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第三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

更新时间:2022-11-19 浏览次数:3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24分)
  • 1. (2022七上·揭西月考) 默写古诗文。
    1. (1)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 (2)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3)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咏雪》)
    4. (4) 《江南逢李龟年》中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的一句是:     ,    。
    5. (5) 默写完整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2. (2022七上·揭西月考)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ān shì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 (2) 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 sè了。
    3. (3)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xǐ chū wàng wài了。
    4. (4) 春天像小姑娘,huā zhī zhāo zhǎn的,笑着,走着。
  • 3. (2022七上·揭西月考) 小红在“新生教育月”活动后写了一篇周记,其中词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 小王在“新生教育月”活动中表现非常优秀,他获得年级的表彰,我真是喜出望外 B . 班里每个人各得其所 , 擅长管理的小李成了班长,成绩优异的小张成了学习委员。 C . 经过新生教育月后,同学们与老师打成一片,老师的办公室经常人迹罕至 D . 杨老师是个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如果有人不交作业,她定会咄咄逼人
  • 4. (2022七上·揭西月考) 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防止今后再发生类似的恶性事故,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了安全生产措施。(把“提高”改为“完善”) B .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提高”前加入“能否”) C . 经过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戏剧艺术产生了兴趣。(在“兴趣”前加上“浓厚的”) D . 夏天的惠来是个旅游的好季节。(“惠来”和“夏天”互换位置)
  • 5. (2022七上·揭西月考) 下图书法作品的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

  • 6. (2022七上·揭西月考) 自古以来,月亮是众多诗人吟诵的对象。下列诗歌中没有出现“月”的一项是(     )
    A . 《观沧海》(曹操) B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C .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D .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二、阅读(36分)
  • 7. (2022七上·揭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尊君在

      ②元方入门不

      ③陈太丘与友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8. (2022七上·揭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乙】

    管宁、华歆①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②而掷去之。又尝③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④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管宁、华歆xīn:管宁,管仲的后人,汉末魏初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②捉:捡、拾。③尝:曾经。④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园中锄菜(共:一起) B . 有乘轩冕门者(过:过去) C . 宁读书如(故:往常) D . 书出观(废:放下)
    2.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见 地 有 片 金 管 挥 锄 与 瓦 石 不 异 华 捉 而 掷 去 之

    3. (3) “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一个人?
  • 9. (2022七上·揭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

    1. (1) 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A、B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2. (2) 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 .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 . 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 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3. (3) 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10. (2022七上·揭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还很年轻

    刘丽丽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挥,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杈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杈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⑦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8年第7期)

    1. (1) 第①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
    2. (2)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3. (3)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杈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从修辞的角度)

三、作文(40分)
  • 11. (2022七上·揭西月考)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人(物),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了影响。为了拉近我们和他们的距离,更好地表达情感,我们喜欢用“你”而并非“他”来作为称呼。

    请以你,就在我身边”为题,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