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2-11-16 浏览次数:6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出后填涂到答题卡上)
  • 1. (2017七上·句容期中)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半坡人 D . 河姆渡人
  • 2. 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是(   )
    A . 制作石器 B . 学会用火 C . 直立行走 D . 集体生活
  • 3. 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食的粮窖。 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 . 修建了水利工程 B . 已有了原始农业 C . 建立了早期国家 D . 出现了成熟文字
  • 4. 某城市为打造旅游品牌,面向社会开展了“我为家乡代言”的明信片设计征集活动。 图1为其中的一幅设计稿。据此判断,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

     

    A . 北京 B . 余姚 C . 西安 D . 武汉
  • 5. 决定原始农耕时代形成南北农作物种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 . 生活习惯 B . 劳动技术    C . 生产工具    D . 自然环境
  • 6.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 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
    A . 艰苦奋斗精神 B . 无私奉献精神 C . 爱国主义精神 D . 民族主义精神
  • 7.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摘录。其中与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A . 商朝、西周  B . 商朝、东周 C . 西周、东周 D . 西周、商朝
  • 8. 从夏商两代国君覆亡的教训说明国君应该(   )
    A .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B . 统治残暴,不修德行 C . 施行仁政,勤政爱民 D . 重视教育,任用贤才
  • 9.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 等字,这反映出商代(   )
    A . 手工业的新发展 B . 私有观念的产生 C . 农业技术的进步 D . 等级制度的出现
  • 10.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请你计算西周距今(   )
    A . 975年 B . 976年 C . 3067年 D . 3068年
  • 11. 夏商西周时期区分尊卑等级是按照(   )
    A . 血缘关系 B . 军功多少 C . 财产多少 D . 学问多少
  • 12. “周王室将亲戚子弟派到各外服地区做诸侯,这就改变了过去外服诸侯全为地方土著的格局。”周王室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 . 扩张领土 B . 巩固统治 C . 建立县制 D . 推广分封
  • 13. 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A . 文字演变 B . 经济发展  C . 军事战争 D . 工具革新
  • 14. 下图三个文物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三星堆青铜面具 青铜礼器尊(商周时期) 司(后)母戊鼎
    A . 商代文化,独特魅力 B . 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C . 中原文化,世界领先  D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 15.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联系的纽带。下图是“国”这个汉字在不同时期的写法。 对“国”字正确解读是(   )

     

    A . 最早起源夏朝 B . 在中国对外文明交往中产生 C . 体现儒家思想 D . 是中华文明发展创新的见证
  • 16. 春秋时期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第一个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
    A . 齐桓公   B . 晋文公 C . 楚庄王   D . 秦穆公
  • 17. 下表反映了西周和东周的政治状况对比变化情况。这种变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直辖方圆千里 直辖14万人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直辖方圆百里 直辖几千人 人口所剩无几,财力减少 天子成为傀儡,依靠强大的诸侯
    A . 王位世袭 B . 江南开发 C . 诸侯争霸 D . 百家争鸣
  • 18. 春秋时期,周王室与郑国矛盾激化,双方兵戎相见,桓王中箭。郑国派人“慰问”,桓王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说明(   )
    A . 分封制已解体 B . 王室地位下降 C . 诸侯争霸激烈 D . 民族战争频繁
  • 19. 春秋战国时期,对促进民族交融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
    A . 铁器的使用 B . 各国变法 C . 兼并战争 D . 商业兴盛
  • 20.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历史的缩影,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完璧归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 . 兼并战争连绵 B . 封建制确立 C . 奴隶制瓦解 D . 思想空前活跃
  • 21. 春秋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A . 王室衰微    B . 分封制瓦解 C . 兼并战争加剧 D . 生产力水平提高
  • 22.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 . 社会现实   B . 人与自然的和谐 C . 自我价值体现  D . 人与社会的和谐
  • 23. “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 . 西周实行分封制 B .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C .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D . 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 24. 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图,教材目录横线处 应填(   )

    A .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 中华民族的形成 C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 . 统一国家的建立
  • 25.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鸟儿在天上飞,鱼儿在水中游,白云飘荡, 花开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这一思想认识属于(   )
    A . 道家 B . 墨家 C . 儒家 D . 法家
  • 26. 提倡“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态度的历史人物是(   )
    A . 屈原 B . 墨子 C . 老子 D . 孔子
  • 27.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理念。下列主张与其相近的是(   )
    A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 . 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C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28. 历史观点是指观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采取的态度、持有的看法。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B .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C .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D . 民族交流、碰撞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9题6分,第30题16分,第31题16分,第32题6分,共44分)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孟子曰:“春秋无义战。”(注释: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没有道义的战争。) 

    ——摘编自《孟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所处的时代。
    2. (2)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孟子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诸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琼、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戟。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 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摘编自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 

    1. (1) 读材料一左图,指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早期人类遗址。
    2. (2) 读材料二,请写出右图的史料类型,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的远古人类的生活区域和主要情况。
    3. (3) 归纳材料中可以印证的历史现象。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                       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水旱从人,不如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摘自《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三: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 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 (1) 根据材料一图8、 9的两幅图片,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这个地区成为“天府”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平民获得奖励的做法。归纳材料中的变法措施对秦国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帝陵

    材料二:夏传子,家天下。——《三字经》

    材料三:                                                                      

        西周社会等级制度图示
     材料四:

    人物 主张
    孔子 “仁”、有教无类
    老子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墨子 “兼爱”、“非攻”
    韩非子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阅读以上材料,选出一则材料,写出对应的历史专有名词,并说明这一专有名词出现的时期和意义。

    (注:以上示例仅供考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历史专有名词和意义表述)【示例:材料二对应的历史专有名词:世袭制最早使用朝代:夏朝意义: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承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