中世纪欧洲最常见的一种地图范式,表达了中世纪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下图是由德国牧师于1581年基于“T-O”地图神学的精神内核的抽象世界地图,以耶路撒冷为世界中心,将亚非欧三洲分别置于三个方向围绕耶路撒冷。这反映了( )

    A . 基督教神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B . 地图成为教会思想控制的工具 C . 欧洲制图学有神权统治的烙印 D . 基都教会垄断历史地理学研究
  • 9.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中的一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西班牙先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抵新西班牙制品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 . 引起了美洲的“价格革命” B . 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 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D .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 10.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率性、虚伪和残暴,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这部作品反映出的思想是(    )
    A . 强调科学精神,主张分权制衡 B . 反对宗教信仰,倡导天赋人权 C . 提信生而平等,主张民主政治 D . 肯定人的价值,追求现世幸福
  • 11.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描述了一种比摆脱强制的自由更高层次的自由。这种自由有着更高层次的利益追求,希望在一个统一的公共社会中享受道德生活的欢娱。个人与社会越融为一体,个人就越“自由”,个人的权利就越有保障。个人有“权利”选择加入该团体。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
    A . 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B . 个人自由追求利益最大化 C . 个人自由凌驾于公共意志 D . 国家法律约束了个人自由
  • 12.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可以说,牛顿学说决不只是影响了自然科学界、工业和技术界,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认知,从而推动了社会变革和人们的思想革命。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   )
    A . 推动了一个民主、科学的理性时代的到来 B . 成为解释高能天体物理现象的基本理论工具 C . 是近代自然科学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 D . 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方式和思考方法
  • 13.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美国学者杜兰特曾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不是因为伏尔泰卓越的讽刺散文和卢梭伤感的浪漫小说,而是因为中产阶级已经上升到经济的领导地位,为了他们的企业和贸易,他们需要立法的自由,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政治权力。”该学者在此强调(    )
    A . 结束专制统治是革命的终极目的 B . 启蒙运动对大革命影响有限 C . 经济原因能解释一定的历史现象 D . 法国大革命的群众基础薄弱
  • 14.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普鲁士新建立的炼铁、铁器制造和机器制造企业,为全德之冠,占70%以上。1870年,德国铁路线的长度(不包括奥地利)为18560公里,其中普鲁士的铁路里程为11520公里,全德铁路网的运营为普鲁士掌握。这说明(    )
    A . 近代交通决定了德国内部差异 B . 政治分裂阻碍了德国的现代化 C . 工业革命助推德国统一的实现 D . 垄断资本的崛起推动政治转型
  • 15.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19世纪英国两党制日益成熟,内阁开始由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胜选政党将各种官职作为胜利的果实公开分给他们的支持者,所以每次执政党更替或内阁变迁都要引起政府人员大换班,使政府工作混乱。为避免这一现象,英国(   )
    A . 通过议会改革扩大民主范围 B . 建立文官制度避免政党分肥 C . 严密监察体系加强廉政建设 D . 确立议会核心实施法律监督
  • 16.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法国雅各宾派1793年颁布法令,逃亡贵族的土地一律没收,分配或低价卖给农民。贵族地主在最近200年内从农村公社中夺占的一切土地,应当归还农民,不分性别、年龄,按人口进行分配,无偿废除一切封建权利和义务。这些措施(    )
    A . 实现了工农业的协调发展 B . 堵断了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C . 推动了工业革命迅猛发展 D . 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精神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7.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摩奴法典》中的四种姓制

    L.31.当时,(人类始祖)为了繁衍人类,他从自己的口、臂、腿、足,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L.88.他命婆罗门学习和传授吠陀(意为“知识”“学问”),执行祭祀,主持他人的献祭,并授以收受(他人敬献的财物)之权。

    L.89.他将保护人民,行布施,祭祀,诵读圣典,屏绝欲乐,规定为刹帝利的义务。

    L.90.照料家畜,布施,祭祀,学习经典,经商,房贷,耕田,为给予吠舍的职司。

    L.91.但无上尊主对首陀罗只规定了一种义务,即服役于上述种姓而不忽视其功绩。

    IX.322.刹帝利无婆罗门不能繁荣,婆罗门无刹帝利不能昌盛;婆罗门和刹帝利结合在一起而在今生和来世得以繁盛。

    X.12.(低种姓男子和高种姓妇女结合)产生由于不洁的种姓混杂而产生的儿女,叫做阿瑜迦跋、刹多梨,以及人类最底下的旃陀罗(贱民)。

    X.51.(贱民)要穿死者的衣服;以破碗为盘;以铁为装饰;常游走无定处。

    X.96.出身低贱的人,由于贪婪,从事高贵种姓的职业卫生,国王应该立即剥夺其一切所有,并处以流放。

    ——杨共乐主编:《世界上古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在进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分为军事贵族或武士、从事祭祀的僧侣和普通牧民三类群体(征服印度后)那些被征服的印度原住民和沦为卑微奴隶的人被视为最低贱的等级……隨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等级的差别逐渐以制度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

    《摩奴法经》的根本精神是人从思想上接受和承认一切现存的社会制度是合理的。个人生活上的痛苦都是前生所种下的“因”所致,因此要认识今生的痛苦乃是不可避免,并且也不当求免的。如果有意避免今生的痛苦,那只有加深自己的罪恶,种下恶因,而来生将遭到更多的痛苦。……这样,以因果轮回的宗教说法来解决现世社会所存在的一切问题的结果,就是避免对现存的极端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与动摇,因而大大地加强了它。

    ——《世界古代史纲要》

    (印度)历史上较大的外来民族的征服,现在知道的就有十多次,如雅利安人、马其顿人、塞种人、贵霜国人、匈奴人、波斯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莫卧儿人以及近代英国等。

    ——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种姓制度最初产生和其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 18.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本土棉纺织业起步晚,早期从印度输入大量棉纺织品。在早期的印英贸易中,棉纺织品是主要的出口商品。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棉纺织品产量飞速提高,印度棉纺织品成为英国扩大棉纺织品市场的障碍。英国利用殖民统治的便利,从印度大量掠夺棉纺织业的血液——棉花,导致印度本土棉花大部分输往英国,本土棉纺织业原料供应不足。……英国在印度大规模建立种植园,强制雇佣当地人,使部分劳动力被挤占。……与此同时,英国政府鼓励本国棉纺织品销往印度,为了抢占市场,不惜补贴出口。……近代早期,为掠夺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强占市场,占有先机,英国资本家开始在印度开办工厂……它们牢牢控制英国市场,挤压印度近代民族工业。

    ——摘编自杜金骑《18-19世纪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探究》

    材料二:1860年1月底,曼彻斯特商会的成员聚集在该市市政厅举行年会。在当时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聚集的这68人中,最显要的当属棉花贸易商和棉产品制造商。在过去的80年里,这些人把周围的农村地区整合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囊括农业、商业和工业生产的全球性网络枢纽。……他们站在一个世界性帝国——棉花帝国的中心。他们统治的工厂里,有成千上万的工人操作着巨大的纺织机和轰鸣的动力织布机。他们从美洲奴隶种植园获取棉花原料,再将其工厂产品贩卖 到世界各地最偏远的角落去。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述印英棉纺织贸易中印度地位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为棉花帝国中心的原因及其影响。
  • 19.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路德适应时代的需要,系统地提出了以“唯信得救”为基础的宗教改革思想,强调人人均可阅读、思考、理解与解释《圣经》。路德还主张依靠德国的皇帝、诸侯贵族,使用暴力将罗马教廷的政治、经济势力拒于国土之外,以实现君权独立、司法独立、教会独立……在农民战争失败后,路德全力投入《圣经》的译注工作,以及制定路德宗的教规与信条,使德意志大部分地区摆脱了教皇的控制,确立了新教信仰,第一个成功地建立了改革派教会。

    ——摘编自于可《关于马丁·路德坪价的几个问题纪念马丁·路德诞生五百周年》

    材料二:1555年帝国议会通过《奥格斯堡和约》,宣布“教随国定”。“教随国定”就是邦君决定本邦宗教。这项决议……意味着德意志邦君的、传统的割据权利凭借宗教得到巩固而加强。……16 世纪明显加速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其直接的推动力来自促成国际公法的国家主权。……基督徒相信,上帝创造人类并拯救人类,人类要信靠耶稣基督。信靠耶稣基督,有许多表现,其中“殉道”是比较突出的行为。大致从马丁·路德开始,基督徒中有人为救赎而投身天职。因为投身天职“必然同时产生勤奋与节俭,而这两者只能产生财富”,所以这又是能够带来财富的自我牺牲,是金色殉道。16 世纪那个欧洲经济跨洲发展的发轫时期,“金色殉道”为信仰基督的经济人提供了价值理性或伦理上的责任观念,使经济扩张获得了正义性和驱动力。……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言行直接涉及的都是基督宗教内部的事情,是教义归正,也是教会改制。……这些实践理念没有在德国止步,没有限于欧洲一隅而在世界范围内流布的背后因素: “自由精神。”正是“自由精神”促使人类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相互联结,因而使路德改革在精神的层面上获得全球史意义。

    ——刘新利《路德宗教改革的全球史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全球性意义。
  • 20. (2022高三上·兴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世纪”一词,最初出现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专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之间那段时间。……西方学者研究中世纪史历来以西欧为对象,不包括东欧的拜占庭和俄国,更不包括阿拉伯及其以东地区,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世界中世纪史。他们往往贬低中世纪的意义,有的甚至认为那是一个黑暗时代,没有多少成就可言。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论国家》等著作中也使用“中世纪”一词,但赋予了它新的科学内容——专指封建社会。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反对把中世纪仅仅看成是黑暗时代或野蛮时代的非历史观点,指出它的巨大进步。事实也是如此,封建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方面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前进了一大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中世纪”的史学观点。(可整体评述也可评述任意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