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公园的花坛边上坐满了人,喷泉周围站满了人。
例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读书的好处——
行走在春雨里,
①巴西 |
②英国 |
③非洲 |
④米饭 |
⑤面包 |
⑥帆布 |
⑦毛皮 |
⑧星期五 |
人鲁滨逊在前往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的帐篷是用木头和搭建起来的;他用收获的粮食做成了;为了挡住强烈的阳光,他用做了一把伞;他救下了一个野人,并为其取名“”。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后,他回到了故园。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固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圆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人物 |
现象 |
发现问题,不断追问 |
追根求源 |
发明 |
波义耳 |
|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
|
|
刮骨疗毒
羽尝为流矢①所中,贯其左臂 , 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②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③。”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④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⑤,盈⑥于盘器,而羽割炙⑦引⑧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注释]①流矢(shǐ):乱飞的或无端飞来的箭。②矢铁(zú):箭头。 ③耳:语气词。④适:恰好,正巧。⑤流离:淋漓。⑥盈:满,充满。⑦炙:烤的肉。⑧引:举,拿。
①羽尝为流矢所中
A.品尝 B.试探 C.曾经
②为:A.因为 B.被 C.同“谓”,说
羽尝为流矢所中 |
孰为汝多知乎 |
为是其智弗若与 |
我和一群小伙伴相约去爬一座60英尺左右(约18米)的悬崖,由于我体弱多病,爬到三分之一的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两难境地,我只能趴在一块岩石上。小伙伴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翻过悬崖走了。
时间慢慢流逝。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害怕和疲劳让我全身麻木。暮色中,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时,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小伙伴杰里和我父亲的声音。
父亲站在悬崖脚下,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随后,他又用安慰的口吻说道:“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大哭着说,“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父亲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眼睛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岩脊下面那块突出的石头了吗?”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你的左脚踩住那块石头,它就在你的下面一点儿。不要往下看,也不要担心下一步,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我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探着那块石头,然后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父亲喊道,“现在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儿的地方,那儿有另一个落脚点。”我做到了。我的信心大增。
就这样,我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父亲说的往下爬。父亲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最后,我一脚踩到了悬崖底部的岩石上,扑进了父亲强壮的臂弯里。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以后的生活中,每当我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在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要注意相对容易的第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时,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有删改)
材料一:
央视新闻报道称,全球每年约三分之一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13亿吨;而世界76.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面临饥饿,相当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并表示目前我国餐桌浪费现象仍有发生。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材料三: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家家户户的传统。
上述材料围绕“节约粮食”展开,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题目自拟,明确文体,要有一定的中心;②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书写要工整,字数不少于45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