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 1. (2022七上·兴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甲】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乙】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g______。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qīng______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liáo______亮地响。

    1.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 (2)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甲】,”【乙】、 B . 【甲】”,【乙】, C . 【甲】,”【乙】, D . 【甲】”,【乙】、
    3.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吹面不寒杨柳风【甲】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 B .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 C .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这句话中的“泥土”是名词) D . 经典散文《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拙作。(这句话中“拙作”用词准确)
  • 2. (2022七上·兴化月考) 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1. (1) ,以观沧海。
    2. (2) 我寄愁心与明月,
    3. (3)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4. (4) 漂泊在外的旅人心头总是萦绕着浓浓的乡愁: 王湾在《 次北固山下》 中用“”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 “”表达远离家乡而无法归家的极度悲伤。
  • 3. (2022七上·兴化月考) 综合性学习活动。

    七年级1班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与。

    1. (1) 活动之前,班级为此出了一期“新同学、新朋友”的黑板报,其中小标题有:相处之道、名人间的友谊故事、友谊的警句,请你为此再拟写一个小标题:
    2. (2) 活动过程中,将全班同学分为不同的小组,搜集、阅读、整理有关交友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等。请举出一个交友的典故,并简要说说典故内容。
    3. (3) 你的同桌晓慧平时在班上很少和同学交流,却特别热衷于在QQ、微信上和陌生人聊天,还经常向你宣扬网络交友的好处,可你认为网络交友虽有便利之处但也存在很多弊端。请你结合现实向晓慧谈谈自己对网络交友的看法,并对晓慧提出善意的劝告。
二、阅读理解(共66分)
  • 4. (2022七上·兴化月考) 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第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1) 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B . 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C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诗人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D . “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2.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
  • 5. (2022七上·兴化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小者最胜

    王黄门①兄弟三人俱诣谢公②,子猷、子重多论俗事,子敬寒温③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 “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④。推此知之。”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王操之,字子重;王献之,字子敬; 三人都是王羲之的儿子。子敬最小。②谢公:即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③寒温:寒喧。④“吉人”句:语出《周易》。吉人,善良的人,贤明的人。躁人,急躁的人。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兄弟三人诣谢公

      ② 多俗事

      ③小者最

      以知之

    2. (2)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友人惭,下车引 B . 何以知 C . 躁人辞多 D . 推此知
    3. (3) 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两处)。

      王 黄 门 兄 弟 三 人 俱 诣 谢 公

    4. (4) 翻译下列语句。

      ①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 (5) 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的相关内容 , 说说王子敬是一个怎样的人。

      【链接材料】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屋顶)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鞋);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互相依靠着)而出,不异平常。

  • 6. (2022七上·兴化月考) 阅读名著选文和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1. (1) 阅读名著选文,完成填空。

      这是一场让孩子们渴盼的盛事,“我”往往伸着脖颈,等候多时,却只是匆匆一眼;这是一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宁愿生一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却终于没有机会。

      这场充满民俗风情的“盛事”出自鲁迅所写的文章《》(篇名),这篇文章收录

      在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中。这部散文集原名为《》。

    2. (2) 下列关于名著作者及其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 . 《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把一个淳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 C . 狗猫鼠》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虐者的憎恨。 D . 《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卧冰求鲤”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  反感,以幽默的笔调嘲讽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 7. (2022七上·兴化月考)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回答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不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 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 (1) 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2. (2)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 8. (2022七上·兴化月考) 阅读《爱处无声》,回答下列小题。

    ①自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父亲就几乎不开口说话了。一声大病将他的听力完全毁掉。他自己又是个极自尊的男人,便唯有这样一年年沉默下去。

    ②记得小时候,我走在他的身边,常有淘气的男孩子在后面跟着高喊“哑巴”。他当然听  不见,照例大踏步地往前走。我被他的大手紧紧拉着,想停下来跟那些男孩子拼一架连时间都没   有。那时候的我,总是莫名其妙地生出一种保护他的欲望。

    ③后来我读了中学,他每隔两天就送我最爱吃的饭菜到宿舍传达室,留下字条,告诉我下次他再来时将换下的衣服放在楼下就好。他知道一开口就会给我丢面子,所以他宁肯不见我,只给我一张张面孔与他一样严肃冷淡的字条。我是很少给他写什么字条的,有什么事能自己做的,  就尽量地不去依靠他。我不知道他是否心里难过。听朋友说,他们在叛逆的年龄,常常会和父母

    大声地吵闹,我有时候会羡慕他们这样的经历。其实读书时的我,与他们一样,想把郁积在心里   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发泄出来;可是站在我对面的父亲,却是什么也听不见。即便他看见我皱   了眉头,又能怎样呢?顶多是轻拍一下我的肩,剥个可以安神静气的香蕉递过来,仅此而已。

    ④所以在我最不可一世也最需要父亲来安慰的时候,我选择了与他一样的“失语”。我带着男孩子到家里来玩,将电视开得震天响,还关起门来在书房里疯狂地跳舞。那些没有礼貌的男孩子都会觉得抱歉,怕吵得父亲无法休息。我听了从来都是只有一句话:他要对我还有一点点的爱,为什么不说出来呢?那时候的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父亲对我的爱,远远没有对他自己的多。他躲在无人注意且不会被嘲弄的角落里,守着一颗敏感高傲的心,过自己的寂寞日子。他是自私的,他宁肯冷落我,也不会在我的同学面前用高得惊人的声音说一句关爱的话给我。而我,   为什么不也自私地在他将棉衣盖在我身上的时候,假装唾着了翻身,将衣服抖到冰冷的地板上去? 这样不出声地与他较劲,持续了我整个的青春期。

    ⑤直到我后来工作了,彼此离得远,才慢慢地学会对他好。而父亲,也开始用写信的方式,  将以前没有对我说的话,一点点地邮给我看。每有来信,同事们都惊奇地说,都什么时代了,怎样还有人给你这么执著地两周写一封信?我淡淡地笑称父亲不会发短信,也不会用电脑。其实,只有我自己才知道,那么聪明的父亲,他什么学不会?只是在与我交流上,他很执拗地选择了写信的方式。尽管每次我收到了他的信,都是用电子邮件或短信简短地回复给他。

    ⑥我结婚的时候,他开心地写信祝我幸福,并寄来了礼物,他自己却以路远为由没有出席。 结婚前一天,我躲开所有人,一个人一遍遍地看父亲寄来的礼物。那是一张他自己制作的光碟。他用 DV 继继续续地拍了一年的时间。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对我的思念,无声地录在他拍摄的故事里。上面的文字很少,但我看得懂每一个镜头里的含义。我会说话时,他给我买的识字磁带;我开始读书时,他送我的漂亮背包;我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得到的所有奖状和证书; 被我揉皱了的小熊枕;为了学习,我忍痛剪下来的长长的辫子;每年生日时,他帮我在门框上刻下的长大一岁的印痕;我在他怀里几欲挣脱掉的照片;他给我送饭时专用的保温盒;他打印出来的我写给他的所有的短信和邮件……那么多琐碎的旧物和细节,我以为他与我一样在时间的流逝里忘记了。没想到的是,他一样不差地记得那么清晰!

    ⑦那盘碟,像一部无声电影,不需要任何语言,便能将所有的爱与温情,全部深深刻到人的心里去。

    1. (1) 文中的“我”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
    2. (2) 请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章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顶多是轻拍一下我的肩,剥个可以安神静气的香蕉递过来,仅此而已

      ②只是在与我的交流上,他很执拗地选择了写信的方式。

    3. (3) 请概括第(4)节主要内容,并谈谈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 9. (2022七上·兴化月考) 阅读史铁生的《合欢树》,完成下列小题。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  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   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   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⑩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 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⑪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  受。

    ⑫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  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 (1) 第(2)、(3)两小节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2. (2) 第(7)节画线句子“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   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中“我”为何会“心里一阵抖”?
    3. (3) 联系文章内容,谈谈“我”在二十岁后和三十岁后对母亲各有怎样的理解。
    4. (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B . 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 C . 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   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 . “悲伤也成享受”是说母亲的早逝是令人悲伤的,可想起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往事,又是让人感到温馨的;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   并鼓舞作者在逆境中更坚强,因此这种悲伤也是享受。
    5. (5) 本文中的“合欢树”和《秋天的怀念》中的“菊花”其实有着共同的象征意义,请谈谈你的理解。文中作者在母亲离世后不愿意去小院看合欢树到后来“我想摇车到小院终于不能了”,而《秋天的怀念》中作者一开始不愿去看菊花到后来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这些表明了作者思想情感上怎样的变化?

      ①“合欢树”与“菊花”共同的象征意义:

三、写作(60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