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 | 1954 | 1955 | 1956 | 1957 | |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 80.92 | 84.72 | 109.80 | 108.65 | 104.50 |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 62.44 47.82 | 69.39 49.07 | 90.16 68.02 | 81.60 57.91 | 77.00 51.86 |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 18.48 7.08 | 15.33 5.01 | 19.64 7.42 | 27.05 9.69 | 27.50 11.37 |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对外贸易( )
生铁产量(单位:千吨) | 钢产量(单位:千吨) | 煤产量(单位:千吨) | ||||
1871年 | 1891年 | 1871年 | 1891年 | 1871年 | 1891年 | |
甲 | 1564 | 4641 | 521 | 2352 | 37.0 | 84.2 |
乙 | 6600 | 7499 | 600 | 3200 | 127 | 186 |
丙 | 860 | 1897 | 80 | 740 | 13.259 | 26.025 |
丁 | 1665 | 9203 | 69 | 4277 | 29.5 | 14.09 |
以下结论解释合理的是( )
材料一:从先秦经秦汉到曹魏,随着令的编集和完善,律由原可不断增减的开放性体系,变成大致固定和封闭的体系。《魏律》是秦汉法典体系演变成果的集中体现。《法经》是一部法学著作,而不是一部法典;盗、贼、囚、捕、杂、具,是法学意义上的分类。所谓“汉律九章”,是在《法经》分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类,同时也泛指汉律篇章之多。从文本上看,律、令都有一个由原始的诏书到改写成精密的法律条文的过程。无论是内容还是法律效力,秦汉时期的律、令似乎并无不同。
——摘编自孟彦弘《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
材料二:公元前27年,屋大维废共和而行帝制。皇帝敕令开始显示力量,并逐渐成为罗马法的渊源之一。在帝政前期,皇帝敕令并不经常被使用,而是借由元老院之手颁布法律。以公元235年塞维鲁斯遇刺为起点,罗马帝国开始分崩离析。政治动荡使皇权愈发集中,皇帝操纵了立法权。皇帝敕令几乎成了唯一的法律渊源,甚至被直接称为“法”。在查士丁尼的支持下,东罗马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汇成《罗马民法大全》)。在《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时代的法学教科书)一书中,保留了大量的皇帝敕令。
——摘编自沈超《从皇帝敕令的演进过程看罗马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材料三: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制定一部民法典的条件已经具备。基于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经由学者的呼吁以及最高决策层的决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法治任务与目标,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工作由此拉开帷幕。“我国民法学界以后讨论的问题也不再是“中国为什么需要民法典”,而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
——摘编自李星、王利民《中国民法典的定位与编纂》
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材料一:克伦威尔、拿破仑主要活动列表
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 | 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
1644年,取得马斯顿草原胜利 1645年,组建新模范军 1648年,平定王党叛乱 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 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 1649-1650年,远征爱尔兰、苏格兰 1653年,自任“护国主”。 | 1793年,土伦之役崭露头角 1795年,平息王党叛乱 1796年,进军意大利 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 1804年,自称为“法兰西人的皇帝”、公布《民法典》 1805年,取得奥斯特里茨战役胜利 1806年,颁布“大陆封锁令” 1813年,莱比锡战役失败 1815年,滑铁卢战役失败 |
———根据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整理
材料二:1793年,法国向英国宣战。华盛顿召开内阁会议,重申了美国在危机时期应当以安全和发展为主,不应当被激情冲昏头脑。大会决定,禁止美国公民在公海从事任何敌对行动;警告美国公民不得向交战双方非法贩运现代国家惯例法所禁运的任何物品;不得采取任何有损于与交战国友好相处的行为。
———摘自《华盛顿传》