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请让我们“感受自然”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
活动一:展示图片,描绘大自然。
活动二:诵读美文,聆听大自然。
活动三:
①根据下列对联所描绘的景物特征,按春夏秋冬排序应是
a.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涨藕花香。
b.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
c.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
d.丹桂香飘赏心悦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
②下面描写春天的下联遗漏了两个字,请你根据对联的特点,将其补充完整。
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
下联:时雨万树花
①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②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④,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⑤,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⑥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题目 |
作者 |
经典诗文 |
批注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李白 |
, |
借动物鸣声渲染凄凉的氛围,表达了对朋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岑参 |
, |
以酒入诗,表现诗人在重阳节因战乱无人来送酒助兴的孤独凄凉景况。 |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巨仙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野,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无长,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③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生平不详,汉桓帝的义士。②胡:古时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胡。③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友人语巨伯 |
不忍委之 |
材料一:
一切始于去年春天。一群来自西南端中老边境西双版纳国家保护区的大象开始了它们的旅程:它们在狭窄的县城街道漫步,闯入一家关门的汽车经销店,甚至发生一头大象误食发酵谷物而醉酒的事件。中国民众不断发送有关这支“奇怪队伍”的各种影像,跟踪象群的行踪,惊讶地看着这些动物已经造成了价值超过一千万人民币的损失。
为了遏制大象的狂野游行,相关部门制订了预防大象事故的紧急计划,用无人机跟踪它们的动向,疏散被这些动物“拜访”的居住地市民,设置紧急屏障,甚至为它们保留了18吨食物。但是,警报器和卡车也无法转移这群奇特的“徒步旅行者”。于是,大象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继续前行。
一般而言,象群离开家园,往往因为栖息地遭到破坏,觅食困难。不过,有专家认为,这些年确实存在亚洲象栖息地遭到破坏、食物资源受到影响,象群走出原有栖息地的现象。但这群大象一路东移北上400多公里,移动路线和活动区域并非象群适宜活动区,不能简单用环境恶化导致象群被迫出走来解释。还有一些学者从地磁影响、气候变化等角度解释这次野生象群出走的原因,但都缺乏直接证据。
对象群来说,如果继续向北,无论是海拔高度、气候特点,还是植物分布,都很难找到适合它们长期生存的栖息地。
(选自《参考消息》2021年6月8日,有删改)
材料二:
又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6月5日报道,一路“象”北、大象天团、野象旅行团……一群野生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跋涉数百公里,引发媒体和网民的围观。据专家介绍,亚洲象迁移扩散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此长距离北迁在中国尚属首次。
至于象群为何反常北迁,相关专家猜测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数量不断增长,其食物量难以持续供应保障,导致其离开原栖息地寻求食物;二是亚洲象群离开自然保护区后取食甘蔗、玉米等作物更为便利、可口,且未受到攻击威胁,无意再回到原栖息地;三是头象迷路,象群在森林、农田交错区域以农作物为食物,但没有找到适宜长期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不断游荡寻找,漫无目的。
除了北迁原因以外,这群大象将去往何方,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也都是目前无人能解答的问题。
材料三:
“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10月1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8月13日17时,经过为期10余天的北上之旅后,14头亚洲象重返适宜栖息地,整体平稳,人象平安。在北上和返回途中,亚洲象群得到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友好相待、有效保护,让人们看到了人与动物和睦相处、其乐融触的场景,也是云南近年来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展示。
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主旨讲话提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等四点倡议,为规划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蓝图贡献了中国智慧。不仅在理论上做出总结,更是在行动上大力践行。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启动国家植物因体系建设,并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中国贡献。
(选自《网易》2021年10月14,有删改)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选文有删改)
对象 |
段落 |
主要事情 |
奶 奶 |
第④段 |
|
第⑤段 |
|
|
第⑥段 |
|
|
第⑦段 |
|
①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②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根据下面的人物描写,写出人物的称呼。
身上穿的是斩袁凶服,腰间束的是草绳,脚穿草鞋,项挂纸锭;手上是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是耸起的,头发却披下来;眉眼的外梢都向下,像一个“八”字。
篇名 |
《琐记》 |
《藤野先生》 |
《范爱农》 |
人物称呼 |
|
藤野先生 |
范爱农 |
对鲁迅的影响 |
给少年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他价母亲的首饰变卖未成,又暗地散布流言中伤鲁迅。 |
|
求学时,和鲁迅从初识误会到重逢理解;与鲁迅共事时勤快,充满工作热情。 |
求学经历 |
离开家乡————赴日学医——弃医从文——回国教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