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开始时间 | 税法 | 特征描述 |
唐初期 | 租庸调法 |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
唐中期 | 两税法 |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
材料一: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封
建制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封建割据,关卡林立,这些限制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地主阶级为了保证对农民的利削压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秦国来完成统一,不是偶然的。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亲自执政,共历六代123年,关东六国一个一个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在此期间,秦消天了六国共150多万军队,领土从今关中地区扩展到陕南、陕北、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因而泰国最有条件来完成统一的事业。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国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超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
材料一:汉初,经济萧条,盗贼猖獗。 汉文帝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赋税,将田租税减到“三十税一”,甚至连续全年免田租,以鼓励农民重回田地,从事农业生产;他还亲自参加劳动,劝课农桑。景帝也规定“不受献,减太官”“省徭役”。文景父子克勤克俭,勤政爱民,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仁政,且两代仁君一贯如此,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性,百姓受到感化,自食其力,勤于耕作,形成了勤劳务实的社会风气,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摘编自黎芸《析文景之治》
材料二: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 唐太宗统治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丰衣足会,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改变了隋朝末年社会破败不堪的局面。贞观王朝对商业不歧视,给商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使商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新的商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唐太宗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采用和亲政策,发展民族关系。贞观五年,唐太宗下令在长安重修国子监,增筑学舍1200间,后又兴建书学、算学、律学三科学校。吸引四方儒士云会京师,高丽、百济、新罗及吐蕃等国君长亦遣子弟来唐留学。
——摘编自乾莹(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贞观之治》
材料一:治平四年(1067 年),英宗病死,因财政困难,其丧葬费用不得不大大测减。赵顼(神宗)继承皇位。赵顼当太子时,就很关心国家大事。十多岁时,曾披甲去见祖母曹后,
要求恢复失去的疆土。宋神宗继位后由于无法从元老大臣那里得到支持,就只得寄希望于
当时在士大夫中享有很高声望的王安石。
——售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材料一:就安石初衷而论,新法主要实现了前一半目的。据哲宗初年户部所奏,“天下
常平免役坊场积剩钱共五千六百余万贯,京师米盐钱及元丰库封桩钱及千万贯,总金银谷帛
之数,又复过半”。就财物来源而言,仍以发展生产所得为少,直接征敛于百姓者居多。官府又因而得益,百姓受损,即谓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与两夏两次作战,损失军士、民夫共约60万人,物资不计其教,充分反映出“强兵”梦的破灭。神宗闻讯恸哭,精神受到重创,终至数年后抑郁而卒。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